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一书称:“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从此中国的教育开始了新的征程,大大地向前发展了。这说明
A.废除科举制切断了传统选官途径
B.废除科举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首要途径
C.废除科举制开启中国教育近代化
D.废除科举制符合时代要求顺应时代潮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在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期间,清政府通过官制改革等多种方式,使地方督抚权力逐渐有所削弱。不过,清政府虽然有将新军指挥权、调遣权收归军资府和军部,但事实上两部并未能对新军进行有效的指挥和调遣。这一状况反映了
A.中国军事管理与指挥的近代化B.地方督抚呈现治理的多元化
C.清朝中央的权威得到极大加强D.清廷中央与地方关系复杂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清末“新政”期间,清廷颁布了《商律》,随后在各地出现了一些新型商会,这类新式商人团体明显打破了传统工商业“行帮壁垒”森严的弊端。新型商会的出现
A.增强了商人的国家民族意识B.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C.突破了官府重农抑商的限制D.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清政府自19世纪中叶进行教育改革以来,甲午战败后中央虽设有官学大臣,但其一方面要主持京师大学堂,一方面又要管辖全国学堂,职权混淆。这反映了
A.清政府教育改革徒有虚名B.官学大臣未能发挥作用
C.社会性质决定了改革无效D.教育管理体制尚待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有学者认为,“清末新政并没有使人民更加趋向于它,而使社会更加远离王权,更加疏远它了,成为它的对立物,包括它培养的新军,培养的学生,都成为它的对立物了”。这说明清末新政
A.是一场由清政府主导的骗局B.遏制了革命形势进一步发展
C.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D.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近代化
6 . 有不少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均为清政府的自救运动。上述历史事件对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均主张“中体西用”B.自救未成却促进社会进步
C.未能触及政治制度D.以政治制度的改革为核心
2021-04-01更新 | 477次组卷 | 19卷引用:内蒙古通辽市重点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表2清末新政时期部分商务法规、章程内容

商会简明章程(1904年)
商务繁富之区设立商务总会,商务发达稍次之地则设商务
分会。
商人通例(1904年)肯定商人的地位,规定享有的权利和应遵循的通行规则等。
公司律(1904年)
规定公司的创办程序、组织形式与经营方式,商办公司与
官办公司、官商合办公司“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奖给商勋章程(1906年)
凡制造新式机器者,奖以三等至一等商勋,赏加四品至二
品顶戴。
华商办理农工商实业爵赏章程(1907年)凡集股创办企业的华商,根据资本额多少,可分别获一、
二、三等子爵和三品卿、四品卿爵赏。

——摘编自朱英《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等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在振兴商务方面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的法规、章程对传统商业的突破性意义。
2020-07-08更新 | 7148次组卷 | 43卷引用:五年(2019-2023年)高考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8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1906年11月6日慈禧皇太后和光绪帝发布了一个“五不议”的懿旨,将军机处、内务府、八旗、翰林院、太监等五个机构的存废问题暂且搁置。军机处继续存在,但改军机大臣为办理政务大臣,中央各部尚书也均得以兼任参预政务大臣,轮班值日,听候召对。由此,可知“五不议”原则
A.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少阻力B.促使清廷改革陷入完全停滞
C.使清廷的反动本质彻底暴露D.旨在重塑晚清中央政府权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00年前,出国留学人数较少,20世纪初年大增,仅以留学日本为例,就从1903年初的900人发展到1906年的8000多人。同时国内中小学堂也雨后春笋般兴起,到1909年,全国中小学堂共计有52138所,累计中小学生1563214人。这种现象
A.表明新式教育已完全取代了旧式教育B.说明教育发展不均衡情况已得到解决
C.推动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D.促进了新的知识分子群初步形成
10 . 自开商埠,是近代中国完全不同于约开口岸的另一种通商口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甲午战后,外国列强争相在中国攫取势力范围,并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强租港湾,强索铁路修筑、矿山开采等一系列垄断性特权。

1898年4月,总理衙门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商埠。同年8月,清廷又颁发“广开口岸”上谕:“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后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于1904年春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

济南开埠后,一跃成为“山东内陆第一大商贸中心”。据统计,1927年,济南城关及商埠两地区的商户已达6700家。1904年,电影传入济南,一名德国人在济南经三纬二路建立了济南历史上第一家电影院——“小广寒”。这一年,自行车在济南销量大增。济南成为清末城市“自我发展”的一个典范。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等


(1)根据材料并结仓所学知说概括清末中国自开商埠的基本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中国自开商埠的历史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