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梦溪笔谈》记载范仲淹在浙西救灾,“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数万人应役不再流徙。范仲淹的做法(     
A.有利于基层治理B.得益于赋役制度变革
C.开创救灾新途径D.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
2024-03-08更新 | 188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莆田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 . 《旧唐书·烈女传》记载,绛州孝女卫氏,其父被卫长则(同乡人)所杀。及长,以砖击杀之,唐太宗“嘉其孝烈,特令免罪。”这说明唐朝(       
A.国家专注儒学的教化功能B.统治者遵循明德慎刑的原则
C.司法呈现礼法结合的特点D.道德品质是选官的重要标准
2024-02-04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从秦朝至隋朝,铜钱上的文字基本都是记载钱币重量;自北宋起,铜钱上统一铸印当时的年号形成惯例,如“淳化元宝”“洪武通宝”“乾隆通宝”等。这一变化有助于(     
A.推动政权认同B.确立纸币主导地位
C.保证铜钱质量D.推动书法艺术推广
2024-01-18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如表为关于华夏早期民众领袖举动的记载。据此可推知(     
早期领袖举动记载出处
饭于土簋,饮于土《韩非子·十过》
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墨子·尚贤中》
亲自操橐耜《庄子·天下》
A.上古时代社会生产力落后B.原始民主遗风尚存
C.战国社会呈现出转型态势D.先秦诸子推崇德治
5 . 特赐及第是宋代科举体制外一种特殊的人才选拔途径。据《宋史》《通考》等相关文献记载,宋代被特赐进士及第或出身的多达一两百人,如状元梁题之子梁固、王安石之弟王安国就是特赐进士出身。宋代“特赐及第”(     
A.强化了君主专制B.提高了官员队伍的素质
C.扩大了统治基础D.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以来,淞江地区水网淤积、水旱灾害频发,嘉定地段尤为严重,该地农民开始弃稻种棉。《嘉定县志》记载“嘉定尽得其弹弓、纺车、踏机、掷梭之法”。“十田九棉”的种植结构加剧了当地缺粮的局面,百姓需“以花成布,以布贸银,以银兑米”,几经周折耗损。时任礼部尚书、嘉定人徐学谟谒见首辅张居正,积极推动漕粮折银。漕粮终得折银后,嘉定形成了一整套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体系,众多种类的布匹远销全国各地。由此涌现了大量从事棉布生产与贸易的新兴“专业市镇”。扬州府兴化县、淮安府安东县等州县也仿嘉定争取漕粮折银。

——摘编自姜云峰《环境、赋税与地方社会——明代嘉定折漕过程及效应》

材料二   都铎王朝(1485-1603)统治时期,在征税的问题上国王首先要取得议会的同意和支持。1558-1601年间议会授权的直接税总额为315万镑,用于战争的总花费为463.6万镑。1572年末至1573初,国王日常开支占税收总额38%。1689年《权利法案》第4条规定:“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的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当违法”。1854年,议会制定《公共收入统一基金支出法》,规定:国内收入部、关税部的所有年度财政预算,都要提交议会。18世纪中叶在赋税用途方面,用于济贫的开支每年约为70万镑,19世纪初济贫税增长了62%。

——摘编自滕淑娜《从赋税来源与用途看英国近代议会与税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成明代嘉定漕粮折银的因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16世纪以来英国赋税制度的变化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谈谈你对赋税改革的认识。
2024-02-27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7 . 《新民周刊》记载,在邓小平和陈云等的直接参与和指导下,截至1983年4月底,全国已揭露并立案审查的各类经济犯罪案件共计192000多件,所涉及的党员中被开除党籍的共8500多人,经济反腐败活动取得重大胜利。据此可知,当时我国(     
A.处于社会主义法制初创时期B.法治经济建设契合了时代需求
C.市场经济体制初建经济混乱D.改革开放推动法律体系的完善
23-24高三上·福建·期中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闽书》记载,明初以来,除提供征派差役依据之外,里甲“祭祀、乡饮、迎春等事,皆其措办”,清朝则增加了宣读圣谕、倡导互助等新职能。里长和甲首多以宗族为中心,控制族内的人丁和田产,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应职务,形成了相当严密的赋役共同体。明清统治者制定了不少乡村治理的律令条规,还允许各地的家训族规成为国家律令的补充。福建地方官府大多要求基层“粮户归宗”,即承认里长和甲首的世袭特权,承认致仕归乡官僚的社会影响力,承认乡村社会的宗族自治,从而维护“服赋役而隶版籍”的统治秩序。

——据郑振满《明清福建的里甲户籍与家族组织》等

材料二   中世纪晚期的英国,村镇、庄园、教区共同构成了乡村基层组织,它们之间各自独立履行职权,又相互牵制和争夺。在这种形势下,村民们得以开展自我管理,乡村管理者由村民集体选举产生。那些具有法律知识的乡绅逐渐跻身治安法官之列,而约曼(富裕农民)则逐渐成为陪审团的主体。大量乡绅和约曼家庭的子弟,逐渐占据财政部、枢密院、议会等中央机关的要职,挑战贵族对官职的垄断地位。村庄共同体逐渐摒弃了血缘关系纽带,形成基于地域的具有共同担当、共同抵御的集体意识。

——据侯建新《中英封建晚期乡村组织比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福建地方乡村治理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福建和中世纪晚期英国乡村治理方式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英乡村治理方式的认识。
2023-11-20更新 | 124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百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据记载,嘉靖二年(1523年)二月,明世宗在批答都察院关于请差御使巡盐的奏疏时未经内阁票拟,刑科给事中(负责刑科的监察官)黄臣立即“封还原本,以重命令”。这说明,内阁票拟(     
A.对皇帝独断的牵制B.防止了政治腐败发生
C.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D.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
2023-12-12更新 | 365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据《尚书·立政》记载,夏商两代均有任人以贤的政治传统,西周在夏商的基础上特别注重政务、理民和执法在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价值。由此可知,三代时期(     
A.官吏政绩考核标准日臻完善B.官员选拔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C.建立了规范的官员选拔制度D.奠定了古代官吏考核的基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