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章节选题 >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04年1月,清政府正式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上自师范学校,下至高等小学堂,都要学习“官音”。该章程以全国性法律文件的形式宣告了汉语官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地位。这一规定(     
A.着眼于推动教育转型B.促进了基础教育普及
C.有利于强化国家认同D.明确了文学革命方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1898年张之洞写成《劝学篇》,其中“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在书中他主张“旧学(指四书五经、中国政书、史事、地图)为体,新学(指西政、西艺、西史)为用”。刊行后“挟朝廷之力以行之,不胫而遍于海内”。这部著作得到政府支持主要基于(     
A.缓解冲突并迟滞变法风险B.消弭维新思想对政府冲击
C.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揭示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3 . 据统计,中国城市数量由1978年的193个发展到2007年的655个。城镇化水平已由2000年的36.2%提高至“十五”期末的43.0%,再到2007年的44.9%,年均增长1.24%。1988~2007年,我国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幅达21.6%,占GDP的比重由1988年的28.6%上升到2007年的40.1%。这主要缘于我国(     
A.城市化区域均衡性发展的增强B.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C.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劳动力转移D.城市基础设施的明显改善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如图所示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官立两广高等工业学堂颁发的修业文凭。文凭上用工整的毛笔字写着学生的修身、国文、算学、历史、物理、化学、英文、地理等12门学科的分数。从中可以窥见,清末教育(     

A.实现了近代化转型B.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
C.难以培养实用人才D.呈现新旧并存的特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北魏孝文帝“善谈《庄》《老》,尤精释义”;辽太祖“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金世宗言“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这些现象说明(     
A.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B.边疆民族文化发展较为迅速
C.文明的地域差距在缩小D.少数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
2024-03-29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第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北宋在元丰改制(1080—1082年)后,规定由户部总领全国财政,分左、右曹,左曹统领转运司、州、县的“经赋”系统。王安石变法(1069—1085年),在设立朝廷财政的同时,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司农寺一提举常平司一各州常平管勾官一各县常平给纳官管理系统,朝廷财政“付司农寺系帐,三司不问出入”。这些举措(       
A.扩大了政府税收的来源B.导致了官僚队伍的膨胀
C.有利了减少决策的失误D.保障了国家财赋的征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清末立宪运动中,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诞生,其立法理念、制定过程等多方面都深受日本《明治宪法》的影响。《钦定宪法大纲》模仿《明治宪法》主要基于(     
A.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不断加深B.西方民主和宪政思想被广泛接受
C.预备立宪推行并取得巨大成就D.日本跃升成为东方帝国主义强国
8 . 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孝文帝时,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这一调整(       
A.利于北魏政权转型B.取消了鲜卑贵族的特权
C.重在整顿地方吏治D.形成了内重外轻的局面
2024-01-31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统计:清末约有生员50万人,举人4万人,进士4千人,以1750年成年男性人口计算,生员约占全部成年男性人口的0.01,举人约占0.001,进士仅约占0.0001。科举制下的精英培养,被数百个家族所垄断。国民政府时期(1928—1949)中国累计仅有大学毕业生18.5万人,大学毕业生的比例接近万分之七,低于清代举人。1949年前,中国精英大学(所有大学中排名前10%)的名额基本被社会中上层家庭子女垄断,作为社会中下层的工农子女几乎无法侧身其中,而当时90%的中国人居住在村庄。

1949年以后,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了一场“无声革命”。1952—1955年间,北大农村地址的学生的比例从2.4%增长到6.5%,到1980年,这一比例增长到12.8%。1952—1955年间,苏州大学农村地址的学生比例从3.6%增长到11.4%,1984年后的20多年中,农村生比例与城市生基本持平。

这场“无声革命”可以看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声”社会政治革命的延续和发展。“无声革命”虽然平缓,但力量强大,影响深远。精英教育不仅决定学生个人的命运走向,也基本决定了从地方到中央,各级各类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等社会精英的构成与来源。相当部分的领导干部、知识分子都出身于工农家庭,他们的聪明才智不仅没有因为家庭背景的贫弱而被埋没,反而被教育机制所激发,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种教育革命对社会结构转变的影响是空前的。

——摘编自梁晨、李中清《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与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52—2002)》等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一场无声的革命”这一观点的认识。
2024-01-31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如表关于不同人物对商鞅及其变法的评价,反映出(     
班固(汉)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
赵蕤(唐)贵尚谲诈,务行苛刻。废礼义之教,任刑名之数,不师古,始败俗伤化
毛泽东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的伟大政治家,是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
A.历史尺度和道德尺度的评价必定矛盾B.历史研究与大众历史认识相互脱节
C.阶级立场、时代背景等影响评价结果D.历史事实的记录与解读具有偶然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