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6 道试题
1 .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钱穆的这段话
A.否定了新文化运动的意义B.认为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了传统文化
C.认为学习民主政治应当结合国情D.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理论依据
2 . 陈独秀在《新青年》中说:“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其主要意图是
A.关注国家存亡,提倡思想启蒙B.提倡民主科学,推动社会进步
C.彻底批判儒家传统伦理道德D.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
2020-05-06更新 | 1233次组卷 | 18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史前时期,丧葬中的祖先崇拜主要是强化血缘关系;商周则是维系宗族秩序、统治秩序、伦理秩序。秦汉继承了这种崇拜,祖先总体上成为最流行的信仰对象,加入了“三纲五常”道德观念,丧葬礼仪被系统化、制度化,从此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同时,“天”是终极的境界、至上的神祇,盘古神话成为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民族共同拥有的民族神话和维持认同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秦汉民间信仰文化认同功能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汉及以前中国民间信仰形成的影响因素,并说明秦汉民间信仰的积极作用。

材料二   明末清初,“中国民间信仰问题”在东西方文化首次深层碰撞中被西方传教士提了出来,他们是全盘否定中国民间信仰的始作俑者,把其一概看成“迷信”;“迷信、愚昧、落后”的大帽子全都扣在千千万万民间信仰的老百姓头上。这种“西方成见”,盛行于民国近现代思想界,充满了强烈的政治色彩与意识形态批判倾向。近年来,我国学者策略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义,为民间信仰“去污名化”。

——摘编自《关于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若干思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民间信仰被中国近现代全盘否定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20 世纪,“南洋地区”即东南亚华人社会里,大量源自中国故乡的民间信仰形态现已成为表达与强化“华族”(华裔)认同的主要载体,以及促进所在地文化对话的重要媒介。妈祖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妈祖信仰扮演了重要角色,妈祖被诗意地称为“海峡和平女神”。

——《信仰复兴与信仰自觉一一中国民间信仰的新世纪观察》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代我国学者为中国民间信仰“去污名化”的重要意义。
4 . 辜鸿铭曾在北京大学任教,他梳着辫子走进课堂,学生们觉得很怪异,都在发笑。辜平静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呀!”闻听此言,学生一片默然。后促成“同学脑袋里的辫子”逐步被“剪掉”的是       
①清末新政                 ②辛亥革命            ③新文化运动            ④五四运动
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③④
5 .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昔时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材料试图说明(        )
A.制度层面学习西方不能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B.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
C.新文化运动比辛亥革命的意义更大
D.思想文化层面全面学习西方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2020-03-27更新 | 210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雷州市第三中学2023届高三6月冲刺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21年,北京大学预科招生文言译白话的题目取材《世说新语》,白话译文言题目取材《儒林外史》,标点文章题则选了《稼轩词》,这些选材都是一些难入“正统”序列的稗官野史和笔记小说。这说明当时的北京大学
A.具有勇于挑战正统观念的精神B.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阵地
C.西式的教育理念占据主导地位D.揭开了反思新文化的序幕
2020-03-18更新 | 375次组卷 | 13卷引用: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等五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7 . 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A.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B.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C.完成了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
D.推动思想文化革新,具有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8 . 毛泽东曾说:“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的就绝对的坏,好的就绝对的好,一切都好。”以下与毛泽东所述相关的事件是
A.维新变法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新文化运动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青年人”的崛起,是近代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年轻人要尊重长辈,任何试图改变这种等级关系的行为都会被认为是僭越和冒犯。然而,进入二十世纪以后,激进的中国知识分子中间普遍出现了一种对青年的崇拜,从此改变了长幼之间的等级秩序,推动社会改造和革命,这个现象对中国现代知识界发生了全方位的影响。在文化的现代性意义上,“青春”代表着新生、未来和改变;它在近代获得一种象征意义,这种意义超越了原来将青春期看作不成熟和脆弱敏感阶段的生物学定义,使之能够应用于整个世界处在无限变化中的现代变革,以及由此对这变革找到反思的契机。

--摘编自宋明炜《五四时代・少年中国・与现代成长小说的诞生》


围绕材料,结合具体史实,从思想文化的角度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1高三上·安徽蚌埠·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20世纪20年代初以梁漱溟、冯友兰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学派诞生,他们主张“援西学入儒”,“儒化、华化西洋文化”,用儒学来会通消融西学。该主张意在
A.强调传统儒学重要性B.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
C.扭转新文化运动方向D.重塑民族文化新系统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