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辽在上京设国子监,普遍设立府州县学,“勒石能铭,登高能赋,师旅能誓”者不在少数;西夏设立番学和汉学,官学规模不断扩大;进入官学或私学是金朝士子步入官场的主要通道,“士由科第位至宰辅者接踵"。这表明辽夏金的科举实践
A.阻碍了政治制度的转型B.推动了经济文化重心的转移
C.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D.强化了中华一统的发展格局
2022-06-14更新 | 1260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余尝见枢密都承旨张诚一说,昔年(公元1075年)使北虏,因问耶律、萧姓所起,彼人云:“昔天皇王问大臣云:‘自古帝王英武为谁邪?’其大臣对曰:‘莫如汉高祖’。又问:‘将相勋德孰为优?’对以萧何。天皇王遂姓耶律氏,译云刘也。其后(皇后)亦锡(通“赐”)姓萧氏。”

——【宋】庞元英《文昌杂录》

材料三   金太宗不但“令所在长吏,敦劝农功”,而且“分遣使者诸路劝农”。金熙宗诏“罢来流水、混同江护逻地与民耕牧”,还将皇帝狩猎的“禁苑隙地分给百姓”。明昌四年(1193年),尚书省报告说:上京路诸县“每岁收税粟二十万五千余石,所支者六万六千余石,总其见数二百四十七万六千余石。臣等以为此地收多支少,遇灾足以赈济”。

——据漆侠乔幼梅《中国经济通史·辽金经济卷》

材料四   元代蒙古语对汉语语法的影响举例

语法形式表现举例(《元典章·刑部》)
定中结构的复杂化“的”字结构的复杂化和定语的多层化蛮子田地里看守五河县的张千户小名的受宣的官人。(卷四,倚势抹杀县尹)
“着”的“方式化”用法用“着”表示动作的持续为那般,仿效着称冤的人多有。(卷一五,称冤赴台陈告)
介词带“着”“因”、“依”这两个介词后头可以加“着”因着胡家的气力里,做到参政的名分有。(卷三,胡参政杀弟)

——据李崇兴《论元代蒙古语对汉语语法的影响》


上述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所作的贡献,请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022-06-07更新 | 702次组卷 | 12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下列图片展现了我国部分少数民族创制的文字。这可用来说明

契丹文字 女真文字 西夏文字
A.世界文化具有多元特征B.民族史研究资料丰富
C.文字在文明中的重要性D.民族间文化联系增强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013世纪,中国再次进入分裂时期,南部的宋王朝与北部的辽金西夏王朝长期对峙,古今皆有人称这个时代为“南北朝”或“第二次南北朝”。

——摘编自程尼娜《辽金王朝与中华多元一体的关系》

材料二   10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纷乱复杂、民族大交融的时代,汉民族又一次进入蜕变期,而周边的各少数民族十分活跃,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尤以辽、西夏、金为代表。面对境内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被统治对象,游牧民族旧有的统治方式无法适应新的需要。因此,不同程度地汉化和借鉴、采用中原政治文明巩固自己的政权成为各民族政权不二的选择。

——摘编自魏淑霞《辽、西夏、金民族政权的汉化探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10—13世纪的中国”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围绕“10—13世纪”的时代特征,确立论题,展开论述,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实严谨,逻辑清晰)
2022-05-24更新 | 592次组卷 | 9卷引用:山东省2022届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5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崇儒兴学,《北史·儒林传》称颂北魏“斯文郁然,比隆周汉”。辽宋夏金元时期,辽提出“辽家遵汉制,孔教祖宣尼”,金立孔庙于上京,元推崇程朱理学。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这些举措
A.推动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B.是为了提升儒学的正统地位
C.实现了文化统一与民族的交融D.缓和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不仅契丹所占的中原领土有汉人的官僚治理,而且辽境后方,据目击者的报告,无数之官吏、文人、工匠和僧尼也来自中土……”由此可知,辽政权
A.悉数仿效汉人制度B.大力发展小农经济
C.消除了民族间矛盾D.客观推动民族交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辽代官职分北、南两院,北面官治宫账、部族等,南面官治汉人州县。西夏官分文武班,曰中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金太祖定燕,学习辽南北官制度。金承辽后,进士科目兼采唐宋之法而增损之。据此可知三者官制设置体现的共同特点是
A.因俗而治B.汉蕃分治C.交流互鉴D.学习吸收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辽代设置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这说明辽政权
A.因地制宜,加强区域自治B.区别对待,限制南北交流
C.曲意逢迎,争取汉人支持D.因俗而治,缓和民族矛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契丹文字创立后,很多通晓汉文的学者翻译了大量儒家经典和文学、史学、医学著作。萧韩家奴曾译《通历》《贞观政要》《五代史》;耶律倍还曾翻译过《阴符经》。材料反映出辽朝
A.统治者对民族交融的重视B.积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C.对本民族落后文化的扬弃D.改变了忽视汉文化的传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西夏反宋后,北宋“即诏……绝其互市,废保安军榷场”,导致西夏“互市久不通,饮无茶,衣食贵,国内疲困”,后“元昊请臣,数遣使求复互市”。这说明榷场贸易有利于
A.维护民族关系稳定B.促进西夏经济发展
C.北宋获得经济利益D.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