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 “某地区”应该是(     
职业自耕农和地主佃农工场主商人
占人口比例24%36%30%10%
A.汉代江南地区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D.明代苏杭地区
2024-01-14更新 | 123次组卷 | 43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二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乾隆后期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持续十年之久,导致这场大起义的社会根源是(     
A.经济凋敝B.宗教信仰C.人口膨胀D.民族矛盾
2023-12-23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辅助皇帝,参与决策B.纵论军机,谋划战事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赋的主要内容即铺陈事物,赋者,铺也。赋的内容决定了它文风的绮丽。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解释了赋为什么要绮丽的问题:“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例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子虚赋》等极尽铺张扬厉之能事,歌颂大一统中央王朝不可比拟的气魄和声成。……汉武帝本人爱好辞赋,他的“言语侍从之臣”众多,《汉书·艺文志》中著录武帝时期的辞赋就有400余篇。

——摘编自唐燕飞《论汉赋的特点》

材料二   明代时期,小说、戏曲等文学艺术作品适应了百姓生活文化娱乐的需要。进入明代中期以后,长篇小说的创作进八到高潮时期。这一时期小说形式种类呈现多样化,有讲史小说,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公案小说等。明清小说中反映的社会百态,有的是对明清两代的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有的则是对历史故事和现有社会的升华,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最明显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该书对中国的封建社会文化、制度进行了批判,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民主社会的愿望。除此之外,明清小说中也描写出一些自由快乐的生活景象,表现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心态。

——摘缟自韩亮《浅析明清小说及其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汉赋和明清小说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别说明汉赋和明清小说繁荣的社会背景,并分析其共同的价值。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之时,清朝有一些加强东北边防、设立中俄界碑、绘制实测舆图等边界观念。之后,议政王大臣等将中俄平等的划界订约修饰成清朝对俄国的一种恩惠;乾隆要求沙皇对其臣服,对俄政策重回“朝贡礼”路线。这表明(     
A.传统边界因中俄订约划界而动摇B.天下观念的持续稳固与强化
C.中国近代国界观念的形成受制约D.清朝疆土频遭割让藩属丧失
2023-10-05更新 | 1466次组卷 | 29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明初,吏部职权仅限于任免中下级官员,洪武十三年,吏部尚书的品秩不仅得到提高,而且权力也大大加强,时称吏部“掌天下官吏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子治。盖古冢宰之职,视五部为特重。”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当时(       
A.内阁权力的不断膨胀B.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C.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D.中枢机构之间的相互牵制
7 . 明初设置的巡抚,以京官监视巡查地方,在处理地方事务时往往事半功倍,能够更好地统领地方,自设立起便注定了向地方官嬗变的“命运”,而专制君主势必再派“近官”对其制衡。这体现了(     
A.中央集权强化的要求B.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C.中央对地方的不信任D.政府监察体系的强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明朝初年,我国沿海地区不断遭受倭寇的侵扰。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先后扫平浙江、福建、广东倭患的爱国将领是(       
A.岳飞B.戚继光C.郑成功D.文天祥
9 . 元末,确立辽金宋“三国各与正统”修史方案,三史分修;此后,辽金“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而争论不断,直至清乾隆钦定《辽史》《金史》为中国正史。“宋辽金三史的正统体系”始终未被颠覆。这说明(     
A.修史对君臣大义的坚守B.华夷之辨的演变轨迹
C.以史为鉴修史观的形成D.华夏一体观逐步强化
2023-07-15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405711日,奉成祖命,郑和率2.78万人第一次下西洋。回航途中,郑和从容指挥打败海盗袭扰,船队满载着象牙、胡椒、香料和药材等顺利回国。1407年,郑和船队第二次下西洋。到了真腊(今柬埔寨)迄罗(今缅甸)等地,向当地人民传授凿井、筑路、农作物栽培等技术;还把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属制品和书籍等运往国外。1409年,郑和奉旨第三次下西洋。船队到锡兰,提前察觉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陷害预谋,才免遭不测,后押解亚烈苦奈儿到南京皇宫,明成祖对其宽大处理,放回锡兰。至1433年,郑和船队先后七下西洋,到达非洲东海岸等地,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对外政策。梁启超先生曾评价道“郑和下西洋后而移居南洋诸岛,当不下五百四、五十万人,加上与土著人杂婚者,当及七百万人。”到了明朝后期大约有十几万华侨散居在南洋各国。

——摘编自朱光立《浅谈郑和下西洋对当下意识形态传播的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功绩。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和取得功绩的原因。
2023-07-14更新 | 65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宜宾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