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7 道试题
1 . 考试选官是历史的进步,又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是隋唐时期以来新兴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前后施行了1300年之久。这一制度曾经长期影响着帝制时期文官队伍的建设,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也影响着知识分子对于生活道路的选择,影响着他们的精神风习和情感形态。……“开放性”与“严密化”是科举制度运行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主要趋势。

——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更深入、全面地改革文官制度,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1855年,首相帕麦斯顿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正式法令《关于录用王国政府文官的枢密院命令》。格莱斯顿执掌内阁后,于1870年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院令,规定以后所有文官职位的任命都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是建立在对旧的文官制度逐步改革基础上的,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渐进的方式来推进文官制度走向完善的。建立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但所确立的原则依然没有过时,为其他国家文官制度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经验。

——摘编自肖俊《渐进的制度文明:英国文官制度的历史与贡献》等

材料三   我国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创立于民主革命时期。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情的发展变化,干部老龄化、文化素质较低、不利于专门化管理等问题逐渐显露。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需要担任更多的服务角色,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与此同时,政府派遣了大批人员考察包括公务员制度在内的西方的政治制度。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标志着公务员制度进入全面成熟的阶段。其内容规定,公务员制度贯彻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和方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公务员的任用,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原则,注重工作实绩。

——摘编自解舒晴《中美两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科举制的影响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以唐宋时期科举制为例,各举一个相关史实来说明科举制度运行中的“开放性”与“严密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文官制度出现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实行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叙述公务员制度改革的进步性。
2023-11-16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北斗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的创立绝不是偶然的。魏晋以来,门阀士族垄断主要仕途,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其统治特权的工具。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顺应社会发展需要,实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地主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更为加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各级官僚机构更加健全,封建官僚队伍迅速扩大。庶族地主尤其是中小地主迫切需要废除九品中正制,代之以一种新的选官制度,以便通过较为公平的竞争,进入仕途,跻身统治者行列。科举制度在隋朝萌发,宋代科举在隋唐朝制度的基础上,有了不少变化。

——摘编自梁程勇《论中国历史上的官员选拔制度》

材料二   作为英国皇室私人领地的东印度公司,其官员任命通常只听命于皇家贵族的安排,公司中的职员大多是皇家贵族安插的人选。随着大英帝国的扩张,这种任命权贵亲信的制度,显然无法支撑日益庞大的“日不落国”的管治。1806年,在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当时几乎垄断印度经济),在伦敦附近设立了一所培养行政人员的学院,……是根据该公司驻广州人员推介的科举考试模式,成了一种新的文官产生模式。东印度公司,又在印度实行了有限规模的行政人员选拔制度,当时都觉得行之有效。

——摘编自《上海教育杂志》

材料三   公务员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就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民主、法制、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观念。这种观念上的更新反映在政府人事管理领域就是迫切要求改革传统的不合时宜的人事制度。……从1984年下半年,中央决定加强干部人事立法,主要经历了调研准备、试点运行、推行实施、健全完善四个阶段。在这一背景之下,在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干部人事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1993101日正式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

——摘编自中国网《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10年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度创立的背景。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科举制度“有了不少变化”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东印度公司职员任用方面的变化及动因。
(3)根据材料三,运用唯物史观,阐述公务员制度推行的必要性。结合所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原则。
3 . 官员的选拔是古今中外国家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科举每年皆考,自北宋宋英宗始定三年一考,从而为考生精心准备考试、提高文化素养提供了时间保证。唐代取士分“常科”和“制科”两类,前者有明经、进士、秀才、明书、明法、明算等科,后者则多达八十余科。宋照宁后则罢诸科,最终仅由进士一科取士。唐代科举分“馆学、乡贡试”和“省试”两级考试,宋代则分“发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考试。明朝永乐二年,在殿试基础上增加了从二、三甲进士中选拔庶吉士的“馆选”,正统年间又增加了选拔乡试考生的“科考”,从而形成了包括“科考”“乡试”“会试”“股试”和“馆选”在内的“五级考试体系”。

——郭培贵《中国科举制度改革》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责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赐权来任用官员。到19世纪初,英国的官吏任用制度仍受封建恩赐的影响,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腐败泛滥。而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急需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的扩张出谋划策,选拔彻底有效的人员班子来充实政府职务。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我国传统干部人事制度创立于民主革命时期。新中国建立后,随着国情发展变化,干部老龄化、文化素质较低、不利于专门化管理等问题逐渐显露。十一届三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需要担任更多的服务角色,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与此同时,政府派遣了大批人员考察包括公务员制度在内的西方的政治制度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标志着公务员制度进入全面成熟的阶段。

——摘编自角解舒晴《中美两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之后科举考试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这些变化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和所学指出西方文官制度特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推动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主要因素,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颁布的影响。
2023-11-14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六县九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货币的流通,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发展晴雨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国历史上,白银的货币化与货币的白银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宋代以后,白银的价值尺度功能开始强化。明代建立后,政府发行“洪武通宝”铜钱和“大明通行宝钞”纸币作为法定货币,禁止金银作为货币流通交易.但由于宝钞发行过滥、持续贬值,正统一成化年间(1436-1487年),白银逐步取代官方的纸币和铜钱,成为民间市场交易的主要媒介。

——张翼《1550-1830年中国白银流入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阐述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的变化过程,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金融界诸多学者达成了一个共识:二战结束以后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而美元现在出现严重困难,这个困难主要表现为新的特里芬难题出现,即为美国GDP占全球GDP比重持续下降,美国债务占全球债务的比重在持续上升,美元作为一个锚货币开始漂移了,那么就进入一个寻锚的过程,这时候就需要其他货币,至少作为锚之一来构建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人民币是最有希望的货币之一。

——《全球金融一体化增强》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推行的影响,列举人民币作为“最有希望的货币之一”,在国际金融中影响力提升的表现。

材料三电子商务风靡全球,表现在金融上,就是以电子货币、网络银行、网上证券交易、网上保险销售和网上外汇买卖等为标志的数字金融业的兴起。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为了在全球竞争中取得规模优势,不断进行购并和重组,形成跨国大型金融集团之趋势日益明显,合并后花旗集团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租赁等金融业务于一身,业务遍及100多个国家的1亿多客户,这种合并无疑加大了全球金融市场的竞争。

——摘编自来绵茂《国际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当今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揭示现今的国际金融存在的风险。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征收赋税是古代中国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诏曰:“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其制,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诸桑田不在还受之限,……唐时犹沿之。”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二   (唐初)赋役之法:每丁岁人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唐中后期)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

——《旧唐书·食货志上》

材料三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半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明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均田制的内容。结合所学,写出北魏与之配套的赋税制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种赋税制度征税标准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说明唐朝中后期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
(3)指出材料三中赋税折银征收的原因。结合所学,概述唐朝到明朝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6 . 下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引发农牧界线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B.政府边疆政策的影响
C.北方气候条件的恶化D.文化融合趋势的加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税粮的收支由户部一元化统管。金花银出现后,皇室库房内承运库改以收贮金花银为主。正统时百分之七十八的金花银,亦即占全国税粮总数百分之九的折粮银,转移到皇宫内库,作为皇帝个人开支。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正统七年于户部另设太仓库。太仓库的收入供国家军政开销。为满足皇帝及后妃的奢侈生活,他们除挥霍内承运库收入的金花银外,还经常凭借皇权,向太仓库索取银两。但是,一旦国家财政拮据,皇帝却不肯动用内承运库存银。明末,朝廷一方面在全国加派“三饷”,另一方面内库“银尚存三千余万两、金一百五十万”不肯动用。

——摘编自唐文基《明代“金花银”和田赋货币化趋势》

材料二   1858年,《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凡有金银、外国各等银钱、面粟、米粉、砂谷、米面饼、熟肉、熟菜、牛奶酥等几十种商品,进出口通商各口,皆难免税。第五款规定:“向来洋药(鸦片)、铜钱、米谷、豆石、硝磺、白铅等物,例皆不准通商,现定稍宽其禁,听商遵行纳税贸易。”由于商品周转税负很重,五口通商之后西方列强对华贸易没有像他们预想的大幅增长。为此,《天津条约》规定中国进口商品,在缴纳进口关税和2.5%的子口税之后,即可行销中国各地,各地不得再另外征税。

——摘编自胡公启《晚清中国关税制度变迁及影响》

材料三   19507月,国家将房产税、地产税统一成房地产税,停止对薪给报酬所得税与遗产税的征收;把原有的一千多个货物税征税品目缩减至358个,还将原规定按5%的税率缴纳税款的纳税对象标准从全年所得额未满100万元者扩大至300万元(相当于第二套人民币300元)者;同时将累进税率的累进级数由原来的十四级增加至二十一级,并规定全年所得额为1亿元者适用30%的税率。国务院于同年9月决定新解放区按照每户农业人口的平均收入累计征收农业税。年收入低于150斤者可以享受免征农业税的优惠;超过150斤者,按照3%—42%的税率累进征收农业税。

——摘编自陈平花《中国税收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深化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朝正统年间赋税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40—60年代我国关税征收改革的内容,说明上述改革发生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1950年我国税制调整的方向,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税制调整的作用。
8 . 中世纪以来西欧的基层治理经历多次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西欧,城市产生于封建主的领地和堡垒、封建庄园、教会领地和修道院的包围之中。城市是在束缚人身自由的封建体系包围下的一个自由、自治的世界。也就是说,城市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分离的。这一分离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中世纪的城市因此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市民阶级积极参与政治,在法国,形成了“三级会议”。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所需要的世俗文化、世俗教育渐渐产生。

——摘编自杨婉嘉等《罗马帝国与中世纪西欧的自治城市比较研究》

材料二   1888年,英国颁布的《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郡自治市议会和伦敦郡议会为地方权力机关,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郡自治市与郡的地位相同,不受郡议会管辖,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郡自治市议会管理市内事务。还建立了一个伦敦郡,使伦敦地区单独成为一个郡,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伦敦郡议会管理伦敦事务。郡议会、郡自治市议会和伦敦郡议会成为英国地方政府的第一层级。

——摘编自孙宏伟等《论英国地方自治体制的发展与变革》

材料三   西方国家发展进入到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社会发展慢慢趋于成熟,经济资源积累也已经到了一定程度,社区建设的重点和目标也在逐步改变。西方国家在促进社区发展管理上,主要采取政府负责规划指导和资金扶持,社区组织负责具体实施的运作方式。美国各级政府主要通过向非政府组织购买服务为居民提供社会化服务,用不着自行兴办和直接管理社会福利、教育、医疗卫生等各种机构。

——摘编自何增科《社会管理与社会体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世纪城市与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分离的实质,并简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地方政府法》颁布的历史背景,指出当时英国地方政府设置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基层治理发展的趋势。。
2023-08-28更新 | 161次组卷 | 5卷引用:2023年浙江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二)
9 .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明清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了谏官的谏诤职能。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专制的加强B.避免造成机构的重叠
C.台谏分置的弊端D.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
2023-08-18更新 | 290次组卷 | 35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建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基层治理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的里长,由里内居民通过民主方式推举德高望重者担任,以管理领导生产为主要职责,也管里内政事及祭祀。秦称里长为里正,具有一定资产的人才能当选。秦代的里长,里正的主要职责有向里人摊派徭役;管理里内治安;监督里内户口;组织领导生产;管理里内防疫。凡是里内行政事务,事无巨细皆为里长的职责,里长成为秦代地方基层组织的行政官吏。这时的里长尽管也有生产的职能,但已不再像先秦那样占主导地位。

——摘编自李昕泽《里坊制度研究》

材料二   中世纪英国城市官员中最重要的就是市长了。1215年,英王约翰正式承认了市长这一称谓。市长代表着一种新的气象:以往的官员对国王或者领主负责,而市长则代表了城市共同体的共同要求,到14世纪的时候,市长在一个重要城市中已经是一个常设的职位了。后来,城市中出现了各类管理具体事务的官员,如书记官、公共事务官、验尸官等。……发展成为城市自己选举官员并由城市自己支付薪金的制度。虽然这些官员同王室之间还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们首先是属于城市的,而不隶属于国王。

——摘编自张树荣《1113世纪英格兰自治城市的发展》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地方的农民各顾各,社队基层组织涣散,甚至陷于瘫痪、半瘫痪状态,许多事情没有人负责,乱砍乱伐树林,民事纠纷等现象大量发生。在新,旧体制交替的关节口处,老体制不能解决,新体制因为刚刚建立而未能加以解决,如果放任自流,势必直接影响生产的发展。农民在有了经济自主权以后,迫切地要求切实保护已经得到的权利,要求自己管理本村公共事务。为解决这些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山县于1981年在全国率先成立村民委员会。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198212月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

——摘编自乡村干部培训教材系列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至秦代里长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世纪英国城市官僚队伍变化的趋势,结合所学分析这一变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并分析其建立的历史背景。
2023-05-03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龙港市巨人中学2023届高三6月选考科目押题卷(一)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