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重大改革与国家治理

材料   齐桓公即位,齐国国势衰微,经济困难;而桓公欲图霸业,想有一些作为,拜管仲为相,实行改革。行政方面:划分和整顿行政区划和机构,把国都划分为六个工商乡和十五个士乡,共二十一个乡。十五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把国政分为三个部门,制定三官制度。……郊外设邑、卒、乡、县、属等机构。……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

经济方面:实行“相地而衰征”的土地税收政策……以农为本,大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在以农为本的基础上,本末并举。

军事方面:管仲强调寓兵于农……这样把保甲制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猎来训练军队,于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又规定全国百姓不准随意迁徙……为了解决军队的武器,规定犯罪可以用盔甲和武器来赎罪。

——摘编自中华文本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管仲改革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管仲改革成功的原因和影响。

2 . 材料  1901年初清廷正式颁布“新政”上谕,4月清政府设督办政务处,行政制度的实质性变革拉开帷幕。在中央,首先裁汰了各衙门的胥吏差役,停止捐纳买官,撤通政使司;在地方,裁撤了河东河道总督和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以及“徒有虚名”的漕运总督。与此同时,又创设了若干新机构、旧机构改组为新机构,如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06年,清政府宣布“筹备立宪”,草案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并峙的原则,要求在中央设立资政院、司立法之责;裁汰军机处和旧内阁,设十一部,掌行政之事;而“司法之权则专属法部”。这一草案的提出遭到守旧势力的拼死反对,最终基于对君上大权和皇亲贵胄特权的考虑,只增设“资政院”以“博采群言”,设“审计院”以“核查经费”,其余一概“毋庸更改”。1911年五月,在清政府行将崩溃之际,宣布“组织内阁”,内阁由皇帝任命的国务大臣组成。在厘定中央官制体系后,清政府企图通过改革地方行政制度“裁抑督抚之权限”,将“财政及兵马之事权,悉收回于中央政府”,遭到大部分督抚的反对,收效殊微。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官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新政的官制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成了我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地主阶级以此作为维系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宇文泰也清楚地知道这一点,在革新政治的同时,在思想文化领域进行"恒以反风俗,复古始为心"的革新运动。魏丞相泰于行台置学,取丞郎,府佐德行明敏者充学生,悉令旦治公务,晚就讲习,学习儒家经典。还在京师设立国子学,以儒宗学府,为当世所推的卢诞为国子祭酒,讲学授经;又"置学东馆,教诸将子弟";为了广泛宣扬儒学,字文泰组织儒家学者对经籍进行整理、注疏。如樊深撰有《孝经》《丧服问疑》各一卷、《七经略同说》三卷,乐逊著有《孝经X论语X毛诗》左氏春秩序论》十余篇,"自西迁以来,礼乐散逸,丞相泰令左仆射周惠达、史部郎中北海唐瑾损益旧章,至是稍备"。随后,又组织深通儒家礼仪规范的学者多次修订。"晋氏以来,文章竞为浮华,魏丞相泰欲革其弊。"大统十一年(545年),泰命苏掉"作《大语》,宣示群臣,戒心政事,乃命'自今文章皆依此体'"。字文泰此举意在"以正文体浮华之弊",对保持北方固有的朴实文风,不能不说起有积极作用。若就影响而论,更是开唐代古文运动之先声。

——摘编自施光明《字文泰改革评析》


(1)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宇文泰改革在文化领域内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字文泰文化改革措施的重要意义。
2021-01-06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新高考适应性测试(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材料 1901年1月,清政府发布了筹办“新政”的上谕,并陆续颁布了整顿吏治、废除科举、派遣留学生、办理警务等法令,从而拉开了警政建设的序幕。

1902年5月,袁世凯参照外国的办法,在保定创设警务总局一所、分局五所,挑选五百巡警分布城厢内外,直隶的警政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同年,袁世凯在天津设立巡警学堂,聘请洋人充当教员,并编译外国有关警务书籍,教授警务知识,令各局巡警学习。次年,将保定巡警学堂并归天津,改称北洋巡警学堂,培养巡警官弁。其后又增添河巡、马巡、暗巡和消防队等,把警察制度推广到各府、县及铁路,在全省建立起警察网。

袁世凯的首创被清政府当作经验推广到全国,广西、福建、上海、浙江等地纷纷仿效。警察制度成为国家机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侯宜杰《袁世凯传》


(1)根据材料,概括袁世凯建立警察制度的措施。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警察制度创立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2019-06-08更新 | 6829次组卷 | 46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共同纲领》的规定,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1950年,接收天主教会在华的辅仁大学,改为自办,取缔天主教会在华的一切特权。全国接受外国津贴的20所高校,其中燕京、金陵等11所改为公办学校;沪江、东吴等9所学校改为人民自办的私立学校,政府予以补助。1950年,在苏联的帮助下,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一些高校陆续聘请苏联专家学者。国家有组织地翻译苏联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参,仅高校翻译出版的教材就有1391种。从1950年开始,我国高校同波兰、捷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互换留学生,1951年8月第一批派375人到苏联留学。1952年,高等工科院校从31所增加到47所,工科招生量增加11倍。高等院校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

——摘编自吴本祥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初期高等教育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辽景宗耶律贤、睿智皇后萧绰和圣宗耶律隆绪,承穆宗暴政之后,统治集团人心不稳,宋朝威胁南部边防。承天太后先后以皇后和太后的身份执掌朝政40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重视人才的选拔,不但信任宗室、外戚和契丹诸部有才能的贵族,而且重视任用汉官,逐渐将科举取士作为选官方式之一。参考宋朝制度,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奖励清勤自持者,惩治贪酷和阿顺迎合行为。多次更定法令,摒除不利于封建统治的旧制,增加维护封建秩序的内容,不断完善诉讼制度,健全司法和行政机构。多次以诏旨倡导忠、孝、节、义等封建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改变游牧民族中贵壮贱老、别籍异居、收母执嫂的传统。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制定和推行了一些保护农田、奖励垦荒和减轻赋役负担的政策和措施。辽历代皇帝都意夺取黄河以北之地,北宋亦想收回燕云之地,承天太后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确立了兄弟之国的政治关系,开展互市贸易,辽朝逐渐进入了全盛时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承天太后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辽承天太后改革的历史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英国政府积极加强疫区公共卫生建设……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至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等

材料二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在晚清日益流行。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同国家、民族联系在了一起……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1903)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

——摘编自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晚清卫生观念的传播对近代化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
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
1901年清廷实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
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作为第一个经由政府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付诸实施
的官方学制文件,其颁布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的诞生。
1905年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
1906年始清廷诏准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

——据张海鹏编《中国近代通史》等

材料二

科举制废除的一个重要社会后果即乡村中士与绅的疏离,下层乡绅中读书人的比例明显下降,乡绅与书本“知识”的疏离可能意味着道义约束日减,其行为也可能会出现相应的转变,容易出现所谓“土豪劣绅”。从一“独夫”的帝王统治变为“千万无赖之尤”的混治,恐怕是导致后来所谓“社会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废科举不过是20世纪一系列“斯文扫地”活动的开端。

——摘编自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教育改革的特点和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废除科举制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