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08年8月27日清朝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其中第三条规定:“凡法律岁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1911年11月3日清朝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其中第三条规定:“皇帝权以宪法规定为限”。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立宪改革取得重大成果B.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
C.民主共和趋势不可避免D.南北议和的策略需要
2 . 法治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彰显着不同文化的精神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了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历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世界上历来的宪政……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颁布一个根本大法,去承认它,这就是宪法。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材料三   追溯中国宪政史,往往要寻自清末立宪。1906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1912年3月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昙花一现的《临时约法》与其后接二连三的立宪丑剧和骗局,使得近代中国宪政的命运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苗连营《宪政文明体系里的“中国色彩”》


(1)根据材料一,比较韩非子和亚里士多德两者观点的异同。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宪法性文件及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宪政道路曲折发展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教科书包括国文、算数、格致、化学、修身、地理、历史、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心理学、英文等十余个科目,分编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和中学教科书。这反映
①突破以儒家经典教育学生的传统
②引入西方近代学制和科目设置
③清末新政时期教育出现重大改革
④巩固戊戌变法废除科举的措施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当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清政府逐渐失去了对乡村社会教化主体的控制,使得乡村社会的教化呈现出一种空前的失范状态,地方社会对中央的向心力于是逐步消失殆尽。据此,当时乡村教化结构的变化
A.最终使得科举制迅速瓦解
B.表明清朝中央集权开始丧失
C.直接导致清政府走向灭亡
D.凸显了晚清政治结构的变化
2019-04-01更新 | 789次组卷 | 14卷引用:选必一第7课-实战高考2024年一轮复习全考点突破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5 . 清末“新政”未能挽救清朝灭亡命运的根本原因是
A.“新政”只是骗局,没有真正实行
B.清政府借新政增税.引起人民反抗
C.列强反对中国实行新政,制造障碍
D.新政不能解决当时的各种社会矛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02年2月1日,清政府颁布“懿旨”,革除“旧例不通婚姻”的禁令,“开除此禁,所有满汉官民人等,著准其彼此结婚”。此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应对革命排满风潮挽救统治危机
B.推进满汉民族融合的历史潮流
C.顺应婚姻关系民主平等的趋势
D.推动婚姻主婚权向当事人转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有人说“当专治王朝在面对内忧外患的难题,行政运作力无法有效解决问题,社会对王朝的统治力开始产生怀疑,使得王朝的延续面临存续危机时,为纾缓社会压力,王朝往往释放一些原本属于一人或少数人专断的权力,而让社会大众对于国家决策过程增加参与力道,让人民感受他的意见有成为政策之可能。”下列哪一事件属于这种环境下的产物?
A.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开始放松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B.1905年,清王朝废除科举制,采用新学制
C.1906年,清政府开始“预备立宪”
D.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
9 . 立宪派之所以对清末新政大失所望,开始另找出路,是因为
A.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B.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C.清政府组成“皇族内阁”D.立宪派在资政院中缺少席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这反映了清政府
A.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
B.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民族经济
C.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
D.注重社会变革应对统治危机
2018-05-18更新 | 753次组卷 | 28卷引用:新疆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鸿德实验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