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代粮食供求关系一览表   

朝代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元
年代(公元)    110016001800
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2.35.723.856.427.210.710.5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94949090908585
粮食亩产量(市斤)95110120154140/343155/337155/337
总产量(亿市斤)205.39591.4415.8889.821749.452385.882340.97
口粮总量(亿市斤)222.72417.6348626.4835.213922088
口粮在社会粮食总需求中比例(%)90909090758185
社会粮食总需求量(亿市斤)247.4464386.86961113.61718.52456
全国人口(万人)3200600050009000120002000030000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641985.75831.6988.71457.871192.94780

——吴宾、党晓红《论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材料二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671887年,进口洋米约为38万担。1920年以后,随着洋米进口进入新的阶段,中国米粮主产区的长江流域的洋米进口量也开始增加,年均进口量为1600万担。其中1926年,上海进口洋米已经突破500万担,成为全国进口洋米最多的城市。天津从1921年到1932年的年均进口量达到110万担,东北地区多数年份维持在二三十万担。

——摘编自王浩强《近代洋米进口与中国粮食安全的现实思考》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为4.5亿亩,2017年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位列世界首位,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保证。与此同时,我国集成推广了一批粮食绿色高产高效模式,杂交水稻、耐密型玉米等品种大面积推广,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一喷三防等实用技术广泛应用,为粮食现代化生产起到了良好的带动引领作用。从1978年开始,粮食市场化改革就在探索中前行,从初期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到全面放开粮食市场,我国粮食市场由分割逐步走向一体化,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奠定了基础。现在,我国粮食能从吃不饱转变到吃好状态,这也是与政府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制定粮食安全政策密切相关的。

——摘编自王济民《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粮食安全:成就、问题及建议》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求关系的发展趋势并概括影响历代粮食供求关系的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30年代中国洋米进口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保粮食安全的主要经验。
2023-06-21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柳州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考前预测卷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府历来重视社会救济。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答备仓,调节粮价。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所文帝里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公共粮仓“义仓”,今各州百姓在收获时接贫富分三等由粮,于当地造仓积蓄,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宋朝以来,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连渐兴起。宗族通过设立义田、又学、又宅、义家等族产,在农食、住行、婚娶、紫养、丧葬等方面贵助族中贫困者。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17世纪以来欧洲社会保障体系简况(部分)

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
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涉及疾病、工伤和养老等。
1905英国通过了“失业工人法”,后又相继制定了“教育法”“退休金法”“劳工介绍法”。
20世纪30年代法国通过了立法,规定为低收入的劳动者提供补贴和援助。
1935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
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了家庭津贴、养老、疾病、失业、伤残和死亡等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此后,瑞典、丹麦、法国、德国、加拿大等都建成了福利国家。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宋朝以前和宋朝以后社会救济的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以来欧洲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的体育组织形态,是一种以群体体制为主的平民体育。例如,上流社会热衷于射行礼、投壶下棋等;中下层社会流行郊游、蹴鞠等;军中盛行武艺、角力等;医学家和养生者好导引行气养生之术等。中国古代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养成了向内,追求身心自我完善,不事竞争、注重养生、形体自娱的体育文化形态。

——摘编自陈祥奎《轴心时代的中国与希腊体育比较研究》

材料二   恶劣的环境练就了古希腊人自强奋斗、热烈追求、思变好动、敢于冒险的民族性格,由于对躯体的健美与力量的崇拜,他们通过运动来锻炼肌肉、强化体质,从而达到健康的目的。

雅典和斯巴达等以城邦制度为支撑,通过国家的引导和组织,促使公民从童年到青年,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体育训练;城邦还通过定期举行运动会来推动体育运动的发展。在绝对平等规则的保障下,古希腊竞赛推崇通过个人能力来获取属于自己的荣耀。

——摘编自胡勇刚《中西体育文化的差异及深层意蕴下的竞技观》等

材料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和重视体育事业,始终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高度来引领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指出要把体育事业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中去谋划。在党的方针指导下,国家将公共卫生与体育进行融合发展,用体育手段增强人民免疫,增强人民健康与幸福感,共筑全民小康社会。

——摘编自人民网《体育强则中国强!习近平为体育强国建设指明方向》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体育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体育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十八大以来党的体育方针和政策的意义。
2021-11-20更新 | 290次组卷 | 5卷引用:广西柳州市2022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传统社会保障措施进一步发展。如备荒仓储建设方面,地方有官府管理的常平仓和民间募集的义仓和社仓,救灾手段除躅( juān,除去、免除)争赋税、开仓放赈之外,乡绅“粥厂”也被赋予辅助性作用。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养者,官为存恤”,还专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民。在养老方面,明代对孤贫老人实行终身养老制度,清代对致仕官员实行“半俸”制度,即退职官员仍可领取原有傣禄的一半,以备养老之用。官府对于善堂、义庄等民间慈善事业和救助组织,也大加提倡。

——摘编自王卫平《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事业述论》

材料二 改革开放 40年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改革中实现了社会保障内容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从城市到农村的延伸,社会保障质量从低水平到高层次的提升,初步建成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内含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的社会保障体系。

——摘编自向运华等《公平理念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社会保障事业回顾和展望》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会保障的特点,并分析其思想基础。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社会保障的意义。
2021-10-2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梧州市岑溪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养老”在中国古代的礼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告老退职的高官)于右学,养庶(老告老退休的士人)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王杖诏书》中规定:70岁以上的老人,朝廷赐给手杖。凭此杖,老人可享受600石俸禄的官吏待遇。同时在乡里设三老,选地方年长.且德高望重者任职,负责教化地方,解决民间纠纷。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脯”。如康熙六十大寿时,举办“千叟宴”,宴请天下老人。同时在全社会旌表高寿老人,对于年过百岁者,“照例给予建坊银,赠‘升平人瑞’匾额”。

——摘编自刘松林《古代中国的养老制度》

材料二   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养老保险是从德国开始的。1889年,德国首相俾斯麦建立了第一个养老保险制度,其对象仅仅是生活因难的伤残老工人,缴费与给付水平极低。二战后,随着《贝弗里奇计划》的实施以及英国“福利国家”的建立,以公共年金计划为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在工业化国家纷纷建立和完善。有些国家将养老全扩展到全体公民,同其是否就业及工资收入无关。罗斯福实施“新政”,颁布《社会保障法案》是其重要措施之一。美国“新政”所建立的养老保险,是一种部分积累的筹资模式,在待遇标准上实行累退式的与工资收入相关联的制度,以照顾低工资劳动者。此后,养老保险制度成为工业化国家普遍覆盖全体公民的一项最基本的社会保障措施。

——摘编自《中国养老保险文献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养老制度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美国家近现代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及影响。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前期,政府沿用隋朝的粮仓,并在洛阳附近营建大型国家粮仓。其中含嘉仓规模最大,粮窖总数400个左右。第160号粮窖还保存有一窖已炭化的谷子,约50万斤。仓城设有专门管理机构,并有驻军守护。唐朝政府通过财务勾检,即财务审查、账目审计与法律法规来对粮仓进行管理监督。仓窖所储粮食主要是从华北地区运来的租粟和江南地区运来的粗糙米。地下储粮采用低温密封的科学原理。大型粮仓均分布于长安、洛阳方向的运量干道上,便于各州县的税谷、税草的输送。隋朝大运河修建时,也充分考虑了大型粮仓的位置关系。

——摘编自《洛阳藏宝中的历史》《王恺考古文集》等

材料二   粮食储备体系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清代统治者高度重视仓储制度的建设,将粮食仓储视为“生民之大命”。属于国家专项粮食储备的有京仓、通州仓、水次仓、旗仓、营仓等,保证官俸、京城军粮供应。以积贮备荒为宗旨的常平仓、社仓、义仓是清代仓储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平仓作为官仓,是清代储备粮食救灾的主体,设于各直省府、厅、州、县,每年“春夏出粜,秋冬籴还,平价生息,凶岁则按数给散贫户”。国家对常平仓的管理非常严格,从修建仓库、储粮数额到仓库的日常管理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并严定常平仓盘查追赔之制,严防仓粮亏空。义仓则为民仓,设于市镇,另外还有同属民办的社仓,设在乡村。

——摘编自赵晓华《清代粮食安全政策及其实践》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隋唐时期国家粮仓得以大规模兴建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粮食仓储制度的特点及其作用。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粮食仓储制度对当今粮食安全的启示。
2021-06-06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78年,我国贫困人口为2.5亿人,这一时期大面积贫困的原因主要是农业经营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因此,制度的变革就成为缓解贫困的主要途径。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农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凸现出来,政府成立了专门扶贫工作机构、安排专项资金,还特别让东部较发达省市对口支持西部省、自治区,如:广东帮扶广西,福建帮扶宁夏等等。1995年以来,国家教委和财政部联合投入超过100亿元资金帮助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并安排科技扶贫专项资金,用于科技培训等。到2000年,农村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减少至3000万人,《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的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

——摘编自《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

材料二1933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最得民心并且得到后续各届政府继承的扶贫政策就是社会救济托底、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改革措施。此外,他还成立了著名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委员会”负责田纳西河流域和密西西比河中下游流域的援助开发,使该地区经济发展得到极大改善。1965年,美国“开端计划”开始实施,该项目服务对象主要是低收入家庭4~6岁的儿童,到2010年,每位儿童通过该计划可获得7600美元的资助,有效保证了低收入家庭子女的受教育机会。自1970年代始,美国减贫政策将希望寄托在就业上,相信通过创造工作和增加工作时数实现减贫,但结果基本上是令人失望的。

——摘编自左晓斯《发达国家乡村贫困与反贫困战略研究-以美国为例》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两国扶贫措施的异同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扶贫工作取得成功的原因和意义。
2021-05-10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桂林市、崇左市2021届高三三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俾斯麦执政时期,德国社会保险立法主要有《疾病保险法》意外事故保险法》《老年和残废保险法》。1910 年德国政府将当时所实行的各保险法汇成《工人保险法典》, 1911年由帝国议会通过。这反映德国
A.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突出B.对外政策出现新变化
C.建立了现代社会保障制度D.福利国家初步形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以行政救济和收容来缓解圈地运动引发的贫困等问题。1723年,英国在各教会区设立济贫院。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由放任理论认为对贫困劳工不宜帮扶过多,因而1834年议会通过新济贫法,迫使多数贫民走上工作岗位。……由于经济危机与二战的打击,英国越发走向“贫困之路”。1942年 ,英国颁布《贝弗里奇报告》,指出摆脱“贫困之路”方案,通过社会保险并根据家庭需要进行双重收入再分配;并着力形成一个以凯恩斯思想为指导的福利体系。1946年《国民保险法》和1948年《国民救助法》通过后,英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但英国的贫困问题仍持续恶化。

——摘编自杨敏《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演变与启示》等

材料二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成功实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贫困人口脱贫,演绎了充分发挥中央权威理性化优势,带动地方政府与社会协同的治理贫困的模式。中国扶贫模式的探索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宏观经济发展进程相一致: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在短期内取得了一定的扶贫减贫成效,之后经历了“大水漫灌”的普遍救济式扶贫到区别对待的区域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最终确立了发展式扶贫。中国的扶贫模式是一种基于“共同富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国家目标,而不是西方为赢得选举而安抚选民的功利手段;是一种旨在帮助贫困人口形成致富能力的发展意义上的分配制度,而不是西方“托底式”的功利性社会救济。中国的贫困治理用事实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福利分配方面的政治优势,有力挑战了西方传统的福利国家理论,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具有参考性的方案。

——摘编自谢岳《中国贫困治理的政治逻辑》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英国重视贫困治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英两国贫困治理模式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新时代贫困治理模式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以前,由于没有安全的消毒和保存手段,牛奶是一种伴随着高风险的食品。直接挤出的奶常常被细菌污染,在炎热的季节,几个小时就足以令牛奶变质。因此,几百年中,被称为“白肉”的牛奶和奶酪是穷人的主要食物来源,有钱人对其敬而远之,经常食用乳制品甚至被认为是贫困的标志。19世纪早期,工业化使职业妇女数目增加,母乳喂养的减少相应增大了人们对牛奶的需求,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着乳制品行业的繁荣。1871年,巴斯德灭菌法的推广大大提高了牛奶的安全程度,奶制品的消费更加旺盛。19世纪末期,肉类消费需求量的提高间接地带动了乳业农场的发展。火车的出现使得运送液态奶更为便捷。20世纪,冰箱的普及使得奶类的保存更便利。第一次爆发使得牛奶制品的市场需求猛增,罐装牛奶、炼乳被用来改善士兵的营养失调问题;各国的农业产区纷纷响应号召,大量生产乳品罐头;战时大批妇女外出工作也使得母乳喂养大范围减少,婴儿的牛奶消费日益增长。加之这一时期也正是营销学和广告宣传学出现的时候,三者的结合,将牛奶塑造成了一种“完美食物”。1906年,美国通过第一部《食品和药品法》,包括牛奶在内的食品、药品有了统一的质量检验标准。1943年又通过立法,专门拨款开展学生餐和学生饮用奶计划。1954年,时任法国国民议会主席的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宣布:每个小学生每天将可以享受一杯加糖牛奶,好让他们“读书更用功,身体更结实、强壮、充满活力”。日本政府从1964年开始,要求每所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午餐中,必须包括牛奶。1961年国际牛奶联合会(即IDF)将每年5月第三周的周二定为“国际牛奶日”。

——摘编自武锐、邸笑飞《被神化的牛奶》等


(1)根据材料,指出牛奶地位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牛奶流行的主要科技成果,说明牛奶在哪些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