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8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雅典,穷人和平民普遍比富人和贵族享有更多的权利是公正的,因为正是这些配备在战舰上的平民,才使得城邦获取了力量;舵手、桡手长、下层桡手长、嘹望者和造船匠——这些人,比之重装步兵和显贵阶层,给城邦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平民大众中则尽是些无知之人,他们不守规矩、不讲道德;贫困致使他们做一些可耻之事,缺钱致使一些人未能接受教育,处于无知状态

在训练戏剧合唱队、管理竞技比赛和配备三列桨战舰的过程中,……富人担任舰船指挥官,或者主持竞技比赛,而平民通过在舰上服役或参与竞技而受益。至少在平民看来,自己理应从唱歌、竞赛、跳舞以及海上服役中获得薪酬。……同样,在法庭上,他们所关心的是一己之利,而不是伸张正义。

有人感到不解的是雅典人处处给予穷人和平民比贵族以更多的关照,这一点也不足为怪,它恰恰是他们保持民主制的要旨所在。

——摘编自伪色诺芬《雅典政制》

材料二   《雅典政制》一文的原作者已难以稽考,其自古即被归于色诺芬(古希腊历史学家、作家,约公元前430一公元前354年)名下。但19世纪以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多数学者认为其不是色诺芬所作,故后世称其作者为伪色诺芬。学界大体都认为其成文于公元前5世纪4020年代,流传于民间(很可能出自于一些贵族人士之手)。

——摘编自徐松岩、赵青青《伪色诺芬〈雅典政制〉史料价值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平民与雅典政制的关系,并简析伪色诺芬《雅典政制》的创作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的角度,谈谈你对伪色诺芬《雅典政制》的认识。
2023-12-12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2024届省高三上学期全真模拟考试(四)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里耶秦简是湖南省里耶古城1号井出土的秦代简牍,共有38000余枚。学界认为它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其研究成果将大大填补史料的缺轶。下图是里耶秦简户籍簿。


里耶秦简户籍簿中的一段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材料二:秦朝户籍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整理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种材料的史料价值。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代户籍管理制度的作用。
2024-01-17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人赵卫彦对银矿的采冶作了详尽的记载:“每石壁上有黑路乃银脉,随脉凿穴而入,……以火锻为大片。”白银“计坑冶之盛,实始于宋代”。宋朝中央的制作机构文思院等分工细密,生产规模更大,而且宋代的“私家制作和买卖金银器皿的作坊行铺更多,也更为广泛。在汴京临安和建康等大城市中都有金银行或金银铺”。北宋初,河北兵已是“岁一遣使赐银鞋”。除鱼袋、鞍辔、束带之外,宋初以银为饰已很少列入禁条。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了娶亲用银器、酒店饮食店乃至卖“冰雪”的器皿都用银器的情况。

——摘编自王文成《唐宋之际白银使用的发展》

材料二

史料内容文献
史料一朱元璋诏:“徽、饶、宁国等府不通水道,税粮输纳甚艰。今后夏税令以金银钱布代输,以宽民力。”《明太祖实录》洪武七年四月
史料二“行在卫所军官俸米,俱在南京支给,缘路远无力运.......宜量派江南路远州县税粮内照数估直折收银、布、绢、缎匹,解赴北京,准作军官月俸。《明英宗实录》正统元年三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白银生产和使用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的两则史料对于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史料价值。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赋税之变

材料一   如图为1970年西安市南郊出土的“怀集庸调”银饼。银饼正面刻有铭文:“怀集县(属岭南道广州),开十(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注;这是唐朝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

材料二   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清代康熙帝时实行“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

(1)材料一“怀集庸调银饼”对研究唐代历史有何史料价值。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5 . 解释唐代士族衰弱的原因时,许多学者认为是由于科举的兴起所致。然而美国的中国古代史专家陆威仪认为,这是倒果为因。虽然进士举越来越重要,但是旧的家族娴熟地掌握了这种考试,以至于进士举成为大家族确保自身永久地位的一条新途径。不同于后来中国朝代科举以笔试为主、考官无从知晓答题人身份的规定,唐代的科举要求主考人和应试者之间、应试者们自身之间一种广泛的、遵照礼仪的互动。科举过程中强烈的社会因素也总是优惠士族的子孙。关于这一史学争鸣,下列说法正确的(     
A.历史研究只有质疑精神才能还原历史的真相
B.新的历史解释离不开新史料的发掘
C.在争论中我们有可能不断接近真相
D.家国情怀会影响历史学家的价值
2023-11-2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一般高中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如表是不同资料记载的明代圣旨的内容。据如表可知(     
出处圣旨内容
《明太祖实录》“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
A.明代开始建立起完整的户籍管理制度
B.明代以里甲制为基础,以职业定户籍
C.《实录》属官修正史,常有失实之处,无史料价值
D.“户贴”属于一手史料,可直接作为历史证据使用
2023-11-25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梁启超指出:“中古及近代之小说,在作者本明告人以所纪之非事实,然善为史者,偏能于非事实中觅出事实。……此类事实,往往在他书中不能得,而于小说中得之。”他旨在强调(     
A.小说创作严重脱离社会现实B.小说作品中蕴藏着史学价值
C.史学研究中存在伪科学弊端D.史学研究只能依赖文学史料
2024-02-29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豫南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赋税之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如图为唐朝怀集庸调银饼。银饼正面刻有铭文“怀集县(属岭南道广州),开十(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


唐朝怀集庸调银饼

这是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出土于陕西西安何家村。


(1)材料一“怀集庸调银饼”对研究唐代历史有何史料价值。

材料二   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

——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说明唐代户籍制度、均田制、租庸调制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简析租庸调制“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的原因。

材料三   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清代康熙帝时实行“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2024-01-2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河东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朱峙三(18861967)湖北鄂城县人,以下内容节选自他的日记。

1901104日:“朝廷近日已下诏改科举制度,不用八股诗赋取士,师命以后每夕读《古文观止》。”

“前日(190592日)报载有上谕,立即停止科举……今日科举已成历史上陈迹矣。许多醉心科举之人。有痛哭者矣。”

“欲求时务之学,自以住学堂为有出路。”

“(两湖总师范学堂)下午第一、二堂物理学……教习三泽力太郎,日本博士也……因余为初听物理学之人,甚快意,笔记特详。”

“予前往速成师范,无理化二科,今日初看试验,颇感兴趣。”“余喜音乐课,余时觅风琴练习之。”

“今日上课,堂中授三角。去冬几何已教完,小代数亦快教完,以后或可教大代数。予每以算学为苦。”

——摘编自胡香生辑录、严昌洪编《朱峙三日记(1893—1919)》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晚清教育变革有哪些史料价值。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9年5月,位于杭州的“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收到了来自北京的挂号信。写信人是韩山,信中寄来了3张泛黄的稿纸。稿纸上是一篇作文,标题是《报喜信儿》,作文上还有老师红色的批改意见,老师给作文打了满分5分。

——摘自《杭州党史方志》

材料二   同学都在聚精会神的做功课,忽然播音机传出了声音:“我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的宪法刚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大家现在到前院来听广播。”……听着广播器里传出珍贵的声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一九五四年九月二十日通过。”……学校决定我们可以到街上游行庆祝……口号声就在我们的队伍中响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我们在为伟大的宪法欢呼,我们在为全国人民的大喜事欢呼。欢乐传遍了每一个街巷--不,是传遍了整个北京,传遍了全中国!

——摘自韩山《报喜信儿》


(1)简要指出《报喜信儿》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这个“喜信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