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16课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9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唐代宗(762~779年在位)统治前期,面对税权旁落和税制混乱的局面,曾试图恢复唐代前期施行的租庸调制。唐代宗采取的政策力度非常大,但并未收到预想效果。唐代宗的失败可能是源于当时(     
A.人地矛盾较唐前期更为尖锐B.商品经济发展使货币供应紧张
C.租庸调制威胁了权贵的利益D.唐廷的户籍管理能力显著削弱
2024-04-27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三湘名校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大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历史兴趣小组以16世纪的中国进入共时性发展时期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搜集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从16世纪开始,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出现的显著变化是,从各个文明的独自发展演变到全球步调一致的共振期,即“共时性发展”时期。

——摘编自[法]费尔南·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材料二   自正德以来太仓银库的收入总数,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正德初年149万两,嘉靖十一年(1532年)243万两,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295.7116 万两,万历五年(1577年)435.94万两。万历之前,江南实行的“征一法”,江西的“鼠尾册”,东南出现的“十段锦 法”,浙江、广东出现的“均平银”,福建出现的“纲银法”,都具有徭役折银句田亩转移的内容。张居正在万历六年(1578年)下令清丈全国土地。请查溢额脱漏,国家掌握的田亩数 达7013976顷,此弘治时征税田额增多了300万顷。在这个基础上,于万历九年(1581年)采用一条鞭法,作为全国通行的制度。

——摘编自郭建龙《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等

(1)从共时性发展的视角分析说明一条鞭法实施的原因。
(2)若进一步探究16世纪的中国进入共时性发展时期,你认为还需要搜集哪些方面的材料,请举例说明,并说明理由。
2024-04-27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百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朝代

兵役制度

征召形式

夏、商、周民军制,也称兵民合一制平时只保持少量由奴隶主贵族组成的卫队,负责王室的警卫。战时临时召集三公贵族和平民出征,大多数平民出身的成年男子平时务农,战时出征,故又称为兵民合一的兵役制度
战国、秦、汉征兵制,也称义务兵役制实行郡、县征兵制,按郡、县、乡、里等行政体系征集兵员,农民成了主要征集对象。秦国规定,凡17岁的男子须向官府登记,称为“傅”。傅籍后,须服兵役两年。东汉末年,由于边事和内乱,征兵困难,征兵制逐渐为募兵制所代替
三国世兵制“世兵”就是父子世代为兵。这种兵家户籍不属郡县,而由军府管理,称为“士家”“军户”。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只有得到赦免才能取得平民的身份
唐代府兵制唐朝选拔府兵的标准“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府兵一般在所在地附近服役;服役时,兵器、装备和马匹均由自己准备,但府兵番上也有月赐;府兵在战争中立功可以获得勋官,进而获得政治上进步的阶梯

——摘编自黄水华《中国古代兵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炼一条规律并予以阐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表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次调整前后情况。这一调整(     
土地产权赋役项目征税对象课税形式
调整前政府对农民授田,土地限制买卖田赋、力役、贡品分主户和客户,迁徙后仍向原籍交税以实物交纳
调整后政府不再授田,土地自由买卖户税、地税按定居地,按贫富交税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变
C.减少了税收名目和对象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5 . 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杨坚下诏取消禁榷,疏通盐池、盐井,开放给百姓。唐初沿隋旧制,所有军国之用都以租庸调为主,同样不向盐业收取专税。据此可推知,该时期(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国家赋税制度走向成熟
C.农民赋税负担明显减轻D.国家对社会的控制加强
2024-04-24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二)(4月)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某学者研究统计,汉代一个五口之家的自耕农种60亩土地,年收入为120石,下表为其全年支出情况。据此可以推知汉代(     
单位:石

生活用

纳税用

生产用

祭祀往来用

口粮—80

地税—4

种子—6

祭祀—3

食盐—5.5

算赋口赋—6

饲料—8

其他—2

衣着—4.5

农具—5


小计—90

小计—10

小计—19

小计—5

A.小农承担繁重的赋税B.小农的承灾能力有限
C.家庭纺织业逐渐衰败D.均田制逐渐走向破产
2024-04-24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响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4·全国·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熙宁四年(1071年)十月,颁布新法,法令的基本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乡村主户普遍按照物力财产等第交纳免役钱,即将原来乡村上户所服差役改为募役,此前必须服役的主户只要交纳免役钱,本户便可不再亲自服差役,而由政府出钱招募人承担差役。一是针对那些“特殊户籍”的助役钱,“其坊郭等第户及未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旧无色役而出钱者,名‘助役钱’”,其具体办法是“凡坊郭户及未成丁、单丁、女户、寺观、品官之家有产业物力者,旧无役,今当使出钱以助募人应役……若官户、女户、寺观、未成丁减半,募三等以上税户代役,随役轻重制禄,禄有计日、有计月、有计事而给者”。

——摘编自游彪《关于宋代的免役法——立足于“特殊户籍”的考察》

材料二   明朝江西宜春农业税率变化情况

年份税率科则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每民田一亩科秋粮一斗六升五勺,又夏税一升六合五抄
正统元年(1436年)每田一亩交纳本色米五升三合,其余准收折色银、布、轻赍。每粮一石共纳银三钱一分至三钱五分不等
弘治年间(14881505年)每粮一石派银四钱四分五厘零
正德年间(15061521年)每粮一石增至四钱九分九厘九毫零,另外每石重复征收夏税折银二分五厘
嘉靖初每粮一石增加为五钱五分七厘二毫零

——摘编自漆能廉、汪从文、谢祖安主修《宜春县志》

(1)根据材料一,概括熙宁年间徭役征收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税收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024-04-22更新 | 2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押题卷(五)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税收情况比较

时间
数额
岁入粟岁入布绢帛税钱
(万贯)
间接税
(万贯)
估算总值
(万贯)
实物(万石)折算额(万贯)实物(万石)折算额(万贯)
唐天宝年间
(742—756年)
2500800270013502002170
北宋熙宁十年
(1077年)
178871252.1267133.6564.64248.46198.7

注:间接税包括消费税、通过税、坑冶矿课等。

—据刘光临、关棨匀《唐宋变革与宋代财政国家》

材料二据杜佑《通典·食货二》估算,唐天宝年间计账户数约890金万,以平均每户所垦田数不超过70亩估算,天宝年间垦田数合计约6.2亿余亩。根据照宁五年(1072年)土地清文所得,当时垦田数约4.62亿亩;熙宁十年(1077年)户数约1788.7万。

—据刘光临、关桑匀《唐宋变革与宋代财政国家》

材料三北宋东京城各类城市用地的分布

材料四   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1)结合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唐宋税收的差异作出含理解释。
(2)根据材料二、三、四,指出其反映的宋朝时代特征,并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
2024-04-2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八)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征收),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张廷玉等《明史·食货志》

材料二   明代白银货币化是在民间与官府、白银与纸币和铜币的博弈中造就的。由于明代宝钞的发行并无准备金,且投放多回笼少,宝钞在发行之初便出现通货膨胀现象,并且越来越严重,导致百姓对宝钞的极不信任。政府被迫接纳和认可了这一趋势。正统元年(1436)取消白银禁令,白银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此后中国进入了银本位时代。万历年间(1573-1620)最终在制度上确立了白银法定货币的地位。

——修石《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分析》

材料三   由今天墨西哥西海岸的阿尔普卡尔,到菲律宾的马尼拉,再到澳门,构成了太平洋丝绸之路,给中国输入了大量的白银。然而,在进入中国后白银便在这里沉淀下来。1718世纪全世界的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乃至二分之一都流入了中国。白银流转数字表明,15-18世界的中国,依然是世界的经济中心。15世纪末期地理大发现,让16世纪进入一个全球化时代。而交流的主要媒介则是白银。

——《中国通史》卜宪群

(1)材料一体现的是哪一种赋役制度?结合所学概括其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推动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政府因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洋丝绸之路”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2024-04-2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衢温“5+1”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代实行户口与家中包括房屋家产等信息一并登记在册的基层管理制度。以下为秦简关于人口登记部分内容摘录:

某里士五(伍)甲·家室·妻·子·臣·妾·衣器·畜产

甲室·人

一宇二内,各有户,内室皆瓦盖,木大具门,桑十木。

妻曰某,亡,不会封。

子大女子某,未有夫。

子小男子某,高六尺五寸。

臣某·妾小女子某。

牡犬一。

——摘编自王聪延《从“大索”“貌阅”溯源唐初户籍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二   汉代推行算赋、口赋、田租、算缗等赋税形式。其中“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始于汉高祖,贾人及奴婢加倍;汉惠帝时期,对民间女子1530岁不嫁的加收5倍。“口赋”是对未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始于汉武帝,从3岁起征,至元帝时改为7岁。“田租”也称田赋,是以土地物产为征收对象的赋税,高祖时规定十五税一,景帝时改为三十税一。“算缗”是财产税,征收的对象是商人、高利贷者、手工业者及车船所有者。

——摘编自敖汀《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与人口增长》

材料三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院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史记·萧相国世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该家庭的主要状况。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汉代赋税制度中体现的原则。
(3)有学者利用秦简来研究汉代的赋税制度,你认为是否可行?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说明。
2024-04-20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惠州市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