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6 道试题
1 . 宋真宗即位不久就沿袭传统,“赐近臣岁节宴于宰相吕端第,自是遂以为例。”之后,他还扩大了赐宴官员的范围,由原来的内朝高官扩大到外朝一般官员。宋真宗的做法旨在(     
A.继承传统节日文化B.化解君相间的矛盾
C.强化官僚政治认同D.弘扬民为邦本理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宋太祖在位时把武将宋催之女立为皇后,为其子赵德昭迎娶武将陈思让之女,将自己的妹妹嫁给武将高怀德,而自己的两个女儿也分别嫁给武将石守信之子石保吉、王审琦之子王承衍。宋太祖此举(     
A.意在缓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B.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历史问题
C.旨在笼络武将参与国家治理D.保障了文官集团的政治权力
3 . 明朝士人周思兼道:“介甫(王安石)之法未必不足以兴宋氏之治,而成大功,而富(弼)、韩(琦)辈从而挤之。呜呼,法未行而先挤之,已不足以镇服天下之心,而况其所挤者,又当世之望人,……而卒无成功。”周思兼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A.遭到名人贤士反对B.触犯大地主的利益
C.未能解决统治危机D.措施违背民众意愿
4 . 南宋时,江西有府州县学76所,浙江74所,福建56所,数量和密度都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至于进行童蒙教育的乡学、私塾,更是处处可见,数不胜计。农家子弟金榜题名者不乏其人,“三岁能言诗”、“七岁能成诵”的神童也屡见不鲜。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     
A.南宋政治中心在南方,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
B.科举制的发展和完善,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C.经济重心南移,东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D.理学的兴起,儒家士人积极投身于基层教化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而山川园池市井租税之入,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汤沐邑(汤沐邑:受封者收取赋税的私邑),皆各为私奉养焉,不领于天下之经费。至孝文时,令民纵得自铸钱,故吴、邓氏钱布天下,而铸钱之禁生焉。匈奴数侵盗北边,屯戍者多,边粟不足给食当食者,于是募民能输及转粟于边者拜爵。孝景时,上郡以西旱,亦复修卖爵令;及徒复作(复作:在官府服役的女犯人),得输粟县官以除罪。

——摘编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宋代建立了国家和商人共利分利的双赢机制,如马端临所说“古人之立法,恶商贾之趋末而欲抑之;后人之立法,妒商贾之获利而欲分之”。这个基本机制使得商品经济领域中的财富增长可以转化为国家财政。宋代被纳入专卖管理的商品种类更多,且在管理上逐步向间接专卖制度转变,确立了在这些大宗商品的专卖领域中官商的共利和分利机制。相对于直接专卖,这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实现了国家和商人利益的共赢。同时工商业成为为国生财的重要领域,工商课税逐步赶上并超过两税收入,而且工商业收入主要以现钱、轻资为主,政府掌握的专卖商品又是市场的大宗商品,因而工商业收入不仅在比重上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而且在财政调度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给宋代财政运行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财政史》

材料三   “厘金”和海关税收的扩大是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的,由此增多的税收收入对延长清政府统治的寿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种状态不属于中央政府对财政基础的再建,也不是财政基础确立的保证条件,具有土地税的附加税性质的各种课征的膨胀,实质上是增大了地方巡抚所掌握的财源。由于过去的法定诸税种的比重的降低,要实现中央政府财政政策意志的难度增大了。自从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外省的财政报告之类不再上报户部。因此,从1864年起,户部只能通过每年给各省的督抚及海关指派一定定额的京饷来维持中央政府的运转。另外,对于各省间的协饷,户部也以同样的方法来加以分配。但是,这种分配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收支状况来进行的,因而地方上会寻找各种理由来敷衍上面下达的派款指令或减额上缴。

——摘编自【日】岩井茂树著;付勇译《中国近世财政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前期的重要财经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双赢机制”的建立途径,并简述其效果。
(3)根据材料三概括晚清财政状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6 . 北宋募兵的对象以“失职犷悍之徒”为主要对象。1034年,宋仁宗下诏: “天下承平久矣。四夷和附,兵革不试,而边未撤警,屯戍尚繁。吾民氓从军籍者多,而服农功者寡。富庶弗臻,其殆以此。执政大臣其议更制兵农、可以利天下。”这一现象反映出北宋(     
A.实行重文抑武政策B.已不存在边防压力
C.募兵影响农业生产D.全面改革的迫切性
2023-10-04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一)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金朝初年,女真统治者为了招揽人才,承袭辽宋之制,于1123年始设科举。1127年灭北宋后, 以河北、河东初降,职员多阙,诏南北各因其素所习之业取士,称“南北选”。辽人试词赋, 两河人试经义。1138年, 南北人均以经义、词赋两科取士。到海陵王时,并南北选为一, 实行南北通选,仅设词赋科。金朝科举,初分乡、府、省三试, 即由乡至府, 由府至省。1150年正式实行殿试。章宗时,取消乡试,成为府、省、殿三级考试。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二:据《清史稿》和《清朝文献通考》记载,清朝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在科考时给予少数民族考生特别照顾。除国子监在学的士族生员外,每三年特批25名学额让云南土官族属及一般士人参加考试,考中者报经礼部核查后即视为生员。此外,还采取增加录取名额的方式,雍正六年(1728年),清世宗谕礼部曰: “今滇、黔、楚、粤等省苗民向化.新增土司入学额数,为学宦者尤宜加意禁饬,毋使不肖士子冒籍贯,阻土民读书上进之路。”道光、同治年间,湖南乾州厅苗族中举2人,嘉庆至同治年间永绥厅苗族中举19人。

——摘编自李世愉、胡平《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材料三: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盛京将军赵尔巽、两江总督周馥等有实力的督抚大员联衔会奏,他们认为“就目前而论,纵使科举立停,学堂遍设,亦必须十数年后,人才始盛。如再迟至十年,甫停科举,学堂有迁延之势, 人才非急切可求,又必须二十余年后,始得多士之用”。他们的结论是“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 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废科举始”。在他们的强烈要求下,朝廷只得下令“著即自丙午(1906年) 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 亦即停止。其以前之举贡生员,分别量予出路。及其余各条, 均著照所请办理”。至此,科举制度终于废除。

——摘编自郑天挺、南炳文编《清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金朝前中期科举制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采取“特别照顾”政策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废除科举制的实质及原因。
2023-10-04更新 | 15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元朝在上都和大都组建防守军队,并在其间设置了许多传递信息的驿站。为训练这支军队,元朝举办了大型体育比赛——“贵由赤放走”,官员、平民皆可观看赛事。 “贵由赤者,快行是也,每岁一试之。以脚力便捷者膺上赏……越三时,走一百八十里,直抵御前,俯伏呼万岁。”由此可知, 元朝(     
A.倡体育以娱乐万民B.宫廷生活奢靡腐化
C.安全防卫受到重视D.民族矛盾有效缓和
2023-10-04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一)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任何一种文化都由曲线前进,有时上升,有时下降,只看历史上各时期之治乱兴衰,便可见其文化进退升沉之大概。春秋时代,文化种子埋藏在贵族阶层。孔墨新生机,从下层崛起。此时期为中国文化最有生命力之表现时期。东汉末,文化种子埋藏在大门第,而不免为老庄清谈所腐蚀。唐末五代,文化种子或则逃避至十国、如蜀、如唐、如闽、如吴越,多数都埋藏在山林寺庙与书院中。直到宋兴六七十年后,始有起色。元末埋藏在社会下层,当时南方经济好,书籍流传易,故文化种子得到处留存。清朝入主,文化种子埋藏在社会各阶层者,亦深亦厚。

——摘编自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


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看法,并加以阐释。(要求:看法具体明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辽朝立国初期,契丹贵族迁徙掳掠来的汉人、渤海人在西北草原上建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冶矿业生产。这一举措(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
C.推动了先进生产方式传播D.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