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 道试题
1 . 汉初,诏举贤良,方正。汉中期,察举制又增加了敦朴、直言、清白等名目,出现了“窃名伪服,浸(逐渐)以流竞(流于形式),权门贵仕,请谒繁兴”的现象。这反映了(     
A.察举制出现弊端B.察举制标准放宽C.察举制注重品德D.察举制传承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自汉武帝以来,西汉不少官员都是孝廉出身。当时全社会形成一种“在家为孝子,入仕为廉吏”的氛围和舆论。这反映出西汉(     
A.选官制度趋于公平公正B.统治集团注意笼络民心
C.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巩固D.社会基层治理较为严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高一(1)班同学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为主题,制作如下示意图。图中选官制度的标准依次是(     
A.军功、品行门第、才能B.血缘、品行门第、军功
C.军功、血缘、才舱门第D.品行、军功、才能、血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有学者指出,实行了300多年的两汉选官制度——察举制。从实际情况观察,察举制确实为汉朝选出了许多人才。但任人唯亲、唯财、唯势,权门势家把持察举的结果,令其流弊百出。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察举制埋下汉末分裂割据的隐患B.察举制对两汉政治具有双重影响
C.权门势家把持察举使其不能持久D.以官举士的方式不利于政治清明
2022-06-03更新 | 2670次组卷 | 31卷引用:广东省云浮市罗定中学城东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6 . 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的选官制度。这说明
朝代制度选拔标准或方式
汉代察举制德行学问,荐举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声望,品评
隋唐科举制考试成绩
A.政府对读书人控制减弱B.官吏道德水平不断下降
C.世家子弟入仕日益受阻D.官员选拔整体趋向公平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索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A.注重门第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B.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C.重才轻德的选拔依据弊端渐显D.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
2021-11-25更新 | 1263次组卷 | 38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番禺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不同历史时期,选官的方式不同。先秦时期主要是“世官制”,但是商鞅打破传统的选官制度,接军功大小授予官位。汉高祖多次下诏让各地官员举荐贤人能士,帮助朝廷治理国家。到汉武帝时,正式形成察举、征辟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注重门第出身,以门第为选官标准,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

——摘编自向仕碧《对古代选官制度变迁的认识》

材料二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动频繁,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地方大族名士操纵选官,滋生腐败,干扰人才选拔。于是曹魏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宫职。这种制度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隋朝建立后,被废除。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历程。
(2)仿照以下表格示例,任选一种中国古代的其他选官制度进行介绍。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背景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动频繁,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地方大族名士操纵选官,滋生腐败,干扰人才选技。
概况曹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即九品中正制。
作用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结果随着士族的没落,隋朝时被废除。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汉代选官制度尽管出自皇帝诏令,可是由于具体的操作依然集中在各级官吏手中。因此尽管汉代察举制度协调了统治阶级内部权力的分配,部分地满足了中下层地主分子参政议政的愿望,但这套选官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基层政权被少数豪强地主所垄断。这说明汉代察举制
A.为后来科举制提供借鉴意义B.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央集权
C.导致了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D.完全没有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10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据阎步克《汉选官制变迁史稿》

材料二   到了东汉末年,地方门阀士族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滋生了种种腐败现象,即所谓“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曹操在北方稳定统治后,急需人才。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建议后,开创了九品中正制,这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摘编自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研究》

材料二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实行的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曹魏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进步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