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师范学堂课程,分为九科:经学、文学、教育学、史学、地学、算学、格致学、农学、体操,学制为三年。小学堂学制为四年,课程设置为经学、文学、史学、地学、算学、格致学、农学、体操。”袁世凯在直隶各属中学堂还拟定了暂行章程,中学堂课程有中、西学两项。中学课程四科:经学、文学、史学、政治学。西学课程七科:英文、算学、地学、外国史、格致学、外国浅近政治学和体操。对普及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派查学员以纠其失”;在所辖州县划分学区,宣讲国民教育,“立劝学所以作其气”;在乡村及偏僻之地“立宣讲所、闻报所以破其蒙”;并积极要求制定癸卯学制所缺的女学章程。袁世凯不仅选送候补官员前往日本游历,而且饬令各属公派品端学粹士绅赴日本考察学务,规定前者在日本时间为3个月,期满回国,须交上日记,以观心得;后者考察期为4个月,除参观考察外,还要选修有关教育课程,这些官绅回国后基本上被安排在教育领域任职。

——摘编自牛秋实《袁世凯与近代教育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袁世凯教育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袁世凯教育改革的意义。
2022-03-16更新 | 85次组卷 | 2卷引用:三轮冲刺卷19-【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模拟卷(全国卷专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实现了腾飞,但是对于55岁以后的老年人来说,再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1971年,日本政府实施《中老年等群体雇佣促进特别措施法》,明确了推进延迟退休到60岁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平均寿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增速减缓以及社保财政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下,日本政府在1986年对《特别措施法》进行修改,更名为《高龄者雇佣安定法》(以下简称《安定法》),开始规定企业需要努力实现雇佣到60岁的义务。1994年,为了与退休年龄提高形成有效地街接,日本政府进行了《安定法》的修改,明确规定了企业有雇佣员工到60岁退休的义务,并从1998年开始正式实施。以1994年《安定法》的修改为标志,日本第一次的法定延迟退休政策得以确立。

——摘编自丁英顺《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日本延迟退休政策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后日本延迟退休制度的改革有什么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后日本延迟退休制度的改革有什么影响?
2022-04-23更新 | 249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家政策,以不同方式,先后接管中华邮政和外国企业在中国的邮电设施。各地政府对中华邮政的原有职工实行“原职、原薪、原组织”的原则,进行接管,同时收回英国在西藏地区所设邮局。19503月,经政务院批准,把报纸的发行,包括订销、分发、运输、投送交由邮局。19507月,政务院决定对邮政和电信企业实行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至195212月,各级邮政所把邮政和电信机构合并,实现了“邮电合一”。195310月,邮政部决定对那些由私人承办的邮政代办机构实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整顿,以依靠社会主义和半社会主义的力量作为过渡时期农村代办所的方向,城市中的代办所,在一定时期内尽量收回自办。

——摘编自叶美兰《中国邮政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邮电体制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邮电体制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材料   古人指出,“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富则兵强,兵强则战胜”。春秋时期齐国“作内政而寄军令”,就是从经济变革入手,引导军事上的改革,建立起强大的武装力量。齐桓公以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历史经验表明,有些改革的命运,与改革家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人存事兴,人亡则事废。例如,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是由楚悼王和吴起发起的,采取了“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等改革措施,并收到“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的显著成效。但是,楚国改革多属临时性的政策措施,缺少制度上的重大建设和变革。因此,楚悼王一死,吴起被害,变法即随之失败,楚国从此久衰不振,直至最后被秦始皇吞并而灭亡。

——摘编自闻三思《中国古代军队改革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2)根据材料,结合汉、宋两代的史实对上述经验和教训进行简要说明。
2022-03-1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九师联盟2022届高三3月质量检测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重点强调,“党对文艺工作的领……是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1983年,中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目标,即“改革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提高作家、艺术家的思想艺术素质,提高作品的思想艺术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1988年,文化部第一次在政府文件中使用了“文化市场”的概念,文化市场开始在国内孕育成长,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改革的起步阶段,我国确立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根本的政治原则。在这一时期,党对如何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文化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孙泽海《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历程及内在逻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
2022-07-23更新 | 51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赣抚吉三市十一校2023届高三7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材料   明代江南田赋繁重,农民大批逃亡,赋税拖欠。明宣宗派周忱以江南巡抚身份调查处理税粮积欠问题。当时江南田粮运送北京,有军运,有民运。“军船给之官,民则僦(租赁)舟,加以杂耗,率三石致一石,往复经年,失农业。”他与漕运总督陈碹议定,改由民运至淮安或瓜州交兑,再则漕军接运至通州。运输要加耗,“豪有力者只供正额,而一切转输诸费,其耗几与正额等,乃独责之贫民。”对此,他创“平米法”,不分大户、小户,均按正米及耗米合计。后来,他对原来税重的地方征收金花银,田赋实物税粮改折为白银,对纳税者免除了运输等盘费与麻烦。他还推行了一系列其他辅助措施。在他去职后,江南人民怀念他的政绩,给他建造生祠,他的改革还为明朝中后期赋役改革提供了借鉴。

——摘编自周志斌《明代周忱苏松赋役改革述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忱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周忱改革的意义。
2022-04-08更新 | 113次组卷 | 4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滁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作为一种重要的军需物资和生产资料,牛革(皮)被广泛运用于军器制造、手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受到历代封建王朝的重视。五代时期,对牛革的需求更为急切,各政权对牛革采取的基本措施都是“悉令输官”“革尽纳官”,对普通百姓违犯牛革禁令者采取严厉处罚措施。952年,后周政府规定只征收以前牛革总额的三分之一,且根据民户拥有田亩的多寡进行摊派,且没有明确规定送纳的时间。此外,还允许民间合理合法的使用和贸易。宋初基本上沿袭了后周的政策,同时又规定牛革可以折变缴纳,也通过“纳价钱”代替缴纳实物。同时,政府将民户手中剩余的牛革购买入官。

——摘编自游彪、周云《论五代及宋初的牛革政策》


(1)根据材料,概括后周和宋初牛革政策与此前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后周和宋初牛革政策改革的影响。
2022-07-22更新 | 344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1年改革后,农村公社最大的问题是份地不足,但仍然保留着重分土地来承担国家赋税的习惯。改革后土地重分的周期有所变化,有些公社改革后就没有重分过土地,有些村社的土地重分的周期也变为24年之久。改革后,农民虽然获得了“自由”,分家的农户也越来越多。但为了耕种需要赎买土地,这样本来就很贫困的农民反而失去了本来就不充足的土地,公共资源也不断减少。一些村民为了生存,只好把自己家仅有的土地出租,外出打工。农奴制改革后农民通过赎买土地的方式得到了解放,可以说改革后村社是国家管理地方基层的重要工具。

——摘编自陈丽娟、程广通《浅议1861年俄国村社职能的变化》


(1)根据材料,概括俄国1861年改革后,农村公社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农村公社发生变化的作用及局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建武六年(30年)六月,刘秀下诏:“今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更员,县、国不足置长吏可并合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这道诏今颁布之后,效果是“条奏并者四百余县,吏职成损,十置其一”“并官省职,费减亿计”。除了并县之外,刘秀还裁撤了许多官职。刘秀改丞相为大司徒,后又删去“大”字。改丞相为司徒,这不仅是名号上的更改,而且是权力上的削减。地方废去郡都尉,州牧改为州刺史,俸禄由两千石降为六百石。建武十三年(37年),降赵王良为赵公,太原王章为齐公,鲁王为鲁公。建武二十六年(50年)春正月,“沼有司增百官奉,其千石已上,减于西京旧制;六百石以下,增于旧秩”。刘秀“以三公曹主岁尽考课诸州郡事”,而各州之刺史常以八月循行所部郡国,录囚徒,考殿最,初岁尽,诣京都奏事。

——摘编自减云浦《略论东汉初年的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东汉初年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东汉初年政治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太祖 (成吉思汗)近臣别迭进言:“汉人无补于国, 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耶律楚材认为蒙古征战,需要军需,故应均定中原地税, 可得粟四十余万石,足以供给。帝然其言,设十路征收课税使。蒙古建国之初,军政合一。楚材建议窝阔台(太祖之子)在地方设置官吏,使军政互相遏制,被采纳,中央也设立中书省。当时蒙古只有适用于草原的习惯法扎撒黑,随着统治范围扩大到中原,楚材提出《便宜十八事》作为法律,严禁地方官滥杀百姓,打击地痞流氓杀人盗窃。蒙古军队攻克城池后,往往屠城。楚材说:得地无民,又有何用?曾使汴京147万生灵得以保全性命。耶律楚材曾陈时务十策,曰信赏罚....考殿最,均科差,选工匠,务农桑....蒙古境内曾停止科举多年。终于在1238 年首次开科取士,选取儒士4030人,不少人后来成为元世祖忽必烈朝名臣。

——摘编自《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蒙古建国之初的革新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革新措施的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