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为了确保国家赋役征发,户籍登纪要注明户内人口的姓名、性别、年龄、是否课田、土地名目等。为防止脱籍漏户,唐朝沿用隋朝的“貌阅”制,即每年由各县对户口核查登记,上报州和尚书省保留。在户籍管理上,唐朝推行乡里制和坊村分治。乡里是地方自治组织,也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最基层机构,管理者由民间实体家户构成,承担各种事务和责任。坊的居民主要是贵族和商人等,而村的居民主要是农民。坊和村都各自设职,掌管户口。坊和村之间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别,不可随意逾越。唐朝还制定了有关户籍的律令,对不登籍之户或“脱口者”,一经查出,“家长徒三年”。

材料二 新中国建立后,重塑社会结构成为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新中国的户籍制度最先在城市酝酿确立,如北京在1950年初制定了户口规则,废除了国民党政府的户口管理办法,并进行户口清查,确立起新的户籍管理制度。同时在农村通过查土地、查户口,废除了旧的土地及保甲制度,配合了土地改革,稳定了农村社会秩序。1953年,为了做好第一届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代表选举的准备工作,制定了《全国人口登记办法》,通过人口普查为新中国户籍管理奠定了基础。到1956年时,全国性户籍制度建立起来,并由公安部门统一管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福云《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户籍管理的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户籍制度建立的背景及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行政审批已被日益广泛地运用于许多领域,对于保障、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一种国家管理的重要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上海市为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逐步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后开展了7次集中清理,共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964项。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改革推进速度慢、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权力部门化、利益化的问题依然存在、向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部门倾斜力度还不够等。

——摘编自王琳琳《上海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上海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材料   汉代开始规定冬至和夏至各休假五日。但在唐代以前,节日放假还不普遍。唐玄宗开元七年,国家将二十多个节日规定为法定假日,并给予四十天左右的假期。其中,元日(相当于现代的春节、冬至各放七天,夏至、腊各放三天,正月七日(人日)、正月十五正月晦日、春社、秋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上巳节)、四月八日(佛生日)、五月五日(端午节)公 初伏、中伏、末伏、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十月一日立泰》、立夏、立秋、立冬等各放一天。开元二十五年令新增皇常诞节,放假三天。后又经过调整,唐代节假日总天数已多达五十馀天,这堪称我国休假制度中的创举。此后,宋金也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普遍以节为假的做法。

----摘编自 张勃《中国古代社会的节日休假》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节假日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节假制度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材料   西汉初年实行约法省刑政策,汉武帝时期,随着统治阶级由“无为’,向“有为”的转化,法网渐趋繁密。汉武帝时期法律制度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以《春秋》决狱。所谓《春秋》决狱,就是将《春秋》经义所体现出的封建伦理道德运用于司法审判中……将其作为判决案件的根据,如提倡父子相隐。判决案件要讲究犯罪者的主观动机,论心定罪,如犯罪者不是出于主观目的,就可以按“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的原则不予追究。善恶的标准完全掌握在断狱官的手中,这样断狱有了很大的灵活性。

——摘编自漆侠主编《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法律制度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武帝法律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建国初期,党和国家机关中的个别不纯分于开始利用权力谋取私利,贪污腐败现象开始蔓延。一些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养成了官僚主义作风,沾上了贪污腐化等行为,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大大降低。为了抵制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等不正之风的蔓延,党中央发动了“三反”运动。党中央认为,贪污、浪费、官僚主义不仅是一种陋习,更是一种犯罪行为,必须依法铲除;党中央多次强调发动群众,把个人坦白、群众检举与组织检查相结合。此外,党中央还特别注重对党员干部进行反特权思想的教育求干部家属必须正确对待权力,反对干部家属或子女利用手中的特权享受特殊待遇求各级党组织和国家机关,放下装腔作势的架子,倾听群众的批评和意见。建国初期党中央开展的官场陋俗改造运动,使盛行于党和国家机关内的官僚主义作风、铺张浪费等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

——摘编自杨松菊、朱立红《毛泽东与建国初期的官场陋习改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党中央改造官场陋习的具体做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建国初期党中央开展的官场陋习改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6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
2019-01-30更新 | 3295次组卷 | 39卷引用:西藏日喀则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道光十年(1830年),魏源在陶澍支持下,创淮北票盐,票盐的优越性逐渐被实践所证明。随后,河东、两浙、福建都相继改行票盐。清代本来纲商(成批运销大量货物的商人)具有购销食盐的特权,照理应该按引行盐,交纳盐税。但随着情况的变化,持有窝根(领引贩盐,有固定的销售区,国家给予凭单)的纲商,只作为中间商,将窝根转租与运商,盐的成本增加,因而魏源主张无论任何人,只要照章纳税,就可量力认票提盐,到指定州县贩卖,一定程度调动了盐商的积极性。为了达到既不影响国家收入,又减轻盐课的目的,魏源以现有盐课总数摊入现行额引,计算出每引盐课量,作为定额一成不变,并尽量压低盐在流通中的不合理开销。魏源认为,舍贵就贱既然是人之常情,那么,降低盐价势必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非减价曷以敌私?非轻本曷以减价?非裁废昌以轻本?非变法曷以裁货?”

——摘编自宋银桂周巧燕《魏源与两淮盐政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魏源两淮盐政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源两淮盐政改革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