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家治理能力指的是国家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领域的机制、法律法规建设,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制度和法律体系。

角度和国家治理的关系
政治制度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有其独特性,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演进的结果,制度构建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
选官制度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国家制度和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和管理方式各异,如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文官制度规避政党更替造成的政府工作动荡。
法律法规法律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国家治理离不开法律的支持与保障,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重要工具。
赋税制度国家顺应经济发展需要,实行相应赋税制度,保障国家收入的同时,稳定社会经济秩序,彰显出国家在经济领域的治理能力。
基层治理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加强基层治理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不同阶段、不同地区的国家基层治理各有差异,如中国古代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西欧中古时期的基层治理以庄园和城市为中心。

——改编自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1》单元导语部分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围绕“国家治理”这一话题,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
2024-02-07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潮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求新”“求变”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阅读下表,回答问题。

材料   选择性必修1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内容梗概表

课题名称及子目标题主要内容学习聚焦
4课: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1子目: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李悝改革;吴起变法;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中国自古就有改革的传统。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
2子目: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南京临时政府改革;南京国民政府改革等戊戌变法失败了,但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清末新政和民国时期的改革,也大多没有成功。
3子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三大改造;改革开放;中共十九大报告决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乡村振兴战略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摘编自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的内涵,并结合史实说明其主要分类方法。
(2)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
2021-12-15更新 | 238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六安市六安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是2023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部分目录。

第一单元政治制度
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
……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
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
……
上述教材目录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官员选拔管理、法律教化和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有何内在关系,请以古代某个王朝为例进行阐述。(要求:内在联系的阐述要基于史实)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法经》到《大清律例》,中国封建法典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素有中华法系之称。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国家的最高立法权,皇帝的诏书往往成为法律。中国古代法律,强调遵行礼教,强调纲纪伦常,礼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写进法律。

——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来,学习西方法律逐渐成为当时朝野上下的基本共识。1903年,清政府特设修订法律馆,委任沈家本、伍廷芳为修律大臣,主持修订法律之事,力图“参酌各国法律”,订立“务期中外通行”之法律。在沈家本的主持下,当时翻译的各国法律包括法、德、日、奥地利等大陆法系国家的民商事法律以及英美的公司法,民商法学论著则以日本居多。但清末的民法学少有中国学者独立研究的论著,即便有个别中国学者完成的论著,也多属于外国民商法的介绍。清末以来移植大陆法系民商法,主政者也考虑到中国自己的国情,尤其是在亲属法和继承法以及物权法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当时中国的具体情形,保留了一些反映当时国情的制度。但是,总体上看,清末民商事法律制度及其民法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还是仿效德、日等西方法律的结果,是一种“拿来主义”的策略。

——摘编自柳经纬《回归传统百年中国民法学之考察之一》

材料三     从1979年开始,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在立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摘编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法学发展的原因,并予以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制建设的作用。
2022-01-05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5 . 2015年年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正式成立,体现出中国尝试在外交战略中发挥资本在国际金融中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商业繁盛,尤其是棉布、粮食、食盐等日常生活用品远距离贩销的结果。明朝中叶以后出现的商帮和江南市镇群落,正是在白银成为通货和计价标准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当时,欧洲人的东来,刺激和吸引东南沿海的商人到南海诸国自由贸易,与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商人的贸易,均用银钱易货。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中国通过“丝一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1/3的白银,总数达到2亿两。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繁荣,加速经济的白银化。人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了货币制度危机,各国先后组成了相互对立的货币集团,实行外汇倾销,进行激烈的货币战,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呈现出一片混乱。当时,罗斯福命令停止黄金出口,后来放弃金本位制,美元贬值30%左右,增强了英国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二战期间,罗斯福设想的“世界蓝图”之一,就是战后建立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4年,美、英、苏、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的生产设施与资源开发。固定汇率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据统计,世界贸易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1970年为11%。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2教师用书》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到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行市场配置,国家定价商品不足5%,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建立起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格局,中国的进出口总值占世界8.73%,居第三’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中国对外投资2012年同比增长17.6%,创下了878亿美元的新高。而且,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国在基础设施装备制造方面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在公路、桥梁、隧道、铁路等方面的工程建造能力在世界上也已经是首屈一指。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产业期望更快地走向国际。

——摘编自人教版教材、教师用书《历史·必修2》、人民网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采取的金融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立国际货币制度的作用。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倡导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历史条件。
2021-08-31更新 | 398次组卷 | 5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15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6 . 西汉初年,地方治理呈现出如下图所示态势。这一态势的形成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中国古代史》

A.沿袭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B.确保了中央有效掌控地方
C.奠定了推恩令的政治基础D.推动了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2021-01-04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四)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人教版必修Ⅰ
材料二 “宰相之用舍听之天子,谏官之予夺听之宰相,天子之得失则举而听之谏官;环相为治,而言乃为功。谏官者,以绳纠天子,而非以绳纠宰相者也……”                    
——《宋论》
材料三 说到弹劾权,在中国君主时代,有专管弹劾的官,像唐朝谏议大夫和清朝御史之类,就是遇到了君主有过,也可冒死直谏。……可见从前设御史台谏的官,原来是一种很好的制度……可见中国从前的考试权和弹劾权都是很好的制度,宪法里头是决不可少的。……五权宪法的立法人员就是国会议员,行政首领就是大总统,司法人员就是裁判官,其余行使弹劾权的有监察官,行使考试权的有考试官。                                                                                     ——孙中山《五权宪法》
材料四 在中国的权力监督体系中,包含着诸多的要素:除执政党和政府的自我监督外还包括人民群众监督(主要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司法监督(主要通过宪法和法律 )、舆论监督(主要通过新闻媒体)、民间组织监督(主要是工会、妇联、共青团等)以及民主党派监督等外部监督。
——《探讨权力监督中的中国民主党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两种表现。
(2)依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对监察权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是如何落实监察权的?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加强对权力的监察,我国在建国初期确立了哪些相应的政治制度?其中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建立和完善监察制度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