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5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896年,李鸿章在美国就《排华法案》接受《纽约时报》来访时说:“它是个最不公平的法案。我以一个普通的中国百姓、世界百姓的身份问一个问题:排除中国廉价劳工,对你们有什么好处?低廉的劳动力(对美国)意味着便宜的商品以及更好的竞争力,这对双方都是有利的。”李鸿章的这一言论
A.切实维护了在美华工的利益B.体现了不卑不亢的外交风范
C.展现了清朝官员的国际视野D.反击了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858年,在商订《中美天津条约》时,美国代表曾向直隶总督谭廷襄建议:“中国应派领事赴美,以便照料中国侨民。”却被谭廷襄以中国“向不遣使国外”为由拒绝。这反映出清廷官员
A.对近代外交缺乏了解B.对列强侵略意图警惕
C.突破了传统华夷观念D.对不平等条约的不满
3 .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衙门特选一民宅,以示中外仍有高低之别;又怕外国人抗议,将大门草草改成官衙式样,且所有官员全部是兼职。这表明清政府
A.对外屈辱妥协B.政治变革艰难
C.固守华夷之辨D.外交人才匮乏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南京政府成立后,即率先与之签订新的关税条约,规定各自给对方以最惠国待遇。1930 年美国国会通过《斯姆特一霍利法案》,将美国的关税提高了50%。中国一些本来在美国畅销的产品销售量逐年减少,如桐油、兽皮、生丝、羊毛、抽丝品、棉花、猪鬃酒类产品、蛋类及蛋产品等。相反,美国输往中国商品的种类中;棉花、煤油、烟叶、小麦、汽车、机械、木材等却逐年增加。1932 年,美国仅棉花一项输入中国就达8400万美元,煤油、烟叶也在2000万美元以上。1931 年美国制造品输入中国总额为22503949美元,而中国制造品输美仅有10437756美元。美国国会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史蒂芬.波特强调应加强与中国的商业联系,中国终会“成为美国在国外最大、最富、最便利的市场”。

——摘编 自仇华飞《20世纪30年代美国关税政策与中美贸易》

材料二: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不久邓小平就于1979年1月28日对美国进行了访问,期间中美两国交换了对国际局势、产权、最惠国待遇等相关问题的看法,并签署了领事、贸易、科技和文化交流协议。邓小平访美后,中美两国的贸易发展迅猛,两国之间企业往来频繁,也签署了一系列促进中美贸易发展的协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关于举办贸易展览会的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贸易关系协定》等协定。1979 年7月7日,两国政府签订了为期三年的《中美贸易关系协定》,决定从1980年2月1日开始相互给予最惠国关税待遇,使中关贸易实现了正常化。

——摘编自任泽平《来自历次中美贸易战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 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变化的原因,分析对中美两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美贸易关系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历史背景。
5 . 中华民国成立当天,伍廷芳以外交总长名义向外申明:在租界收回以前,须按照规则维护租界秩序,保护中外利益。次日孙中山也表示,革命以前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的条约“均认为有效”。孙、伍二人这样做意在
A.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B.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华民国的承认
C.继续充当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D.争取列强保护他们的私利
6 . 1868年,蒲安臣作为清政府特使率领使团出国访问,他在旧金山发表演说称“中国鉴于另一种文明已从四方八面逼近而来,已经睁开了它的眼睛”。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试图融入国际社会B.实现了外交政策转变
C.彻底抛弃华夷观念D.正大力推动洋务运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858年钦差大臣桂良签订《天津条约》时奏报咸丰帝:“此时英、佛(法国) 两国和约,万不可作为真凭实据,不过假此数纸,暂且退却海口兵船。将来尚欲背盟弃好。只须将奴才等治以办理不善之罪,即可作为废纸。”这表明了清政府
A.坚决抵抗外来侵略的决心B.仍然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
C.还没有接受近代外交观念D.主张处理好和西方的关系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清王朝所面临的对外交往事务,完全不同于以前的中原王朝,北临强大的俄国,南邻从海上东渐而来的西方殖民主义势力。客观情况的变化,决定了国家机构也必须随之调整,对外交往的事务分别由理藩院和礼部承担。理藩院掌管西南、西北地区蒙、回、藏等少数民族事务;并负责与俄国的交涉。礼部则负责东渐而来的西方殖民国家事务,以及从东南海路、陆路而来的原中国藩属国事务。在西方殖民势力的强攻之下,清朝统治者不得不派遣钦差大臣与之议和,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奕䜣、文祥、桂良等人奏请设立总理衙门。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皆归其管理。1875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近代中国外交制度中的使节制度出现。1901年,清政府下令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摘编《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马彦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王朝外交机构的演变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清王朝外交机构的演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写道:“英国四百年来的对外政策……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具有支配力量的暴君。因此,我们不要怕别人说我们亲法反德。如果情况改变,我们同样可以亲德反法。这是我们正在遵循的国际政策规律。”由此可见,英国
A.外交政策取决于经济利益B.奉行欧洲均势外交政策
C.致力于遏制社会主义苏联D.传统外交政策的不成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1876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朝廷同时派刘鸿锡为其副使。刘鸿锡后来给朝廷汇报说:郭嵩焘在参观炮台时,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在见巴西国主时,“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因刘锡鸿弹劾其“投降媚外”,1879年郭嵩焘黯然回国,称病回籍。这反映出当时
A.中国外交步入世界的艰难与曲折B.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C.崇洋媚外的外交观念遭世人唾弃D.朝贡外交与世界趋势格格不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