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面对战国时期“天下恶乎定”,孟子认为“定于一”;墨子的政治理想是“尚同”;韩非认为“一栖两雄”“一家两贵”“夫妻共政”是祸乱的原因。这可以用来说明,诸子百家(     
A.代表相同阶级利益B.既有争辩也有共鸣
C.都主张中央集权制D.思想主张日益趋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2022-06-08更新 | 8952次组卷 | 67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春秋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促成了游学风气,从而兴起了士阶层越陌度阡投师问学的游学之旅和朝秦暮楚官海沉浮的游说之旅。游学之风可以说明
A.王室衰微动摇教育根基B.政局动荡促使士族流动
C.社会转型推动学术下移D.诸侯争霸加快人才培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中历史人物的共同思想是
历史人物论述
郑国执政子产“天道远,人道迩(近),非所及也”
随国大夫季梁“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
虢国太史史嚣“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A.尊神敬天B.主权在民C.轻天重民D.天人合一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
2021-02-07更新 | 385次组卷 | 48卷引用:2019年河北省唐山市区县联考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战国末年,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又说:“一则治, 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融合诸子百家思想
C.礼乐与法制并举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
2020-08-09更新 | 138次组卷 | 35卷引用:2015届河北邢台南宫一中高三高考仿真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指出:“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以善至者,待之以礼;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这反映了当时中国思想领域
A.推崇重贤爱民B.政策开明开放C.霸权氛围炽烈D.呈现借鉴特征
8 . 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说明
A.史书体例有所创新B.新式选官制度建立
C.社会阶层发生变动D.统一历史趋势显现
9 .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礼制文明受到挑战的时代,诸子学说揭示出中国古代礼制文明发展的各种可能选择,提出了礼制文明进一步发展的新思路、新观点,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据此可知“百家争鸣”的意义在于
A.彻底否定了传统的礼乐制度B.确立了儒学的主流学说地位
C.推动了古代社会的制度创新D.开启了思想自由的全新时代
10 .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诸侯争霸,分封秩序开始瓦解B.思想自由,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C.礼崩乐坏,需要重建社会秩序D.私学兴起,民间思想异常活跃
2020-01-17更新 | 128次组卷 | 25卷引用:2019年河北衡水中学全国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