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2 . 如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同学研学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示意图,其中(1)处最恰当的是(     

A.教育上学在官府人才辈出B.政治上诸侯争霸兼并不断
C.思想上学术下移百家争鸣D.对外关系上丝绸之路开辟
3 . 电视剧《狂飙》中的主角高启强凭借《孙子兵法》叱咤京海市,被称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产生的背景是(       
①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②君主专制集权形成
③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④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推广,经济发展促使社会急剧变化;私学兴起,“士”阶层活跃,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各诸侯国对“士”政策宽容,“养士”之风盛行是这一时期的重要现象,这为“士”著书立说、发表个人意见,创造了良好条件。战国时代,齐国稷下学宫是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其中既有儒家,也有黄老学派、法家、阴阳家等。稷下先生及其各派利用齐国提供的良好环境,针对社会急剧变化,潜心研讨、热烈争辩、取长补短、著书立说,阐述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涌现出一批具有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这基本上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大融合,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历史发展。

——摘编自《百家争鸣》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学派提出的治国理念,分析这些.不同理念产生的原因。
2023-01-11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先秦思想,异彩纷呈。孔子提出“敬鬼神而远之”;孟子提出“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推崇“人定胜天”;道家追求“功遂身退"的“无为而无不为”。这实质反映了(     
A.强调以民为本的思想B.诸子百家兼容并包
C.先秦思想呈现活跃局面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此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教育上私学的兴起B.新兴士阶层的崛起
C.诸侯争霸的现实需要D.社会大动荡与大变革
7 . 战国时期,诸多思想家留下了诸如“定于一”“一匡天下”“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一则治,异则乱”等论述。这反映了当时(     
A.诸子思想出现融合趋向B.人们渴望统一的愿景
C.地理学取得了重大成就D.统一成为各诸侯共识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材料三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
(2)材料二中的三个人物分别属于哪个学派?分别指出孔子、老子的思想主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道德经》

材料二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废先王之教”“以法为教”。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材料三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1)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主张是什么,分别评价史料反映的两派治国主张?
(2)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思想界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指出在这一趋势下秦汉所进行的努力?
2022-10-2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广安市广安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出现大变动和大分化,各种政治力量推出自己的思想家作为代言人;同时,七国争雄,各诸侯国招贤纳士,养士之风盛行,出现人才流动的局面,促进了思想领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摘编自白毅《中国古代教育史概要》

材料二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对本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确立了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秦国的军事实力,使秦军连破魏军,威震中原;基本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县制,加强了国君的力量。

——摘编自何兹全《何兹全谈中国历史》

材料三   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涉及经济社会关系的组合和各阶层利益的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的抵抗……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坚持公开颁行的法令,对于违反新法的,坚决依法给予处罚……将新法进行到底,取得了重大胜利。

——摘编自《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标解读


(1)根据材料一,指出思想领域形成的局面,并概括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各诸侯国变法的目的,并概括秦国变法的作用。
(3)综合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