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
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军功——品行——门第族望——考试成绩
B.军功——门第声望——品行——考试成绩
C.门第声望——军功——品行——考试成绩
D.考试成绩——品行——门第族望——军功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九云:“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延康元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选举二》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维曰:“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日期,投牒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自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
(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我国汉朝以来的选官制度。这些选官制度的主要选官标准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2021-11-17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中市华中师大琼中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发展的历程。下表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汉武帝时期无论大小、人口多寡,郡、国各举一人
汉和帝时期一般州郡,每20万口各举一人;边境州郡,每10万口各举一人
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4 . 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是
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军功爵制D.九品中正制
2021-03-02更新 | 221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市海南鑫源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2)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据材料四,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2020-09-15更新 | 108次组卷 | 3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6 . 东汉学者崔窘曾说,今天的地方长官随意违背诏书,诏书说得再恳切,甚至骂到极点也无动于衷。但地方所下公文却像霹雳一样震动,这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的状况。这种现象说明
A.地方豪强对抗中央B.察举制的弊端严重
C.贪污腐败愈演愈烈D.王国问题死灰复燃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被举荐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A.刺史制度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D.察举制
2019-12-23更新 | 144次组卷 | 17卷引用:海南省万宁市民族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