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2022-06-08更新 | 8955次组卷 | 67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社”本义指土地神,社祭本起源于民间社群,但在分封制下,“社”变为贵族的保护神,主持社祭是贵族的专利;战国时期,立社、祭社又成为民众普遍参与的事情。这一变化说明战国时期
A.土地私有确立B.百家争鸣兴起C.出现社会转型D.重视鬼神观念
3 . 周代国家建制中史官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档案保存和向执政者提供国情咨询。春秋后期,一些弱小的诸侯国相继被大国吞并灭亡,许多史官也因此不能保持原来的禄位而流散各地。这种局面的出现
A.表明贵族政治完全瓦解B.标志着私学已逐步兴起
C.有利于推动学术的下移D.促使等级制度走向崩溃
2021-05-17更新 | 306次组卷 | 1卷引用:决胜新高考·名校交流辽宁省2021届高三4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春秋战国时期,世族为管理封邑更倾向于启用比较有才能的“士”,不问其出身,而“士”为了在社会上立足也积极寻求入仕机会。这一现象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①贵族权力的强化 ②宗法秩序的松动 ③阶层流动的加强 ④官僚政治的确立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2021-05-07更新 | 400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2021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商周时代,文化由王室控制,全尤私门著述,仅有的典籍如《诗》《书》等由王室或公室文化官员整理、授受。“礼崩乐坏”之后,先生掌握的"旧法世传”之学分解为“私之学,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此种变化反映出
A.文化由统一走向分散B.礼制下移推动学术下移
C.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D.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显学
6 . 进入战国,儒、墨渐成显学,阴阳、道、法、名、农蜂起,学者“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不可胜道,仅《史记》所记,就有孟子作书七篇,慎到著十二论,庄周著书十余万言,荀子列数万言而卒等等。材料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
A.思想领域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B.“土”阶层的活跃和受到重用
C.呈现出“礼崩乐坏”的时代特色D.社会文化呈现相互对立的特征
7 . 春秋时期思想学术出现新发展:从重“神”向重“人”发展、从“德治”向“礼制”演化、从“天人合一”向“天道人道”相分嬗变,贵族卿大夫更注重“礼”所具有的社会规范作用。这些变化实质上表明
A.人文主义的觉醒B.礼乐制度的恢复
C.诸子思想的融合D.社会秩序的重构
8 . 从殷商时期的“惟天监下典厥(道)义”,到西周时期的“遵王义”,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人义”,即思想家们共用“义”的概念名称,均从“义”之“亲亲尊尊”内核入手进行理论改造,使“义”的性质及内酒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士人的民本意识正在形成B.诸子思想具有同源异流特征
C.人本文化的会通精神流行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
9 . 战国后期,诸子思潮激荡,交互影响。例如墨者习儒者之学,老庄、申韩学术颇有互通之处……调和折衷之思潮逐渐成熟。吕氏春秋之编纂可视为先秦思潮发展的结局。这种思想局面折射出
A.思想复杂、流派林立
B.相互学习、思潮趋一
C.经济转型、走向统一
D.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2018-05-08更新 | 2113次组卷 | 44卷引用:辽宁省实验中学、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等部分重点中学协作体2018届高三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士人阶层中的知识分子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下列有关士人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礼贤下士”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提出治国济世主张搭建了舞台
B.“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说明魏晋时期士人深受选官制度的影响
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反映了士人阶层封闭和保守的意识
D.“学而优则仕”体现了明末清初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家共同的政治选择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