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新青年》自1915年9月创刊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新青年》刊发了大量译文,译文类别及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译文类别的变化趋势可以佐证当时(     
A.民主科学占据主导地位B.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流
C.白话文运动不断走向高潮D.民主共和政体成为新追求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新民说》,鼓吹个人从各种共同体中解放出来,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强盛所要求的健全“国民”。到五四时期,“新民”说被“新人”说取代,“新人”是“人类中的一个人”,而不是“国家”中的一个“民”,陈独秀甚至明确提出“国家也不过是一种骗人的偶像”。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马克思主义成为思想主流B.知识界对西方文明有所反思
C.中外文明呈现融合的趋势D.民众民族主义意识空前高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剧,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于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   《马关条约》签订后不久,李鸿章受命出访欧美。回国后,李鸿章在致旧时幕僚伍廷芳的信中,明确强调:“根本之计, 尤在变法自强”。戊戌政变后,李鸿章不认为康有为等人犯了“谋反”等大罪;事实上,李鸿章还暗中相助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保护他们逃亡日本。后来,李鸿章勉励康梁“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国事,不必因现时境遇,遽灰初心”。面对慈禧的质疑,李鸿章还回答:“臣无可逃, 臣实是康(康有为)党”,慈禧听后只能“默然”。

——摘编 自雷颐《李鸿章与晚晴四十年》等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 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导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我们都不推辞。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鸿章的洋务主张,为此付诸哪些实践活动?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思想出现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为建立光明世界,陈独秀等人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影响?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国家出路历程的趋势。
4 . 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对中国社会与文化变革起到了推动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简表

阶段时间中西文化交流简况
第一阶段1800~1839年继马戛尔尼访华后,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此时嘉庆帝厉行闭关政策,严禁传教活动,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马礼逊好不容易聘请的中文老师,身上经常带着毒药,一旦被官府发现以便随时自尽。他还注意到,中国人拥有某种根深蒂固的优越感,称外国人是“番鬼”。在官府的迫害下,他不得不离开广州,到澳门和马六甲一带进行传教和学术活动。
第二阶段1840~1860年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是对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的天朝大国心理的大胆挑战,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廷所重视。
第三阶段1860~1895年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并借助“体用”等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将中西学纳入统一体内,它进一步冲破了“夷夏大防”的藩篱,为人们大胆接受西学开辟了道路。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收。
第四阶段1895~1900年维新派不仅将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而且第一次打破了隆中抑西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为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在思想上进一步开辟了道路。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学会33个,新式学堂17所,出版报刊19种,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据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19世纪国人学习西方文化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对西学认识变化的外部原因。
(2)根据上述表格,编写20世纪第一个阶段的中西文化交流简况(注明起讫时间)。
(3)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9-11-01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2015届高三4月模拟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文学,以民间为依托的话本表现出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但因不容于封建社会上层,成就较小。由宋入元,话本为元杂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经验。统治政策的改变也推动了大量文人自觉投入杂剧创作,他们既写现实生活,也写历史题材,极大地提高了杂剧的艺术水平,并开创了文人不依附于封建社会上层,而以民间文艺为依托的创作道路。至明清之际,出现了部分文人全身心投入小说创作,如施耐庵、罗贯中等。他们对传统话本小说、民间艺人的演出以及民间传说,用自己的学识和文学见解,进行艺术创造,诞生了白话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深刻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宽仁、信义、忠信等的肯定和赞扬,对专权、狡诈、残忍、嫉妒、昏庸的厌恶和嘲弄。

——摘编自康耀斌《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分期新界说》

材料二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文指出:“文学革命运动,不论古今中外,大概都是从‘文的形式’一方面下手,大概都是先要求语言文字文体等方面的大解放。”并提出“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陈独秀也随之提出要推倒属于正统诗文一脉的“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要建设与起于民间白话文学有关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这种新文学因为引入了古所“未有之物”,开辟了古所“未有之境”,注入了古所未有的“新思想和新精神”而具有现代属性,进而成就了一种新的文学传统。

——摘编自於可训《从近现代文学革新看传统的转化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以后文学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文学革命爆发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学发展的认识。
今日更新 | 1次组卷 | 1卷引用: 河南省开封市五县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抗争。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文化向中国传入的过程。西学东渐的内容依时代主题变换而变换。

(1)根据提示,请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涂答题卡)
主题与思想:A民主与科学B三民主义C自强求富
代表人物:A李鸿章B林则徐C李大钊D康有为
主题核心思想代表人物
了解世界开眼看世界④、徐继畬等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奕䜣、⑤张之洞等
救亡图存进化论等维新思想⑥、谭嗣同等
民主革命孙中山等
科学启蒙③、马克思主义陈独秀、胡适、鲁迅、⑦等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是实施历史的组织者或领导者。他们虽然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趋势,但可以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

(2)将上述历史人物与其主张的观点一一对应。(填字母)(涂答题卡)。
“师夷长技以制夷”
“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
(3)洋务运动是一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未能真正挽救中国的危机,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没有坚决反对西方列强侵略B.创办的近代企业采用封建生产方式
C.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中国封建制度D.西方列强的破坏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清王朝内部少数有识之士进行反思,人们提出的新对策,开始兴办洋务。下列能反映洋务运动前十年内容的图片是:(     
A.B.
C.D.

(5)想要了解洋务运动时期湖北钢铁业的历史,主要查阅的企业资料是(     
A.开平煤矿B.湖北织布官局C.汉阳铁厂D.江南制造总局

(6)这场运动源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文学革命,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这场运动是(     
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洋务运动D.维新变法

(7)陈独秀曾撰文写道:“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旨在强调(     
A.共和体制并不能为中国带来真正改变
B.巩固民主政体需要加强文化上的觉醒
C.北洋军阀的混战引发社会的强烈不满
D.政党政治的尝试只是一场荒唐的闹剧

(8)下面是对近代某一时期的知识归纳,该内容主题应是(     
维新思潮的涌动
反洋教斗争逐渐展开
反清武装斗争风起云涌
晚清的自救运动
A.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B.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
C.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D.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9)《中华文明史》指出: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C.宣传了“师夷长技”的主张D.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2024-04-17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4高三下·全国·专题练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西方文明挟坚船利炮登陆中国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发现西方和反思传统的过程,同时,这也是一个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冲突、交汇、融合的历史过程。甲午之后,追求现代性的中国启蒙知识分子,通过认识“西方”现代文明与帝国强权于一身的两面性,理解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趋势,并籍由其西方想象而确立了中国现代化之“文明”与“富强”两大目标。在百年中国救亡图存的历史语境中,国人对西方集强盗与导师于一身的形象的认知往往囿于片面的单向思维,或尊崇西方为现代文明之典范,或仇恨西方帝国强权之罪恶,亲西方和反西方的意识并存。

——摘编自彭明《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思想,表征着中国向西方学习以实现民族复兴的悲情式现代化诉求。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启蒙知识分子的西方想象,关乎中国现代化之价值取向。严复对西方“自由为体,民主为用”文明秩序的认识,梁启超对文明进程中自由与强权之辩证法的思考,陈独秀对西方列强之人性兽性并进的“世界文明之猛兽”的揭示等,无不辩证地揭示了西方现代性的特点。对中国启蒙知识分子来说,亡国灭种的民族悲情、天下主义的文化传统、留学外域的跨文化背景等,构成了影响其西方想象的复杂因素。

——摘编自高力克《双面西方:文明与强权——中国近代知识精英的西方想象》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国人的西方观。
2024-04-01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热搜题 新高考二轮 认识、启示类非选择题
8 . 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宏大主题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前期部分大事年表
1856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9世纪60年代初
1894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1895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1900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01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诸多的改革措施更为广泛深入。
1906清政府宣布实行“预备立宪”,立宪派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1911辛亥革命(或武昌起义)爆发,最终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或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1915

由该大事年表可知,民国初年的政治发展出现了近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1895年至1915年民主政治成为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1)根据材料,请你将大事年表中①②两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2)列举出大事年表中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的两组大事。
(3)根据材料,指出1895—1915年资产阶级推动民主政治趋势出现的重大政治事件有哪些?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失败的原因。
2024-01-29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文学,以民间为依托的话本表现出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但因不容于封建社会上层,成就较小。由宋入元,话本为元杂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经验。统治政策的改变也推动了大量文人自觉投入杂剧创作,他们既写现实生活,也写历史题材,极大地提高了杂剧的艺术水平,并开创了文人不依附于封建社会上层,而以民间文艺为依托的创作道路。至明清之际,出现了部分文人全身心投入小说创作,如施耐庵、罗贯中等。他们对传统话本小说、民间艺人的演出以及民间传说,用自己的学识和文学见解,进行艺术创造,诞生了白话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深刻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宽仁、信义、忠信等的肯定和赞扬,对专权、狡诈、残忍、嫉妒、昏庸的厌恶和嘲弄。

——摘编自康耀斌《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分期新界说》

材料二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文指出:“文学革命运动,不论古今中外,大概都是从‘文的形式’一方面下手,大概都是先要求语言文字文体等方面的大解放。”并提出“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陈独秀也随之提出要推倒属于正统诗文一脉的“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要建设与起于民间白话文学有关的“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这种新文学因为引入了古所“未有之物”,开辟了古所“未有之境”,注入了古所未有的“新思想和新精神”而具有现代属性,进而成就了一种新的文学传统。

——摘编自於可训《从近现代文学革新看传统的转化和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以后文学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文学革命爆发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学发展的认识。
2024-01-29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趋势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表中的几位人物: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编号①在向西方学习方面指导思想是什么?
(2)编号③、④代表派的主张有何异同?
(3)编号⑤所拥护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具体指什么?
(4)结合上述人物的主张,说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024-01-26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