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西汉察举制下已经出现了秀才、明经等考试科目。隋朝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后增加经世致用的考查内容,最终形成秀才、明经、进士三科并立的选官制度。这主要有助于隋朝(     
A.打击地方势力B.强化儒家教化C.形成向学风气D.选拔实用人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汉武帝时期,政府以“德”“文”“能”为标准,让各郡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这种选官制度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科举制D.世袭制
2022-11-12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如表为汉代察举制的察举科目与内容。据此可知,当时
类目科目察举内容
特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等科发生灾异、动乱或其他重大政治问题之时,由皇帝下诏察举,被举者以“对策”形式发表政见,然后分等授官
明经、明法以及“能治河者”“勇猛知兵法”等科擢举各类专门人才或特种人才
岁举秀才、孝廉二科地方向中央朝廷定期贡士,分州举和郡举,这两科最初没有考试,举后直接授官
尤异、廉吏二科擢举地方官吏中之有功绩的吏能者
A.注重分类分科选拔人才B.地方主导了官吏的选拔
C.官员文化素质显著提高D.以道德为依据选拔人才
4 .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历经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下列有关选官标准排序与之相符合的选项是
A.血缘→品行才学→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B.功绩→考试成绩→品行才学→门第声望
C.血缘→考试成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
D.功绩→门第声望→品行才学→考试成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说明此时的选官制度
A.注重门第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B.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C.重才轻德的选拔依据弊端渐显D.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东汉《曹全碑》记载,曹氏家族从曹敏至曹全历五代,几乎全以孝廉入仕,从县令起步,逐步高升;曹氏族人“或在安定,或处武都,或居陇西,枝叶分布,所在为雄"。这一现象反映出
A.地方割据势力严重威胁皇权B.门第家世成为选官主要依据
C.自上而下的选拔机制遭破坏D.察举制度在实施中弊端显现
2022-01-20更新 | 234次组卷 | 28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
秦朝军功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军功——品行——门第族望——考试成绩
B.军功——门第声望——品行——考试成绩
C.门第声望——军功——品行——考试成绩
D.考试成绩——品行——门第族望——军功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东晋葛洪《抱朴子·审举篇》记载,“灵、献之世,台阁失选用于上,州郡轻贡举于下,故时人语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索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表明当时的选官制度(   
A.注重门第不利于寒门子弟入仕B.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C.重才轻德的选拔依据弊端渐显D.在执行过程中标准背离了初衷
2021-11-25更新 | 1263次组卷 | 38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六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地方士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或有值得称颂的道德品质,……从而登上仕途。许多出身卑微的人才像主父偃、东方朔、司马相如在汉武帝时得到重用,而这在世卿世禄制下是根本不可能的。

——网络文章《解密》

材料二   自司马懿设立州中正到西晋建立,这一阶段,随着司马氏为首的世家大族逐渐把持政柄,中正的威权日益加重,无论中正的选任,还是选举标准的确定,都已日益呈现出门阀化倾向。

——《通典》

材料三   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彻底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士族的垄断,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他们由此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成为统治阶级的栋梁之才。

——摘自《士族门阀与寒门贵子》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的是什么选官制度?概括各个制度的选官标准(不得抄录原文)。
(2)根据材料三,概括材料三所反映的制度有何积极意义。
(3)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2021-11-23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市苏州新草桥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摘自《礼记》

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摘自《通典》

材料四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废除。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设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荐,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摘编白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周、西汉、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和主要标准。
(2)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新的选官制度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