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4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1 .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印度尼西亚某城市举行了一场国际会议,该会议由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5国总理发起,共有29个国家政府首脑共计340名代表参加,中国政府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出席会议。会上周恩来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着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合作。在这次国际会议中周恩来的做法(     
A.妥善消解了与会国错综复杂的矛盾B.顺利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C.有效扩大不结盟运动的国际影响力D.成功维护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大局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政府才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
2023-10-15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伊尹,商朝名相,先后辅佐了商汤、商汤的三个儿子及一个孙子太甲。其中的太甲暴虐无道,不理政务,伊尹将其放逐。三年后,太甲悔改,伊尹又迎他回来执政。这反映商朝太甲时期(     
A.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相权明显高于王权
C.内外服制度发挥巨大作用D.相与国王相互制约
2023-10-14更新 | 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12年10月16日,北洋政府公布《中央行政官官等法》。废除了古代九品十八级制,采用文官等级品位分类制,实行官、职合一。官名仅表示为官者的职务而不再表示其身份,也不再表示着特权。这样做的意义在于(     
A.消除了官位崇拜的价值观B.有利于传播近代平等观念
C.实现了官员非特权化原则D.说明了考试面前人人平等
2023-10-14更新 | 365次组卷 | 38卷引用:辽宁省朝阳育英高考补习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围绕“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的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6 . 开皇五年(585年),度支尚书长孙平上奏,“请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劝课当社,共立社仓……随其所得,劝课出粟及麦,于当社造仓窖贮之,即委社司执帐检校”,“当社有饥谨者,即以此谷赈给"。开皇十六年(596年)诏:“秦、渭、河……等州社仓,并于当县安置。二月,又诏社仓,准上、中、下三等税。”这一变化反映了隋朝开皇年间(     
A.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B.自然灾害的频发
C.社会控制能力的提高D.社会共济的精神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在春秋时期被称为夷狄的许多民族融于华夏,至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古代民族共同体——华夏族。民族的融合与地区性的统一,为以华夏族为核心的“大一统”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从汉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内的广大地区统称为西域。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汉朝以后,历代中原王朝时强时弱,和西域的关系有疏有密,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的管治时紧时松,但任何一个王朝都把西域视为故土,行使着对该地区的管辖权。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汉唐时期中央政权如何行使对西域的管辖权。
2023-10-12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一书中指出:“所谓西周的宗法制度,就是用‘大宗’和‘小宗’的层层区别把奴隶主贵族联系起来。周王自称为‘天子’,他既是政治上的共主,又是天下的大宗。”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政权与族权相结合B.封邦建国C.最高统治者高度集权D.地方分权
2023-10-12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监察制度发于先秦,成于秦汉,是体现古代皇帝制衡官僚和政治权力监督机制的重要形式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监察体系由专门的御史组织、行政系统内部设立的监察组织及其他的专职或兼职的监察官员组成,不同的监察主体所采取的监察方式各不相同。言谏官员通过向皇帝检举或控告官吏违法失职的方式来行使职责。侍御史和丞相司直通过考察各类文书和百官公卵的奏章,从中发现不法行为并及时进行上报。检察官则是对上计簿中所列的项目如户口、垦田等进行审查,从而确定官吏政绩的优劣,提出赏罚意见并报皇帝批准。东汉时的侍御史“凡郊庙之祠及大朝会、大封拜,则二人监成仪,有违失则动奏”。

——摘编自肖赵冰《秦汉时期国家政治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材料二   元封五年汉武帝正式确立刺史制度时,正式撤销了在各郡设置的监察御史,四年之后又下诏将全国分为十三刺史部,形成了十三刺史“分部行刺”的监察方式。《汉书》记载:御史中丞“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意即刺史是御史府的官员,隶属于中央最高监察机关御史府。颜师古注引《汉官典职仪》云:“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从文帝“遣丞相史出刺”,到成帝“罢刺史,更置州牧”前,刺史都是六百石的官员,但权限很大,能监察“二千石以下至墨境”的官员。

——摘编自张文渊《西汉刺史制度的形成及其特征》


(1)根据材料一,简要列举秦汉时期的监察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汉刺史制度的特点。
2023-10-11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公元491年,孝文帝决定重修庙号。他指出:率领拓跋鲜卑迈入中原的道武帝拓跋珪才是北魏政权真正意义上的创立者,其成就远非草原时代的首领拓跋耶律所能及,故以太祖作为拓跋珪的庙号。孝文帝此举旨在(     
A.削弱传统政治势力B.促成胡汉民族和解
C.推行中原文化制度D.确立儒家正统观念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