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4 道试题
1 . 古代皇帝集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属于(     
A.前者B.两者兼有C.后者D.两者皆无
2023-07-15更新 | 33次组卷 | 44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县一中、汩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据西汉农书《氾胜之书》记载,公元前1世纪晚期,小麦和大麦已经在关中得到广泛种植,逐渐成为北方重要的主食,同时,西瓜、黄瓜、葱、大蒜、芝麻、葡萄、苜蓿等也陆续出现。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关中形成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体系B.张骞通西域丰富了农作物品种
C.租佃契约关系推动农产品商品化D.原产美洲的作物得到广泛种植
3 . 汉高祖令诸王“皆立太上皇庙于国都”,此后逐渐形成数量庞大、祭祀隆重的郡国庙。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宗庙居郡国非礼的主张,至汉元帝时,通过礼制改革正式废除郡国的宗庙。西汉郡国庙的兴废(     
A.表明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反映了治国思想的变化
C.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D.标志着宗法制度的瓦解
4 . 汉兴之初,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年后强行罢黜了“黄老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调整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2023-06-17更新 | 585次组卷 | 141卷引用: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学者张岂之在论述秦末到汉武帝时期时,总结指出:“历史之所以成为人的群体活动舞台,并非哪一个阶级、阶层在这里扮演独角戏,而是众多人群展示各自智慧才华的场所,这些智慧的结晶就是‘文明’。”这段话意在强调(     
A.人民群众的革命性作用B.所有人的智慧构成文明
C.汉武帝善于重用各种人才D.历史发展是合力的结果
6 . 古语云:“天垂象,圣人则之。”汉代,天人感应、阴阳灾异思潮广泛流行,天文学的观测和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据此可知,汉代天文学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集权政治的需要B.农耕经济的发展
C.气象物候的变化D.学术争鸣的活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西汉末年,太官曾通过昼夜燃火的温室来反季节种植稀缺的“葱韭菜茹”。担任少府的召信臣以“不时之物,有伤于人”为由,奏请禁止栽培此类“非法食物”并获准,“省费岁数千万”。这表明当时(       
A.主流价值渗透宫廷生活B.精耕细作坚持以农为本
C.作物栽培影响天人观念D.财政危机阻碍技术革新
2023-04-28更新 | 565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6月模拟考历史试题
8 .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时代的历史也呈现出鲜明的特色。下列符合汉武帝时期历史的一组词语为
A.甲骨文、分封制、儒家、青铜器B.法家、郡县制、长城、军功爵制
C.中朝、刺史、察举制、五铢钱D.皇帝、藩镇、察举制、党锢之祸
2023-04-18更新 | 419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秦始皇曾南巡至湘山祠时遭遇狂风而无法前行,随行博士提议祭祀湘君,秦始皇将湘山所有树木全部砍伐,以示轻蔑。汉武帝则相信“天子受命于天”,上天会降下灾异以警示天子。秦汉统治者思想的转变主要是因为(     
A.统治者人生经历的差异B.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C.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扩大D.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10 . 《史记·匈奴传》记载:“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渡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地接匈奴以北"。军屯士兵的生产工具和耕牛由国家供给,然而西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降雨量年平均不足250毫米,屯田亩产远远低于内地郡县。据此可知汉代屯田(     
A.改善了西北的地理环境B.解决了西汉的边疆危机
C.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D.浪费了军民的物质资源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