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1918年1月,中国新诗体首次出现在《新青年》4卷1号,所载9首诗中有刘半农的两首白话诗:《题女儿小蕙周岁日造像》《相隔一层纸》,后来被顽固派视为“非圣无法,罪大恶极”。这体现了新文化运动中的(     
A.“文学革命”B.“妇女解放”C.“家庭革命”D.“民主科学”
2024-01-15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下面是胡适于1917年2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第一首白话诗《蝴蝶》,这首诗有利于(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A.发展民主科学B.宣传自由恋爱C.推动文学革命D.摧毁传统文化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里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在文学方西,魏源的《裹海》讨,歌颂三元里人民“同仇敌忾”反抗英国侵略军,斥责清政府官僚的妥协投降。张维屏(1780—1859年),以善诗闻名,他的《三元里》计,描写了三元里群众抗英斗争的雄伟声势,英国侵略者在英勇的中国人民面前丧魂落魄的丑态;《三将军歌》则歌颂了葛云飞、陈连升、陈化成“捐躯报四”的英雄事迹。张际亮(1797—1843年),以诗名于世。他的《东阳县》诗,谴责英国侵略军在宁波奸淫掳掠的残暴罪行,揭示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灾难和痛苦。民间的揭帖和歌谣,以通俗朴素的语言和尖锐鲜明的思想,痛斥外国侵略者和清朝统治者,鼓舞人民起来反抗。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二   1918年,北大学生组织了一份名为《新潮》的杂志,以三项标准为主果:批评的精神、科学的思维和改造的修辞。《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胡适主编)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这些杂志嘲笑旧的思维方式、旧习惯……而首当其冲的则是君主制度和军阀主义,他们批判对国粹全盘的接受,并要求对所有经学和古典文献进行批判性的重估,创造新文化。他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民主、科技……这些杂志都是思想炸弹。在中国,有关四家和社会的重要问题,第一次得到公开的探讨和争论,中国的青年迫不及待地阅读每期新杂志。

——摘编自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学作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新型杂志兴起的原因。
2023-11-24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定安县2024届高三上学期联考(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17年,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中写道:“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学士文人对于颂扬功德、铺张宫殿田猎的汉赋和那思君明道的韩文、杜诗,还是照样推崇。……一般社会应用的文字,也还仍旧是君主时代的恶习。”这一思想的本质意图是(       
A.否定中国传统文化B.为文学革命扫除障碍
C.弘扬西方民主科学精神D.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023-11-09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图为1920年发表于《新妇女》杂志上的一首题为《家庭》的诗。
家庭!家庭!
你朝朝暮暮的祝我长进,祝我成人,
这是你爱我的心!
为什么又时时束缚我自由,阻止我前行,
更不许那蓬蓬勃勃的人生乐趣,和我接近?
家庭!家庭!
潮流激荡,趋向光明;
你为什么还做旧势力的奴隶——昏昏不醒?
我要打破你的黑暗,
那怕你压力愈重;
我奋斗的精神,总是绵绵无尽!
这首诗(     
A.标志白话文诗成为诗歌主流B.成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开端
C.是青年奋起反抗旧礼教写照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
2023-03-27更新 | 48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3月联考历史试题(B)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 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 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年,杭 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 五百轴”。

——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年12月1日)

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遗产制。……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

——(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年1月1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李超之死引发广泛社会关 注的原因。“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
2023-01-09更新 | 82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18年1月,中国新诗体首次出现在《新青年》4卷1号,所载9首诗中有刘半农的两首白话诗:《题女儿小蕙周岁日造像《相隔一层纸》,后来被顽固派视为“非圣无法,罪大恶极”。这说明(       
A.新文化运动的群众基础薄弱B.思想层面革命运动任重道远
C.民主与科学的渲染力度有限D.文学革命亟需动摇儒学根基
8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教育为例,我们看某中学一研究小组举办了一个有关中国学校教育变迁的图文展:

材料一:《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 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材料二:熹平四年,东汉灵帝令蔡邕(官拜郎中)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刻于碑石上,作为官方教材,立于太学,史称“熹平石经”。

材料三:京师大学堂筹办于戊戌新政时期,是我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京师大学堂章程》中规定: “中国圣经垂训以伦常道德为先……所有学堂人等……有明倡异说干犯国宪及与名教纲常孟相违背者查有实据轻者斥退重者究办。”

材料四:下图是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的北大校徽(后称“北大红”),刘半农戏称为“哭脸校徽”。其图案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传统的瓦当形象,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 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



(1)“私学文化”反映了该时期社会转型的哪些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教育的特点。
(3)列举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是哪两部书?康有为的思想有何特点?由大学堂的章程和所学知识分析他们这一目的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4)北大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是因为什么?
2022-11-0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州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里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在文学方面,魏源的《寰海》诗,歌颂三元里人民“同仇敌忾”反抗英国侵略军,斥责清政府官僚的妥协投降。张维屏(17801859年),以善诗闻名,他的《三元里》诗,描写了三元里群众抗英斗争的雄伟声势,英国侵略者在英勇的中国人民面前丧魂落魄的丑态;《三将军歌》则歌颂了葛云飞、陈连升、陈化成“捐躯报国”的英雄事迹。张际亮(17971843年),以诗名于世。他的《东阳县》诗,谴责英国侵略军在宁波奸淫掳掠的残暴罪行,揭示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灾难和痛苦。民间的揭帖和歌谣,以通俗朴素的语言和尖锐鲜明的思想,痛斥外国侵略者和清朝统治者,鼓舞人民起来反抗。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二   1918年,北大学生组织了一份名为《新潮》的杂志,以三项标准为圭臬:批评的精神、科学的思维和改造的修辞。《新青年》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胡适主编)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这些杂志嘲笑旧的思维方式、旧习惯……而首当其冲的则是君主制度和军阀主义。他们批判对国粹全盘的接受,并要求对所有经学和古典文献进行批判性的重估,创造新文化。他们津津乐道于科学、民主、科技……这些杂志都是思想炸弹。在中国,有关国家和社会的重要问题,第一次得到公开的探讨和争论,中国的青年迫不及待地阅读每期新杂志。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学作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新型杂志兴起的原因,并谈谈你对“这些杂志都是思想炸弹”的理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诗人徐志摩(1896—1931)说:“在24岁以前,我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我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社会契约论)的兴味。”这可以用来说明(     
A.国民革命的作用B.民主科学的影响
C.文学革命的兴起D.传统文化的衰落
2022-08-14更新 | 335次组卷 | 5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