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清末新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 . 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
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
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2017-08-04更新 | 3363次组卷 | 86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3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般地说,改良与改革是社会进化的常态机制。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在多数情况下是以社会改革形式完成的。当社会其他方面调整速度跟不上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变化时,当社会出现新的阶级力量,而社会原有的政治和统治形式却因为拒绝改革保持不变或改革不得当时,往往会在社会变革中急速形成变数,并发展成巨大的反对力量,这股反对力量往往同社会的其他被统治阶级联合或采取其他的合作形式,反对拒绝革新进步的统治阶级。改革与反改革的分歧越尖锐,反对与保守的力量越强大,其冲突就越尖锐。矛盾斗争就往往转化为革命。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改革或革命的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2017-05-04更新 | 811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00~1936年各报刊元旦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01年的是(       )
A.北京、义和团、八国联军、赔款、“新政”
B.三民主义、民国、南京、孙中山、共和、阿Q
C.新文化、北洋军阀、实业救国、张骞、仲甫
D.革命、中国共产党、长征、改造、抗日

4 . 材料一   科举非恶制也,所恶夫畴昔之科举者,徒以其所试之科,不足致用耳!昔美国用选举官吏之制,不胜其弊,及1893年始改用此种试验,美人颂为‘政治上一新纪元’。而德国、日本行之大效,抑更章章也。世界万国中行此法,最早者莫如我,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自此法行,而我国贵族寒门之阶级永消灭;自此法行,我国民不待劝而竞于学。此法之造于我国也,大矣!人方拾吾之唾余,以自夸耀,我乃惩末流之弊,因噎以废食,其不智抑甚矣。吾故悍然曰:复科举,便!

——梁启超《官制与官规》(1910年)

材料二   科举制的废除,使得精英开始多元化了。不再往国家流动,而是流落到民间,国家与精英的关系在1905年后出现了疏离。在某种意义上,清政府是毁在废科举上。说得绝对一点,不废科举,何来“辛亥”?没有“(19)05”,何来“(19)11”?科举的废除还造成一个后果,民国找不到使得民族国家一体化的整合方式,某种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胜利乃是地方士绅的胜利,中央不再能控制全国。此外,科举废除后,这套比较具有公平性的选官制度没有找到替代品,结果吏治大坏,任人唯亲、派系政治等泛滥成灾。所以科举的废除在某种程度上比辛亥革命更重要,它倒是一场真正革命,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2005年许纪霖在“科举废除百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利弊。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废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外国学堂有宗教一门。中国之经书,即是中国之宗教。若学堂不读经书,则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谓三纲五常者,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矣。”这一规定表明清末教育改革(       
A.体现“中体西用”的理念
B.依旧带有盲目排外色彩
C.是戊戌变法的继续发展
D.带有明显的专制烙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02年8月12日,《申报》载:“考泰西各国,人才之所以胜于中国者,取士之法不同也,今中国宜仿其法,人才概取诸学堂,方可用世。”该报认为科举应被停废的立足点是
A.科举本身的历史积弊B.西方国家无科举有学校
C.推行新政,兴办学堂D.科举制度的时代局限性
2016-12-13更新 | 598次组卷 | 18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从1901年起,全国各地新式学堂大量涌现。清朝学部总务司编的教育统计图表显示,1902年在校学生数仅6912人,1909年达到1639641人,其中相当数量的学生投入到军校学习,不少人远涉重洋出国留学。他们组成了各种学派和团体,许多人后来又进入了官界、工商界、出版界、军界等社会重要领域。这说明
A.政局混乱阻碍了新式教育的发展B.清末“新政”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进程
C.晚清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新式教育D.晚清新式教育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某和约批准后,光绪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嗣后我君臣上下,惟当坚苦一心,痛除积弊,详筹兴革”。之后清政府采取的变革措施之一是
A."整理国故,尊孔复古"
B."改革科举,废除八股"
C."立行宪法,大开国会"
D."设置内阁,厘清官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费正清说:“(清末新政)在农村中,群众对于现代化的反应,常常是强烈的反对。新政要做的任何一件事,都加重了捐税,而且在给农民一点利益以前通常是先搜刮他们一通。”这反映了
A.农民反对现代化B.清末新政已失败C.农民没有获得感D.清末吏治最腐败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10 . 1905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称“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是(     
A.戊戌变法的失败B.《辛丑条约》的签订
C.清末新政的实施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2016-11-27更新 | 2245次组卷 | 32卷引用:18·纲要上第18课·学科网-【一题打天下】同步教学新方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