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
2016-09-07更新 | 439次组卷 | 59卷引用:2015-2016年陕西省延川县中学高二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故宫养心殿有一对漆红圆柱,上面镌刻着雍正帝手书的一幅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幅楹联理解正确的是(     
① 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             ② 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的极端渴望
③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④ 完全是统治者自欺欺人的真实写照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②④
4 .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证据的是
A.宋代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了宋代,大臣上朝只能站着
B.谏官在唐朝是宰相下属专门谏诤皇帝过失,宋朝时独立于宰相并监察宰相
C.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D.清初重要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5 . 下列是有关加强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措施,按其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①设置参知政事 ②废丞相、设内阁 ③设立军机处 ④创立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④B.④②③①C.②④①③D.④①②③

6 . 自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其内部始终存在着中央和地方、皇权与相权的两大矛盾,据此回答下列各小题。

1.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则是
A.“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B.“节用裕民……以德服人”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D.“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2.下列各项制度中,属于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沿用并发展的是
A.刺史制、封国制B.三省制、封国制
C.三公九卿制、郡县制D.一省制、刺史制
3.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4.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5.清朝学者赵翼写诗说:“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该诗讲的是下列哪一位皇帝?
A.秦始皇B.汉高祖C.宋太祖D.明太祖
6.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7.我国丞相一职的设立与废除体现了
A.国家统一安定的需要B.权力互相制约的需要
C.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D.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8.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
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C.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D.加强了专制皇权
9.下列措施中,使专制皇权得到不断加强的是
①三省六部制的建立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汉武帝时“中朝”的设置 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10.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
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 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2010-11-18更新 | 8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陕西省西安交大阳光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是在统一观念主导下实现和维护中华民族大融合、大一统的历史,自秦统一后的2200年间,中国统一或基本统一的时间占2/3以上,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国战争史的主流是谋求统一的战争。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
                      ——《 瞭望新闻周刊》
材料二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曾出现过一些社会相对安定、政治比较清明的历史时期,可以说,这就是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其实,古代在“和谐社会”出现之前,当旧的社会秩序遭受到猛烈冲击时,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往往应运而生,其间出现了不少要求建立和谐社会的某些思想或观点,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代表。
材料三 清朝前期鼎盛时期的疆域:西跨葱岭,东临太平洋,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岸,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一带,南包南海诸岛。
——《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结合材料二,例举中国古代典型的“和谐社会”,并简述出现这一和谐局面的形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康熙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
8 . 盛世是指兴盛的时代。一般公认的盛世有西汉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等。这些盛世景象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包括: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经济繁荣
③统治者采取安民政策
④加强思想控制,严禁外来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