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汉末年,王莽代汉,在变法时,曾批判了当时对奴婢的不合理处理,拟用朝廷命令的办法,取消“奴婢”之名,从而改善、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他下诏令:“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兰(栏),制于民臣……逆天心,悖人伦,谬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今更名……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东汉初年,光武帝下令解放奴婢。从建武二年(26年)至十四年(38年),共下令六道。解放奴婢的范围,包括因贫穷而被“嫁妻卖子”者,王莽时没入官者,被略者等。有违抗命令而不解放奴婢者,以“略人法从事”。刘秀还在建武十一年(35年),三次下令禁止残害奴婢。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莽、光武帝刘秀奴婢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汉代的奴婢改革。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材料   自建安十三年(208年)以来,曹操以丞相之官号令天下,独自控制着财政收支的重大决 策权,中央没有设置财政主管机构和主管长官,重大财政事务多派他官负责执行。黄初元年 220年)十月,魏文帝曹丕以魏代汉后,国家财政事务由作为政务管理中枢的五曹尚书及尚 书郎分管,其中,置度支尚书寺,专学军国支计,左民尚书以及民曹、仓曹也负有相当重要 的财政管理职责。建安年间的,大农官职被改为大司农,名列九卿,以管理全国粮仓的出 纳政务为主要职责;同时少府主管帝室消费事务的职责明显加强兼具财政与民政双重管理 职责的典农职官系统最终消亡。这种演变趋势与曹魏代汉之后财政管理体制逐渐脱离战时 财政状况是相适应的。这体现了曹魏财政制度在汉唐财政制度变迁中承上启下的历史 地位。

——摘编自陈明光《论曹魏财政管理的专职化演变》


(1)根据材料,概括曹魏国家财政管理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曹魏国家财政管理改革的历史作用。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文帝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优待重用老臣,封陈平和周勃分别为左右丞相,大力安抚刘氏宗室、诸侯,使他们承认文帝的统治,把自己亲信安插在中央要害部门,这样就协调了三部分人的关系,从而为“文景之治”的形成奠定了政治基础。文帝非常重视法律制度建设,废除了汉律中沿袭秦律而来的如肉刑、株连刑等“不正之法”。此外,文帝继续“与民休息”,田租从“十五税一”减到“三十税一”,再到“除田之租税”,徭役也减为“三年而一事”。汉文帝还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很快就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针对南越、匈奴等边境少数民族问题,汉文帝与南越谋求和平,使其在不改变其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前提下设置属国,接受汉朝统治;而对匈奴则采取积极防御的策略,一方面积极和亲,另一方面加强防守,令匈奴无隙可乘。

——摘编自艾声《汉文帝与“文景之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文帝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文帝改革的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代时期,兵戈扰攘不息,天下纷乱动荡,生民倒悬,经济残破。951年继位的后周太祝威顺应时势,致力于整顿内政,加快了统一的步伐。他把豪强所占营田“便赐逐户,充为永业”,牛犊并赐本户官中永不收系”,废除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针对“恣意用法”的习气,他要求官员“须据罪断遣,除准敕勘及合奏外,其余不得便将拟案据闻”后周太祖对地方官吏的职责做出明确的划分,严令其各守其职,不得凭军权指挥一切,“州府不得差监征军将下县”,州县长官须先差散从亲事官等,以塞州府私交党羽、上下相瞒之路径。后周太祖被后人誉为“五代的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其改革“期月而弊政皆除,逾岁而群情大服”。

——摘编自曾育荣《后周太祖郭威内政改革琐论》


(1)根据材料,概括后周太祖内政改革的背景及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后周太祖内政改革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永宁元年(公元301),张轨出任护羌校尉、凉州刺史,作为晋王室的代表直接管理西域事务。入凉之初,民族众多,成分繁杂,鲜卑若罗拔能部便以张轨根基不稳,恃众不服,张轨遂“遣司马宋配击之,斩拔能,俘十余万口,威名大震”。轨安抚余部,安置其余少数民族。与此同时,劝课农桑,兴修水利,轻徭薄赋,优抚民众,社会随之稳定。太府参军索辅言语轨日:“古以金贝皮币为货,息谷帛量度之耗。西汉制五铢钱,通易不滞。泰始中,河西荒废,遂不用钱,以布帛实物交易,绿布既坏,市易又难,弊之甚也。今中州(河南)虽乱,此主安全,宜复五铢以济通变之会。”轨纳之,立制废布用钱,并用西域金银之钱,钱遂大行,西域诸国物品入之,通贡品种与数量与日增多,人赖其利。

——摘编自朱安详《魏晋南北朝货币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轨货币改革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轨货币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2021-05-07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拓跋焘(408452),鲜卑族,北魏太武帝。他率军征战,统一中国北方。他在汉人地主官僚崔浩和道教首领寇谦之支持下,进行了一些汉化的初步改革。他大量任用汉人,创造了北魏一次任用汉人最多的记录。并下诏让鲜卑功臣“以爵归第”“更举贤俊,以备百官",北魏政权中鲜卑贵族势力有所削弱,汉族地主势力有所增长。他下诏“蠲除烦苛,更定科制,务从轻约,除故革新,以正一统”“宜宽徭役,与民休息”,要求收税时“不得纵富督贫,避强侵弱”。他以道教为国教,又提倡儒学,建立了太学并祭祀孔子,下诏“宣文教”,要求王公以下百官,其子弟都要到太学学习儒经。拓跋焘死后,文成帝拓跋溶、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相继实施了改革。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拓跋焘治国理政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拓跋焘治国理政举措的历史意义。

7 . 材料  1901年初清廷正式颁布“新政”上谕,4月清政府设督办政务处,行政制度的实质性变革拉开帷幕。在中央,首先裁汰了各衙门的胥吏差役,停止捐纳买官,撤通政使司;在地方,裁撤了河东河道总督和云南、湖北、广东三省巡抚,以及“徒有虚名”的漕运总督。与此同时,又创设了若干新机构、旧机构改组为新机构,如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1906年,清政府宣布“筹备立宪”,草案以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并峙的原则,要求在中央设立资政院、司立法之责;裁汰军机处和旧内阁,设十一部,掌行政之事;而“司法之权则专属法部”。这一草案的提出遭到守旧势力的拼死反对,最终基于对君上大权和皇亲贵胄特权的考虑,只增设“资政院”以“博采群言”,设“审计院”以“核查经费”,其余一概“毋庸更改”。1911年五月,在清政府行将崩溃之际,宣布“组织内阁”,内阁由皇帝任命的国务大臣组成。在厘定中央官制体系后,清政府企图通过改革地方行政制度“裁抑督抚之权限”,将“财政及兵马之事权,悉收回于中央政府”,遭到大部分督抚的反对,收效殊微。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官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清末新政的官制改革。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隋朝代周之后,文帝命高颎、杨素等主持修订新律,上采魏晋旧律,下及齐梁。新律废除历代枭首、轘裂(车裂)等酷刑,除谋叛以上罪外一概不用灭族之刑。废除前代审讯酷法,责打不得超过200大板,枷杖大小也都有规定。民有枉屈,可依次上告,直至朝廷。开皇三年(583年),再次修订,删去死罪81条、流罪154条、徒杖等罪1000多条,仅留500条。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开皇律》。实施三年后,文帝下令诸州长史以下、行参军以上官员,“并令习律,集京之日,试其通不”。同时,废除妻、儿连坐之法。开皇十二年(592年)下诏,各州死罪囚,“悉移大理(寺)案覆”。开皇十五年(595年)又规定:“死罪者,三奏而后决。”文帝在朝廷上曾于律外杀戮官员,还允许长官对下属“于律外斟酌决杖”。

——摘编自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


(1)根据材料,概括隋文帝修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隋文帝修律做一简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东汉光武帝刘秀以非凡的胆识才干,创造了"光武中兴"的业绩。刘秀废除王莽的繁苛法令,恢复汉初的法简刑轻,以达到"务用安静"的局面;载减了十分之一的部国,四分之一的县级区划,十分之九的官员。他恢复汉初的贤良方正制度,选提官吏;把征辟制度加以发展,"征"即皇帝下诏特征某人为官,"辟"即地方官推荐某人为官。为了防止舞弊,下诏以"四科"取士,一为品德高尚,二为博通经史,三为熟悉法令,四为能力才干。刘秀定制,州牧复称刺史,有固定治所,向十二个州派出刺史,以"六条问事",每年年底回京报告,中央据此对地方官做出升降任免的决定。刘秀还恢复大司马为太尉,把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去掉,把三公的职责移到本来替皇帝掌管文书的尚书台。通过尚书台控制中央政府,削弱三公的职权,使之成为虚位,日常政府事务由尚书台处理,直接对望帝负责。

——摘编自类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秀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秀改革的作用。
2021-01-24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朝,随着阶级基础的扩大,退休制度作为官僚制度的一部分,较之汉朝更为完备。唐朝规定:

致仕年龄“诸职事官七十听致……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年七十以上应致仕,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
致仕手续造册上报即可,“五品以上上表,六品以下申省奏闻”
致仕仪式“开元五年十月敕,致仕应请物令所由送至宅”
致仕待遇政治上,贞观二年(628年)九月诏:“内外文武群官年高致仕,抗表去职者,参朝之日,宜在本品见任之上。”后又规定“三品以上并听朝朔望”,即三品以上官致仕后,仍恩准参与国事决策。经济上,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恩,可给全俸;六品以下,则有口分田养老。另外,高官致仕,允留一子领薪侍养,“致仕官子弟无京官者,其在外者,听一人停官侍养”

——据钟兴永《中国古代退休制度述略》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唐朝官员致仕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朝完善官员致仕制度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