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0 道试题
1 . “周公辅成王”是著名的历史典故。山东嘉祥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有很多呈现周公为成王行冠礼继王位,大臣们跪伏于地或俯身恭立,以彰显成王尊严(如图所示)。这反映出,汉代(     
A.崇尚周代礼乐制度B.山东仍实行分封制度
C.君臣伦理观念强化D.专制君主的权威下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汉武帝时在长安设立太学(即大学),推行教化。董仲舒认为“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教化行而习俗美也”,设五经博士为教官,招收博士弟子,郡国乡邑也要办各级地方学校,把儒家《五经》列为教学内容。这说明,西汉政府
A.废除了贵族特权B.兼用儒法思想C.确立了儒学正统D.调整了选官标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两汉时期,朝廷大力修建各类祠堂,主要有宗族祠堂、显宦名哲祠堂等,民间亦盛行立祠之风。这些祠堂规模宏伟,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用来祭祀祈福、纪念缅怀和昭德劝来。汉代祠堂的兴盛
A.丰富了儒学思想的内涵B.促进了祖先崇拜观念的普及
C.扩大了儒家学说的影响D.便利了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和儒家经典便开始以经学形式存在和发展,六经开始具有只可信奉不能怀疑的权威性,治经者必须以经释义,以治经作为寻求真理的根本途径,且多采取笺注形式。据此可推知当时
A.经学在社会的影响极大增强B.儒学在发展中逐渐走向僵化
C.儒学逐渐与现实的需要结合D.逐渐形成了外儒内法的体系
2022-03-2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物及相应等级如下:
上上
(圣人)

(仁人)
中下
(智人)
中上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愚人)
尧、舜
周文王
孔子
孟子
屈原
荀子
子贡
范蠡
廉颇
老子
商鞅
韩非
齐桓公吕不韦荆轲秦始皇
李斯
陈胜
宋襄公夏桀商纣
据此判断,班固评价历史人物的依据是
A.以社会地位见高下B.以个人私德为依据
C.以儒家伦理为标准D.以朝代兴替排先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下表是学者根据《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记载整理的两汉时期自然灾害的统计情况,东汉时期文献中关于灾害的记载明显多于西汉时期,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类型西汉东汉
水涝灾26年次53年次
旱灾32年次59年次
地震21年次64年次
蝗螟灾18年次39年次
合计97年次215年次

A.东汉时期社会经济显著发展B.受到社会主流思想影响
C.东汉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D.自然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2022-03-25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公元前51年,汉宣帝召集名儒在未央宫北的石渠阁“杂论五经异同”,这次会议涉及“五经”的许多问题,最后由宣帝亲自评判裁定,编纂出《石渠议奏》在全国推行。这一做法
A.终结了不同经说的纷争B.导致儒学迅速走向衰落
C.提高了皇帝的学术权威D.推动儒学进一步神学化
2022-03-25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六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据武威出土竹简记载,汉宣帝时期颁布法令“年七十以上,授王杖,比六百石”,“高年授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见之,比于节,吏民有敢骂、詈、殴、辱者,逆不道”。这反映了西汉时期
A.“以孝治天下”的理念B.建立了完善的养老体系
C.人口增长使老龄化严重D.强调对地方控制和管理
2022-03-20更新 | 231次组卷 | 6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高三学业水平选择考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汉代有一案件:甲有子乙以乞丙,乙后长大,而丙所成育。甲因酒色谓乙曰:汝是吾子。乙怒,杖甲二十。甲以乙本是其子,不胜其忿,自告县官。董仲舒断之曰:甲生乙,不能长育以乞丙,於义已绝矣。虽杖甲,不应坐。材料主要反映出(     
A.儒生干政B.儒学巩固皇权
C.儒术独尊D.儒学影响司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