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66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材料一:清政府将代表内地经制州县基层组织的保甲、汛塘等移植至改流后的地区,并且设立国家军队,施行儒家教化,责令习读《圣谕广训》等儒家经典书籍,逐步培养他们的忠君观念和君臣尊卑思想,以实现王朝国家权力所不及地区与内地早日实现一体化。随着改土归流的推进并派驻内地流官对基层深入治理,加之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与内地治理模式差异较大,或因地方势力过于强大,清政府通常做法是“土流参治”,虽以流官治理为主,但也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长久以来生产生活所延续下来的行为方式,甚至会吸纳当地曾经的土司头人协同治理。

——摘编自聂迅《清代土司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重构:以改土归流地区为中心》

材料二:英国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被誉为“地方自治之母”。都铎王朝时期,地方自治……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地方自治权限得到很大发展……1835年市政法案规定由领取薪水的行政人员来执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对郡治安法官进行分权;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随着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的行政监督。

——摘编自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的发展及其理论渊源》

材料三: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是在延续“皇权不下县”的治理方式之下,民众面对的是乡绅,而不是代表国家权力的县一级政府。基层社会的乡绅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实际主体,充当了政府官员和当地百姓之间的中介人。政府“治理”角色的缺位,基层乡绅“治理”角色的出现,成为近代中国“自治”观念传入的社会背景。当士绅这一群体离开庙堂回归基层社会的时候,就成为基层社会中集民望、学识、威望和能力于一身的领导者,成为道义上和实际上的基层社会的治理主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乡绅逐渐在农村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家族组织,政府给予乡绅及其家族组织充分的尊重与信任,并利用这些基层组织获取资源、履行维持秩序和劝课农桑等重要职责。

——摘编自刘凤雪《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变迁与“自治”观念的中国化》

材料四:195012月至195110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采取党委领导下的群众路线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完成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年,政务院颁布《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确立乡和行政村为乡村的行政区域,乡人民政府和行政村不设置内设机构,只设置专职或兼职的工作人员。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明确乡镇为基层政权。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1956年和1958年是农村党员发展的两个高峰期,探索出“支部建在村庄”、“支部建在生产单位”等经验,组织农民参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现代国家建设。

——摘编自董帅兵《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治理的百年历程、基本经验与实践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加强“改土归流”地区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地方自治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乡绅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充当重要角色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探索乡村治理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族主义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的一种现象。中世纪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最后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三个方面的发展逐渐更改了忠诚的这一尺度。一个发展是各种方言的兴起和这些方言在文学表达方面的运用。另一发展是若干国家教会脱离了天主教会。最后一个发展是西欧的一些王朝建立并巩固了几个性质相同的、独立的大国——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麦。这些发展为民族主义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二   二战结束以来,由于殖民地独立后的人员“返流”、为战后重建招收“客工”、接收各类难民和欧洲共同体内人员自由流动等原因,欧洲各国的移民数量不断增加。欧洲原本相对单一的民族国家因此出现了变化,面临着新的挑战。同时,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治理形态上的变化在欧洲国家也体现得非常充分。欧盟已经建成统一市场和关税同盟,成员国使用统一货币;通过《申根协定》取消国境限制;在政治、外交、财政、社会等领域中,欧盟国家的合作也日益紧密。这样,原来属于民族国家控制的主权事务,很多都要在欧盟层面上进行合作与协调。

——摘编自田德文《国家转型视角下的欧洲民族国家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欧洲民族国家出现的新情况,并简析其影响。
2024-04-24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五校(省实、广雅、执信、二中、六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3 . 白银作为一种贵金属,在世界的货币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财政收入

年份米麦(万石)布(万匹)绢(万匹)宝钞(万锭)银(万两)
1430397920.594.17388.932.9
1552265913.332.02414.4243.3
1621278012.920.68.1755.2

——摘编自《明实录》

材料二   白银作为贵金属货币,并不等同于财富……中国输出的商品是以资源的高耗费为前提的,包括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而西方输出的是贵金属,这些贵金属是从殖民地掠夺而来的,西方人并没有为此支付应有的成本——没有为此耗费自己的生存资源。这意味着白银流入越多,中国民众赖以维持基本生存的资源流失越多,白银加剧了中国下层民众,特别是农民的贫困。

——摘编自李宪堂《白银在明清社会经济中生发的双重效应》

材料三   1933年美国宣布“白银国有令”而导致的国际银价暴涨,加之日本在华北进行侵略活动,大肆走私白银出口,导致中国的货币白银迅速外流。193511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公布公告宣布实施法币。统一以法币为支付所有以银币单位订立之债务,应准照面额于到期日以法币清偿之,所有银元持有人,应即将其缴存政府,照面额换领法币。

——摘编自王乔《近代中国货币法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财政收入的变化。结合所学,从明代改革的角度简述出现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白银流入中国的途径,并结合所学分析白银大量流入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明美国宣布“白银国有令”的背景。简述民国时期中国货币的变化。
2024-02-02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共创办各类学堂37所,其中外语学堂8所,专门技术学堂11所,军事技术学堂18所。从时间上看,19世纪70年代以前,洋务教育以办外语学堂为主,70年代以后,则出现技术、军事、医学、工程学、矿学、电学等学堂。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创办的学堂已开始注意学堂的不同等级之分,如天津中西学堂、南洋公学,苏州、无锡等地出现的三等公学堂,一个较完整的学制系统已经形成。到1901年,逐渐出现了门类明确的小学、中学、大学堂和女塾。这一时期,清政府还创办了大量的农业类、商业类学堂,举凡工、商、农、桑、矿、声、医、化、光、电、格致各目均有学堂。

——摘编自张雪蓉《论洋务时期的教育建设》

材料二   1946年中国高等教育工科学生仅为189%,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文盲率高达80%。面对这一状况,中共中央确定了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是为工农服务的,是为生产建设服务的这一纲领。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教育经费异常短缺的背景下,工矿地区和大城市的教育要跟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发展快一点。1952年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1953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正式编制颁发了全国教育建设计划,东北地区流行的《农民速成识字课本》采用的是像《三字经》一样的韵文体:“日月光,照四方,天上明,地下亮,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从1952年调整院系、设置专业一年多,高等教育部已组织高校教师译出以工科为主的苏联教学大纲700余种,分发各校应用。

——摘编自苏渭昌 雷克啸《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国教育发展与晚清教育的差异,并简析其原因。
5 . 中国古代早期户籍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农耕的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集体生产的形式被逐渐打破,土地所有制也开始向私有化的方向发展,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出现。这一时期,各诸侯国为确保自身的生存及发展,就必须尽可能控制更多的人口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所以,各国在进行政治改革和制度建设过程中,带有集中化性质的户籍制度开始形成。

——摘编自张琳《行政学视阈下户籍制度产生原因透析》

材料二


①《史记》
(秦献公)十年,为户籍相伍。

②里耶秦简户籍簿(秦朝)
释文为: “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简述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产生的背景。
(2)阅读材料二,指出①②文献史料的类型,并说明它们的史学研究价值。
2024-01-21更新 | 62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昌平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如何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一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如何求得天时、地利与人和的配合,以创造农业发展的最佳背景,这就是秦汉隋唐政区与自然地理区域契合的原因。但是当政治需要超过经济动机的时候,政区的地理背景就被忽视了,比如元代行省与自然环境的背离。然而这种不合理现象也不能长期维持,所以明清以后又渐渐使行政区划和地理区城趋向一-致。

一一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论证。(要求:论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01-1850年,英国城市住房压力巨大。一幢房屋两家十几个人合住是普遍现象,甚至地下室也挤满了人。1844年,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说:“每一个大城市都有一个或几个挤满了工人阶级的贫民窟……19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决定通过立法进行干预,制定住房标准,改善居民的住房条件。城市则市政机关直接介入,参与住房建设和经营。同时继续鼓励由资本家和房地产商实行营利经营。通过住房市场化,满足不同人群的住房需求。从1860年开始,全国主要大城市市政府利用市有地产建造住宅,市政府成为了一个大房产主。1909年,英国议会通过《住房与城市规划法》等一系列法律,禁止居住地下室,贫民窟也被清理,英国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摘编自任其怿《从住房和卫生条件的改善看近代英国的城市治理》

材料二   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并实施了住房保障制度,其中各国廉租房建设的资金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支持。在住房保障方面,英国政府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对资金运营、住房建设进行管理,保障低收入居民能租到房屋;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则采取政府提供优惠贷款,实行贷款利息补贴的办法,支持非营利机构发展低租金、低成本住房;在住房补贴方面,美国一方面直接对低收入家庭提供低租金的公共住房,另一方面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房屋租金补贴。

——摘编自陈小春、杨鹏《廉租房制度的国际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政府解决住房问题所采取的措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廉租房制度形成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上述举措对我国改善居民住房问题的启示。
2023-12-21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常州市联盟学校2024届高三12月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的选官体制是九品中正制,即在州郡设置中正、小中正,专司品评人才,并向朝廷推荐。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从政治上堵塞了庶族地主做官的道路。但是,庶族地主的人数比士族要多,而且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他们的经济力量也日渐扩大,自然希望政治制度有所改变。所以,南北朝时期,随着庶族地主与士族地主矛盾的不断扩大,到了隋朝,“九品中正制”基本上被废除。

——摘编自隋启良《九品中正制的兴衰》

材料二:唐代科举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经、明字、明算等多种。学馆的生徒可以直接报考,不在学馆的自行向州、县报考,合格后再由州县送中央参加考试,应试者以进士、明经两科为最多。考试的内容,进士着重于诗赋和时务策,明经则着重于儒家经典的记诵。主持考试的,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以前一直是吏部考工员外郎;以后归礼部掌管,也有临时由皇帝委派中书舍人等清要官主持的。

——摘编自杜非《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

材料三:制举是唐代科举中一种特殊的选才形式,唐代制举效仿汉代察举,多在新君即位、改易年号或重大事件发生之际开设,由皇帝亲自下诏选拔贤良人才,以表达乐善求贤之意,唐高宗以后制举逐渐成为科举制的科目之一。新君通过制举选贤的形式与天下对话,借此表明自己是一位招贤纳士的仁德之君,意欲广纳贤才、励精图治,令天下人臣服于其统治,从而确保统治权力的平稳过渡。从相关文献记载来看,从唐太宗一直到唐文宗的十四位皇帝,有十三位在登基之时开设制举。

——摘编自田子爽《从皇帝即位改元看唐王朝的制举选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九品中正制被废除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唐科举制度的特点,并分析科举制度如何推动隋唐盛世局面的出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制举选贤制度出现的原因。
9 . 【近代中国的法制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2年沈家本被清廷任命为修订法律大臣,他力主“变法图强”,近可以收回治外法权,远可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他确定了以“参考古今,博稽中外”为修律指导思想,起草新式法律《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商律草案》、《国籍条例》等,基本建立了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由他制定的《破产律》完全抄自日本破产法,但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和运行机制产生严重抵牾而流于具文。晚清政治改良的最终失败,使修律与司法改革未能达到预期结果,但却推动了近代法律的转型发展。

——摘编自张普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法律转型》

材料二   在总统之外复设总理,是为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的标志。但规定的责任内阁制并不完备,其要害在于改制之后,未能确定总统府与国务院款为最高行政中枢。由于总统府和国务院都被赋予了相当的行政权,而《临时约法》又“并未说明内阁是对总统或是对议会承担责任”,于是导致了一国之内同时具有两个行政中枢的二元化政体格局。…从民初政治的实践上看,斯时真可谓政争不断。

——杨天宏《论<临时约法>对民国政体的设计规划》

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颁布的宪法或宪法性质文件

时间

宪法名称

核心内容

1931年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确认实行工农兵民主专政和苏维埃政权组织形式

1941年

《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按照“三三制”组织抗日民主政权

1946年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边区实行人民代表会议,保障人民各项权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修律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根基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出台的背景,概括它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的不足之处?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法制建设的意义。
2024-04-17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诊断测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唐代,吏部针对官员的考核,设置了考功司,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唐朝政府阐明了职官管理“能上能下”的原则。

——据《新唐书》

材料二   18世纪80年代,英国国会就针对政府机构中存在的弊端进行了某些改革。但真正有意义的文官制度改革是在19世纪中期,它是在自由主义者极力敦促和主张下进行的。1848年以后,英国政府财政官员届维廉、诺斯科特花了大量时间,对英国文官制度的现状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于1853年底拟订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报告提出了祛除恩赐制弊端:实行政绩普升制,奖优汰劣,奖勤罚懒等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诺斯科特、届维廉等人希望通过这一制度改革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现政府工作功能。

——摘编自《斯科特一届维廉报告出台原因初探》


(1)根据材一、指出唐朝我国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出台的背景。
2023-12-13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