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其他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宪宗执政后期,所行弊政十分明显,如放纵宦官势力的发展,僧道侍于左右等。许多官员由宦官传旨任命,而不能由政府职能部门按程序任命,"一传旨姓名至百十人"。很多官员因为附庸皇帝信任的宦官或者僧道而得任用,破坏了政治的清明。明孝宗继位后,在执政的第一个月,就处理了僧道近1500人,大批贬谪佞幸宦官。许多与宦官、僧道勾结的官吏,包括六部侍郎这样的高官被罢官。孝宗继位第二年,专门下诏"求直言",广开言路,多次与朝臣讨论政事,依朝臣议论革除弊政。孝宗以前,京官的考核是十年一次,孝宗改为六年一次,这种六年一考察的做法一直沿袭至明末。对地方官的考核制也有改变,府县官的考核每三年举行一次,以前主要考察是否完成赋税的征收,孝宗增加了荒政的考察,增加了以积谷多少为优劣的考核内容。因为孝宗的勤政,弘治年间是明朝少有的治世。

——摘编自张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孝宗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孝宗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禁榷是金代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对某些商品实行专卖的一种制度。金章宗继位之初,对禁榷商品的管理采取较为宽松的政策。1194年,金章宗为了应对西北部族的叛乱,加强了对禁榷商品的管理,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章宗加大了对私贩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强立法,严格管理商品的禁榷;章宗在原有的禁榷管理机构之外又增设按察司管理走私,并在户部之外设置三司,将禁榷商品的管理由户部转移到三司;章宗重新制定考核办法,通过考核办法的调整来促进禁榷管理机构对禁榷商品的管理。章宗还将进士及文士中的清廉者作为盐使司主要的职官人选。还制定官员升降格,并使之成为官员升降及转迁的重要依据;章宗曾四次对盐价进行调整,盐价的变化一直呈上升趋势。除盐价外,章宗对禁榷商品的课额亦有更定,但无论是调整盐价还是更定课额,都是为了应对困局而做出的政策调整。

——摘编自罗继岩《金代禁榷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金章宗时期禁榷制度改革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金章宗时期禁榷制度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道光、咸丰以来,四川吏治腐败,盐政废坏。1876年,丁宝桢任四川总督,经全面调查了解,缜密谋划,奏疏朝廷,改革川省盐政。1877年起,他在泸州建立滇黔边官运盐务总局,总理川盐的采购、运输、批发、征税等事务;批准由商民自愿捐资筹款,采取以工代赈的形式,对川江险滩进行了疏凿修淘,重点整治了河道共2000余里线路,50余处险滩;融通畅滞,清理积引,调剂盐场与销岸的供求平衡;为确保运道畅通,组建安定营五营,专司黔滇边岸缉私和巡护,派巡防营在水路要隘驻扎,“穷民称便,枭匪势散”。丁宝桢督川十年,共上奏有关盐政的奏疏60余折片,虽谤声四起,备受攻击,仍大义凛然,独持正义,辟众谤而谋全局。但对以官运商销为核心的盐政改革,时人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改行官运,办运者则扣费以入私囊,批销者则卖私以取盈余,上下分肥”。1901年清朝在电旨中指出“从前四川盐务,经丁宝桢破除情面,切实整顿,至今增款甚钜”,并要求各省督抚“仿照妥办”。

——摘编自王红《清末丁宝桢四川盐政改革及启示》


(1)根据材料,概括丁宝桢四川盐政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丁宝桢在四川的盐政改革。
2022-03-16更新 | 183次组卷 | 4卷引用:广西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805年,唐顺宗即位后,原东宫付读王叔文、王伾分别被任命为输林学士和左散骑常侍及待诏,主持政治改革(史称“永贞革新”)。短短8个月间,唐顺宗就采取了鱼去民间对官府的旧欠,停止地方官的进奉和盐铁使的月进钱,降低盐价,取消宫市(即皇帝的手下人对市场货物的抢掠)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查办了京兆尹李突的贪污案。就在唐顺宗和王叔文等人筹划前夺宣官兵权之际,四川节度使韦皋以唐顺宗患有中风病、不能说话为由,上表请太客武全年占比京子监国,宦官俱文珍等和反对改革的朝臣借题发挥,直接拥立太子称帝(即唐显宗),迫使唐顺宗送位,永贞革新仅持续了146天即宣告失败。唐究宗即位后,立刻贬王叔文为渝州司户,次年又将他杀害。

——摘编自陈贤庆《中华历朝变迁简史》


(1)根据材料,概括永贞革新具体举措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永贞革新失敷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苏联工业总产值的增长率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1957年5月10日,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关于工业和建筑业改组的法令,决定撤销25个管理工业和建筑业的部,只保留与国防工业直接有关的航空工业部、造船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学工业部、中型机器制造部,相应地撤销了113个各加盟共和国的部。同时规定,全苏建立105个经济行政区。每个经济行政区设立一个国民经济委员会,所有原来各部所属企业一律下放给所在地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管理。改组法令实施后、地方和企业往往不考虑全国生产力布局的合理性和资源保障情况,力图建立闭关自守的独立经济体系,从而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分散的局面,导致基本建设战线越拉越长,严重降低了投资效果。此外,改组还破坏了统一的技术政策、使统一行业的科研和设计力量无法集中。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摘编自顾学宏《评赫鲁晓夫时期的工业管理体制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50年代苏联工业和建筑业改组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苏联工业和建筑业改组的影响。
2022-02-15更新 | 86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2021-2022年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82年,国有企业开始试行劳动合同制度。1984年,北京市供销社改革用工制度,对新招收的职工实行劳动合同制,规定合同工必须具有高中文化程度,招工坚持张榜公布、择优录用原则。19867月,国务院颁布《国营企业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等改革劳动制度的四个规定,标志着劳动合同制度的正式建立。从90年代初开始,劳动合同制推行速度加快,国家要求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实现企业用工的动态化管理,通过完善用工制度,以岗定编,富余人员、闲散人员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全员劳动合同制,打破国有企业职工能进不能出和能上不能下的弊端。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与《职工带薪年假条例》正式实施,开启了中国劳动法律的新时代。

——摘编自刘斌《中国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有企业劳动合同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有企业劳动合同制度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元代驿站的日常工作由专门的站户承担,驿站所需的费用和差役,出自站户和附近的农牧民,使得当地人们赋役沉重。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规定驿传由兵部下属的驾部负责,指示兵部大臣:“驿传所以传命而达四方之政,故虽殊方绝域,不可无也。”首先是规定驿站“专在递送使客,飞报军务,转运军需等物”“凡公、侯、驸马奉命出使,其仆从及诸藩府使人,无符验者不得擅乘驿传船马,违者罪之”。其次,朱元璋认为马夫出资买马,还要早夜提供服务,比其他各种劳役都要辛苦,因而建议大臣们,是否可以按照驿路的繁忙程度,适当减免相关各县的田租。大臣们讨论后认为:“自京师会同馆至宿州,为驿十三,南至京师,西出秦晋,北抵燕蓟,其劳最甚,田租宜全免。自百善道至郑州,当陕西、山西二道,其劳为次,宜免三分之二。自荥阳至陕西、山西、北平,为驿一百二十一,其劳又次之,宜免三分之一。”

——摘编自《明太祖实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驿传改革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初驿传改革的作用。
2022-04-02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材料   甲午战争失利,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的转折点。相较于“专用西法”的日本军事的飞速发展而言,中国无疑已经落后了。迫于内外压力,1901年光绪帝下诏宣布:“武科一途,本因前明旧制,相沿已久……著即一律令永远停止。”张之洞主张通过仿效开办军事学堂,大量培养中下级军官,鼓舞士气,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与此同时,袁世凯在小站练兵编练新式陆军之际,兴办起一系列随营武备学堂。这一时期的军事学堂结束了以往各自为政、混乱不堪的局面,军事教育开始走向正规化、制度化。为了统一各学堂的学制和教学,清廷开始着手建立军事教育管理机构及军事教育体系。为了满足新军扩编对新型军事人才的需要,清政府广泛设立新式军事学堂,并积极派遣留学生赴外学习。辛亥革命前,军人的文化知识和军事教育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军人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已经登上中国的政治历史舞台。

——摘编自甘少杰《清末民国早期军事教育现代化研究(18401927)》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军事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军事教育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变法时在秦国颁布了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不分异者倍其赋”。贾谊称“秦人富家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所谓“子壮则出分”,即每个儿子均可以从父母处分得一份家产。汉代以来,家产继承遵循诸子均分的原则,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依旧有数额上的差异。女子在继承中的地位很低,故有“男女有尊卑之序,夫妇有唱随之礼”的说法。在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中,法定继承一直是主要的继承方式,因此基本上不存在遗嘱继承的情况,只有没有法定继承人的情况下才适用于遗嘱继承。明清时期,兄弟分家、父子析产异居成为通常的行为习惯,并且发展为一套完整的方式和制度体系,“律不言家产,而例特为补文,以产争继者多,故于财产一层反复言之也”。

——摘编自邢铁《家产继承史论》等

材料二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着手进行家庭财产制改革。《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编》首先确定妻子享有了继承丈夫遗产的权利,除配偶外的法定继承人的范围、顺序为:直系卑(晚辈)亲属——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而且第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不问性别。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农村的财产继承原则还是传统的作法,姐妹无论出嫁与否,均不能继承财产。1950年《婚姻法》规定夫妻双方对于家庭财产有平等的所有权与处理权,夫妻有互相继承遗产的权利。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明确规定了男女平等继承、法定继承、遗嘱继承、保护弱势一方等原则,继承制度更加精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彩娟《中国家庭财产制的历史变迁与现代重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产继承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现代家庭财产继承制度的进步之处,并简析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的骤然爆发,不但打乱了唐王朝的正常统治秩序,而且愈益加剧了财政上的矛盾,国家财政基本上陷入崩溃境地,于是增辟农业税收之外的其他源以保障平定叛乱和挽救危机中的王朝统治,成为一件十分紧迫的大事。肃察乾元元年(758年),第五琦奏请代宗,创立盐法。第五琦的榷盘法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法也非尽善尽美,最大的弊端在于全面垄断食盐的产销环节,使得政府不得不广置专卖机构并增派官吏管理致使机构臃肿,奸蠹滋生,经营管理的费用及损耗增多,从而直接影响了榷利的纯收入。代宗大历元年(766年)至德宗建中元年(780年),理财专家刘曼主管东部海盐专卖事务期间,对第五琦盐法进行了系统改革,一方面大事精端原先臃肿的盐政机构和冗宜冗吏,另一方面把政府统购统销食盐,改为政府在产地统购食盐,以榷价批发给商人,再由商人运往各地零售,将政府从繁琐的食盐运销事务中解脱出来。这样,不仅避免了多设盐官扰民的流弊,也使政府的收入大增。刘晏初主盐政时,每年盐利约60万贯,到大历末年增加到600万贯,占当时国家财政总收入的一半以上,成为皇室及军费、官俸等开支的重要财源。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盐法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晏盐法改革的措施,并简析意义。
2022-04-06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