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0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2016-11-18更新 | 5764次组卷 | 28卷引用: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新课标)
2 . 如表为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主要渠道的部分研究成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渠道一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陈独秀、李大钊、李达等人在日本留学期间逐步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中国知识分子主要通过译介日本期刊上有关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从而在中国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周恩来、蔡和森、陈延年等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在留学欧洲时,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他们向国内志同道合者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渠道二十月革命的炮声把马克思主义送到了中国,19211月瞿秋白赴苏俄学习,学习期间他不但读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还直接接触到了列宁的思想,也是早期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学者。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先后派出了大批干部赴苏联学习,而且越往后,马克思主义通过这条传播途径所起的作用越大。1930年以后,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就被大量地翻译成中文,传播到国内来了。

——摘编自俞樟华、俞扬、陈含英《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主要特点概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主要渠道的变化做合理的解释。
2023-04-21更新 | 476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权制互动”

农村基层政权、村民自治权、农村土地产权共同构成农村基层治理体系的三个关键变量,“三权”的同构共变是新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显著特征。而国家建制、社会创制、产权改制则成为驱动我国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深层制度逻辑与推动力量,“三权”的变革是“三制”彼此借用、交错并进的结果。我国农村基层治理势必立足“权制互动”的实践逻辑,逐步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善治之路。

             新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三权”“三制”框架图

——据李燕凌、高猛《新中国农村基层治理变革的三重逻辑》

结合改革开放后的相关史实,对农村基层治理变革中的“权制互动”予以说明。(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023-03-26更新 | 462次组卷 | 5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B卷)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朱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流变》等整理

材料反映了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及评价,请对材料提出你的修改建议,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02-20更新 | 964次组卷 | 16卷引用:2020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高祖时期任命的刘姓诸侯国相基本都是最早加入刘邦集团的将领,地位普遍很高。在刘邦制定“非刘氏不得王”的封王原则时,这类军功阶层极力维护建立于郡国并行制基础上的汉政权。此时所封刘氏诸王大多年幼不能执政,故由诸侯国相、傅代理掌治其国,帮助王国稳定。中央政权与王国间相互协作,为汉初中央政府制定的政令、举措顺利推行奠定了基础。

文、景时期,中央政权与王国间的冲突、诸侯王骄奢不法之事逐渐增加。诸侯国相在中央命令下,从王国内部取得对王国兵权的控制。“七国之乱”后,汉武帝为进一步削弱诸侯王而设立“左官”“附益”“阿党”,“诸侯有罪,傅相不举奏,为阿党”。

汉武帝晚年至昭宣时期,诸侯国相的职能与汉郡太守职能渐趋一致。宣帝继位后,“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即重用“通经”“明理”并熟悉政事的大臣为郡国守相,来循吏拊民。此时期诸侯国相在职责上除了监督、辅助诸侯王外,还有着提高地方治理政绩的责任。元帝好儒学,即位后为包括太守、诸侯国相在内的地方官员附加“宣明教化”地方人民的职责。成帝时期,正式提出将相、内史与郡太守、都尉对等接轨,制度上规定相承担王国行政职责。

——摘编自陈昆、李禹阶《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及其历史意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
2023-06-01更新 | 439次组卷 | 3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B卷)
6 . “江南”这一概念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早期文献中,“江南”如同“中原”、“塞北”、“岭南”、“西域”等名词一样,仅用来表现特定的地理方位, 并非有明确范围的地域区划。秦汉时期,江南主要指的是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比较确切的江南概念到唐代才最终形成。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唐前期以山川形便原则来划定地理区划时,江南道的范围完全处于长江以南。由于江南道地域过于广袤,各地差异巨大,唐玄宗时期,又把它分成江南东道、江南西道两部分。今日浙、闽二省与苏、皖南部被划为“江南东道”,其余地区则列入“江南西道”。唐后同期,江南西道又一分为二,西部设置湖南道,东部仍称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江南东道则被再分为浙西、浙东、宣歙、福建四个道。到了宋代,为着财政上的方便,设置了许多“路”,唐时的江南东道被分为两浙路、福建路与江南东路。明清以来,江南指的镇江以东的江苏南部及浙江北部,更加狭义的范围,则仅指太湖流域。这一地区工农业生产发达,文化高度繁荣,迄今为止,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

——摘编自李伯重《简论“江南地区”的界定》、周振鹤《释江南》

请以“江南”概念的演变为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论题,说明须史论结合。)
2023-01-19更新 | 456次组卷 | 8卷引用:江西省九江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潍坊柴油机厂大事记

1946年,环海铁工厂(其前身)创建于威海。

1948年,12名环海铁工厂工人筹建潍县坊子大华机器厂。1950年,生产了25台15马力柴油机支援治准工程。

1953年,企业收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并更名为潍坊柴油机厂,建成了金工、铆锻、装试等车间,扩大了生产能力。

1957年底,工厂生产柴油机达到574台,提前两年完成工厂计划。

1958年,进行扩建。

1961年,开始进行全面整顿。

1965年,工厂扭亏为盈,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70个大庆式企业之一。1978年,各项生产指标基本恢复。

1984年,定点生产从奥地利引进的斯太尔重型汽车用发动机,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将技术标准进行“中国化”。

1986年,对市场需求量大的老款柴油机进行一系列的技术改造。1994年,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精简改革。

2002年,成为本行业内首家完成混改的企业,正式成立潍柴动力集团。2004年,在香港成功上市。

2009年,入选“国家级创新试点企业”,入选亚洲品牌500强。2022年,弹柴动力发布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1.099%柴油机,刷新全球纪录。

——摘编自《潍坊柴油机厂厂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潍坊柴油机厂的发展见证新中国经济的变迁”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04-28更新 | 479次组卷 | 10卷引用:山东省潍坊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南阳供销合作社:过往与新生

19507月全国合作社工作者第一届代表会议后,我国开始建立各级合作社,全国总社、河南省社、南阳专区社先后成立,195010月,南阳县供销社系统逐步形成。

社会主义改造、建设时期,供销社为新中国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19501953年南阳县供销社系统向农村供应了小麦、玉米、食盐、土布、肥皂、火柴等27种生活资料,供应铁锨、镰刀、犁辕等15种生产资料,并开始供应农药、化肥、药械及新式农具等。同时,为国家收购和为农民推销农副产品如土布、活猪、烟叶、棉花共20余种。1953年南阳县遭受罕见霜灾,供销合作社系统受国家委托,以低价向灾民供应粮食,全年共代销粮食约1500万斤。图51951~1954年供销社、私商、国营在南阳县商品流转额中的比重变化情况。

改革开放初期,在市场化大潮冲击下,供销社经营出现困境。1995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根本目标是把供销合作社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南阳供销系统先后通过设立村级综合服务站等机构,不断完善供销社“支农”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急需的服务。如表为1994~1998年南阳县供销社系统支农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组织名称19941995199619971998
综合服务站(个)62110150193193
庄稼医院(个)1313214444
机防队(个)77131414
专业合作社(个)1251439
科技示范田(亩)13961281692500025000

——摘编自李建中《南阳县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不同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职能作出合理解释。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丝绸之路,融成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如果按历史进程划分丝绸之路的时代,那么从秦汉开始直至元朝的1500多年便是丝绸之路的1.0时代,这一时代,丝绸之路的特征主要是:形成了以陆路为主的交通格局,背靠海洋,面向北方,以长城为中心,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成为对抗、交流、融合的两大主要势力。丝绸之路2.0时代包含了中国的明清时期。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对话、交流和交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标志着丝路实践进入了3.0时代。这个新时代的特点是:陆海并重,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

——摘编自吕文利《丝绸之路的三个时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丝绸之路“三个时代”的理解。(要求: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能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包括人类社会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等。

经济领域
·井田制瓦解
·京杭大运河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坊、市分离
政治领域
·动荡与变革
·推恩令
·行省制度
·君主专制强化
思想文化领域
·孔子、韩非子等提出自己的主张
·存天理、灭人欲
·《红楼梦》《西游记》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先从三列中各选取一点。三点之间要有相互联系,展开论述。(要求:明确列出三点,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2022-03-25更新 | 536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