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皇帝要求地方官员要及时上报当地发生的灾害。一般是地方官员上报户部,再由户部奏报皇帝,皇帝命令有关官员采取救济措施或先核实灾情再采取救济措施。在灾害发生后,政府免费为灾区提供粮食衣物、生产工具等,这是明朝政府采取最普遍的措施。永乐十二年(1414)“河间府沧州、顺天、通州、固安县淫雨,宝坻县雨雹伤稼”,皇帝“令有司发粟赈之”。“景泰三年(1452)闰九月癸酉,免宣府前等十六卫所屯粮三分之一,以其早、蝗、霜、雹等灾也。”

——摘自谢行焱《明代国家的灾害救济机制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英国社会救助制度萌芽于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慈善施舍和同业行会的互助互济。1531年亨利八世颁布救济物品法令,国家开始在社会救济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随后英国社会救济制度框架与政策模式逐步建立,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布济贫法,主要内容是规定地方政府负责办理救济贫民工作,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对贫穷家庭的孩子施行就业培训,对老年人、患病者和孤儿进行收容。

——据C.利斯和H.索利《欧洲前工业社会的贫困与资本主义》等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救助体系呈现出应急化、边缘化、基础化、民生化的演进特点。1993—2013年为基础化阶段,关注因经济体制转型而下岗失业、进而陷入贫困的群体,通过以低保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为经济体制改革配套并维护社会稳定救助水平。2014年以来为民生化阶段,重点对象为新时代背景下无法达到社会认可的基本生活标准的生活型贫困群体,为贫困群体提升生活质量,以实现兜底保障和“弱有所扶”的民生保障目标救助水平,逐步提升政策适应对象和范围;重视制度衔接和综合型帮扶措施,建立临时救助和“救急难”工作机制。

——据张浩淼《中国社会救助70年(1949—2019):政策范式变迁与新趋势》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代中国社会救济和中世纪后期英国社会救济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在当下中国的时代价值。
2024-03-09更新 | 200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十恶重罪是中国封建王朝为维护专制统治而规定的十种不可赦免的罪名,自秦汉以后逐渐形成;魏晋时期,《北齐律》称之为“重罪十条”,正式入律;隋朝《开皇律》“又置十恶之条,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唐朝时,《唐律疏议》又将“十恶”做出具体解释和规定。 这一现象表明(     
A.主流思想的巨变B.司法制度的完善
C.民族交融的深化D.阶级矛盾的激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1931年10月10日,《大公报》登载的《民国二十年国庆辞》中论道:“吾人回首二十年来之民国,深痛夫今日之严重国难,皆过去不努力之所致。夫二十年之岁月,不为短矣。不观夫苏联,五年之间,建成国防工业!二十年来之中国,一言蔽之,虚度而已。”该论述旨在(     
A.批判民国政府腐败无能B.效仿苏联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C.寻求国家建设的新途径D.推动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抗战
2024-03-09更新 | 373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盐山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养老奉亲书》是宋代一本关于老年养生和老人奉养的书籍,关于本书的几个历史问题出现了不同的记载。不仅作者有陈直、陈真两种表达,而且其生活年代也有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和南宋度宗咸淳年间两种记载。在播迁的过程中,书名出现了“养老奉亲书”“奉亲养老书”“寿亲养老书”三种叙述。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事实是复杂多样的,探究客观事实是历史研究的任务
B.历史记载是复杂的,但是历史的客观事实具有唯一性
C.记载中的讹误,有时可以将其认为是历史的真实情况
D.对问题进行多样性分析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2024-03-09更新 | 209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沧州市沧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这次改革使中国结束了沿用多年的银本位制度,建立了以纸币为主的新型货币体系,促进中央银行制度建设,是中国金融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开启了中国货币发行制度化的道路,同时也是中国与英、美、日等国际力量相互博弈的结果。”材料所指的事件是(     
A.1912年中华民国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B.1935年国民政府法币改革
C.1948年国民政府发行金圆券
D.1948年华北人民政府发行人民币
6 . 古罗马法学家帕比安尼(约公元140—212年)在其法学著作中写道: “损害我们的慈爱、荣誉、羞耻心的行为,就像我概括而论的,必须被认为是我们不能实施的。”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约170—228年)在其法学著作中也写道: “不道德的要式口约,无任何效力。”这反映出古罗马法(       
A.倡导推广文字契约B.注重维护公序良俗
C.不再关注个人权益D.封建伦理色彩浓厚
7 . 早期罗马法规定,对于合同欺诈行为,只要符合法律程式,合同的法律效力不受影响。公元前66年,裁判官阿奎乌斯创立欺诈诉讼,赋予受欺诈者撤销权,可以撤销已发生的法律行为并索赔损失。这一变化(       
A.旨在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B.顺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侧重缓和平民与贵族矛盾D.标志着罗马法律的完备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68年6月,英国文官事务委员提出报告,认为今日英国文官制度基本上还是诺斯科特---屈威廉报告的产物,建议文官中的专家和管理人员都应当更加职业化,对专家来说是要在管理方面接受较多的训练,并且有机会担负更重要的职务和得到更广泛的就职机会。该报告(       
A.主张将文官视作独立行政力量B.促使英国政府减少干预公共事务
C.重视根据能力和政绩提拔官员D.反映二战后英国社会变化的需要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首先铸刑书,公元前513年晋国铸刑鼎,以后诸侯国纷纷起而仿效。随着法律的公开化,“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战国初年,魏国的李悝在总结各国法律的基础上,编定《法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体系的法典著作。《法经》分盗、贼、囚、捕、杂、具六篇,是一部诸法合体分篇而以刑为主的法典,商鞅变法的《六律》就是仿照《法经》的内容和体裁制定的。……中国古代法规中不但有一般的惩治刑事犯罪的内容,还载有国家体制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条款,既包括了军事、财政、经济、文教等方面的职责,又有严格的处罚规定;不但详列了判决量刑标准的实体法,还包括具体处理诉讼、办案断狱的程序规定。此外,还明确规定了各级官吏的职责、待遇和具体工作细则,乃至考课、升贬、休假、丧葬之制也无不在内。律、令、格、式、例和诏敕、上级批详等长期并行。

1870年,清政府进行了一次法律修改,虽然是小修小改,但还是迈出法律变革的第一步。1889年,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新思想日益深入人心。随后,由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缔结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统治岌岌可危,清朝政府被迫承认,不变法实难苟存,一些高官权臣们也认为不图强则不能自立。190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刑部左侍郎沈家本和驻美大使伍廷芳等主张兼取中西,着手修订法律,得到清朝政府的同意。

——摘编自韦庆远、柏桦编著《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法规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修订法律法规的原因。
10 . 宋代政府拣选的吏职要具备四点资格,一是产业条件,二是要“练于事”或“谙吏道”,三是要有三人以上的推荐和担保,四是要经过对书算能力的测试。这一做法(     
A.根源于崇文抑武的祖宗之法B.意在提高吏职的文化素质
C.有利于国家机器的正常运作D.说明官员的管理制度严格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