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382年,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

“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减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吴起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荆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余,臣不得而为也。”“于是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

——材料摘编自各类典籍


(1)根据材料,指出吴起变法的主要原因和目的。
(2)根据材料,概括吴起变法的主要内容。
2021-11-06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成功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双基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的改革变法从浅层次到深层次、低层次到高层次,再到全面系统的展开,沿着“更法”(整顿旧法,革除弊政)到“借法”(效法西方,变计),再到“变成法”(变革陈旧的法令制度),直到“改中法为西法”(改弦更张,建立新制度、新国家)的轨迹向前推进。封建专制制度的堤坝一旦动摇溃决,洪流就一泻千里,不可阻挡。洋务新政动摇了根基,戊戌维新变法打开了缺口,清末变法新政(推行新政)和立宪运动(政体改革)与民主革命潮流汇合,这个堤坝也就彻底崩溃。

——摘编自徐松荣《晚清改革:从“借法”到“变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历次改革变法的总体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不能拯救晚清政府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甲午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过程中逐渐染指中国的路矿利权。张之洞、刘坤一在《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提出制定矿律为当务之急。新政时期,清政府先后颁布了若干矿务法规。1908年,农工商部在此前颁行矿务章程的基础上,参照英、德、法等国矿章,颁布实施《大清矿务章程》。章程规定以农工商部为总理矿政的中央机构,在京设立矿务总局办事处,各省设矿政调查局;明确了华洋合办煤矿的具体政策,规定洋股以十分之五为度;章程同时对矿区、执照、税收、矿工等亦各有规定。这部章程吸取了外国矿业法中的有益部分,填补了中国矿业法的空白,为后来制定矿业法规提供了依据。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政府矿务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政府矿务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常平仓始建于太宗淳化三年年。常平仓的基本职能在于平抑粮价,调节丰歉。

仁宗年间,枢密直学士杜衍言“今豪姓蓄贾,乘时贱收,而拙业之人,旋致罄竭。水旱则稽伏而不出,须其翔踊以牟厚利,而农民贵籴……盖常平仓制度不立,有名而无实。”熙宁二年,王安石推行青苗法,将常平仓的钱谷作为青苗钱的本钱,进行有息借贷,也称“常平给敛法”。青苗法推行以后,常平仓储备大为增加,常平给敛法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熙宁七年九月,神宗以诸路灾荒,常平司未能及时贩济,于是下诏要求在推行青苗法取息散利的同时,分出一半钱谷用于贩济。《皇朝编年纲目备要》载“上神宗即位,大修常平法,所蓄既丰。”可见,改革后的常平仓在功能形式上变得更为广泛,既可以解决青黄不接时农民缺少钱粮的问题,防止兼并之家的高利贷剥削,又可以广储蓄、平物价、备凶荒,较之旧的常平法,的确是一项积极的防灾、救灾办法。北宋备荒仓种除常平仓、义仓、广惠仓、惠民仓、丰储仓几种全国性备荒仓外,还有社仓、平籴仓、平集仓等几十种地方性备荒仓,这种盛况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史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摘编自杨芳《宋代仓廪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统治者改制常平仓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创新粮食储备与管理的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汉字拉丁化,是晚明“西学东渐”思潮下的产物。它的肇始,是以拉丁字丹为汉语(字)注音。是时,来华的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为了学习汉字和传教的需要,开始系统用拉丁字母给汉宇注音。这波拉丁化风潮,以清军入关、一统华夏的方式而戛然而止。

近代以来,基于彻底改变汉字字形,而代之以拉丁字母的拼音方式使用汉语、书写汉字之风兴起。其中支持者、参与者不乏文化界振聋发聩的人物。康有为、梁启超在内的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都发表过赞成推行拼音文字的意见,但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守旧势力的复辟也暂时中止了“汉字拉丁化”的讨论。伴随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刘半农、鲁迅为代表的学者再次祭起“汉字拉丁化”的大旗,指出汉字是“带病的遗产”,疾呼“只有汉字拉丁化一条路可走了!”,钱玄同信誓旦旦地说:“汉字革命,改用拼音,是绝对可能的事”。尽管如吴宓、辜鸿铭等学者持论反对汉字拉丁化,但终究扛不过以“自新”“改革”为号召的“先锋派”。

1955年10月,北京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最终通过拉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方案》。拼音化向着“拼音作为拼写注音工具,从属于汉字”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舟楫《为什么汉字拉丁化改革没有成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同时期“汉字拉丁化”的举措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拉丁字母无法取代汉字的原因。
2021-03-22更新 | 127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2021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举制度是金朝用以选取所辖各族文化精英为其所用的选官方式。天德三年,海陵王决定并南北选为一科,原辽宋区域内士人在统一标准下应试,专以词赋取士,罢经义、策士,完善了科举制度的全部内容。金朝女真进士科创立于金世宗大定十三年,这是科举考试制度史上的重要事件。在面对如何使本民族优秀人才应对以汉文典籍为考试方式和内容的科举制度时,金朝采取与其替代的辽朝不同的政策。鼓励女真人学习汉族儒家经典,但是大力推行女真文字,开创以儒家学说为内容、以女真文字为载体的女真进士科,这是对科举制度的特殊贡献。金朝自太宗朝开始,直到亡国前夕,科举取士从未中断,就科举制度而言,有从初创至确立和不断调整完善的过程。金朝科举包括定制前的历次考试共计36次,总体平均接近三年一科。

——据姚雯雯、吴传刚《论金朝政治制度建设及历史影响》编写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金朝科举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金朝实行科举制度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80年,在严重的城市住房短缺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启动了城市住房改革,对于当时的政府决策者而言,住房改革一方面要推动住房商品化和住房市场的形成,另一方面还必须对社会稳定做出贡献。低收入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不应受到负面影响,而应得到改善。因此住房改革必须是渐进的,必须与其他改革相配套。最初的住房改革举措是综合财政制度改革,将住房投资的决策权逐渐下放到地方政府、国营单位和城市集体企业。到1988年时,国家预算内资金在住房投资中所占比例从改革开始时的90%下降到16%,国营单位自有资金的比例上升到52%,非国有投资也开始占到20%。政府和国营单位下属的住房建设企业也通过企业改革成为经济上独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此期间,大批的新住房建设和旧住房改革项目得以上马,缓解了由于长期缺乏投资而造成的严重住房短缺现象。

——摘编自方可《中国城市住房改革: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市住房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城市住房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7世纪初,波旁王朝统治下的法国,尽管是欧洲的经济强国,但政府也不得不时常靠出卖官职来补贴国库的不足;封建大贵族和教会上层的势力仍然很强大,贵族叛乱和宗教战争始终困扰着法国,使法国经常处于动乱之中。1661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开始亲自执政。一方面,他使用武力坚决镇压贵族的反叛;另一方面,采取怀柔政策,制服了封建割据势力。同时,路易十四向各省派驻“司法、警察和财政监督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集权制国家体制,将所有权力牢牢地控制在国王一个人手里。着力整顿军备,扩充兵源,引进新式武器和先进技术,扩充陆军、创建了强大的海军。取消信仰新教的自由,全体臣民必须信奉天主教,致使20万胡格诺教徒背井离乡,使法国丧失大量技术人才。对外争夺欧洲霸权,拓展海外殖民地。经济上,推行重商主义政策。路易十四通过改革,把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推向顶峰。

——摘编自吴于廑 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上卷)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路易十四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路易十四改革对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社仓指中国古代各地储粮备荒的一种政策,是民生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社仓经过康熙帝试点实践,再经雍正全面试行而普及全国。雍正帝成功实行社仓,一方面是受儒家重视民生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改革政策,既因地制宜,又整仿吏治,盘查社仓,及时纠正不适宜的政的政策,使得社仓建设正常进行。雍正帝将康熙帝犹豫再三的设立社仓的想法变为成功实践,并为乾隆朝社仓政策的更加完善和普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甚至可以说,有清一代的社仓制度奠基于雍正帝。莆公权先生阐迅清朝的粮食体系时曾指出:“在整套乡村统治体系中,饥荒控制所占地位非常重要,因而清政府对它的重视并不亚于保甲或里甲制度。通过我们对于雍正朝初期社仓与保甲同时推行的考察,可以说清初社仓制度与保甲制度对基层治理效果同等明显。

——摘编自常建华《清康雍时期试行社仓新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帝成功实行社仓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帝成功实行社仓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19508月,政务院发出《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要求高等学校课程的设置应配合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当前与长远的需要,在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适当的专门化。同时要坚决废除政治上反动的课程,开设马列主义理论课程。195110月,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充分保障了工农群众及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同时把技术学校、专科学校列入正规的学校教育系统,以利于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各级技术人才。从1951年下半年到1953年,还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经过这次调整,各类高校的性质和任务更加明确,特别是高等工业院校得到很大的加强。这次调整存在缺陷,主要是机械搬用苏联经验,不适当地取消一些专业,有的专业又置过细,影响了人才的成长和合理使用。此外,在这期间,在全国还开展大规模的扫除文育工作。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次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