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0 道试题
1 .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C.“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
2023-11-23更新 | 27次组卷 | 102卷引用:2015-2016学年湖北保康县一中高一下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2 .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史墨在筮占实践中推究人事变化规律,提出“火胜金”“水胜火”之论:战国时期的邹衍以五德(金木水火土)相胜之说解释王朝更替:战国时期儒家思孟学派将“五行”赋予了伦理道德的内容。这些思想(       
A.适应了统治阶级巩固统治的需要B.彰显了仁政德治思想源远流长
C.反映了儒家思想一脉相承的发展D.蕴含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色彩
2023-11-2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示范高中教联体测评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1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徙吴国,大展治军之才。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顺应变革潮流施行仁政B.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
C.出谋划策改善君王统治D.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
2023-11-18更新 | 62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部分普通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材料一下列为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


123

材料二至于元嘉末(南朝刘宋)……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编自沈约《宋书》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经济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并说明其发展的原因。
2023-11-17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第六中学等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下列成语典故出自春秋战国时期,请你给它们确定一个主题,其中最为恰当的是(       

成语

典故

问鼎中原

楚子(楚庄王)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

孰不可忍

鲁卿季孙氏在他家庙的庭院里用八佾(天子礼)奏乐舞蹈,孔子谓之:“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南门立木

(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之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A.社会变革B.诸侯纷争C.礼崩乐坏D.思想解放
2023-11-16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第六中学等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周幽王宠幸褒姒,废嫡长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为太子,诸侯因之反叛,杀幽王拥立宜臼,即为周平王。从制度层面看,诸侯反叛的原因是(       
A.周王室逐渐式微B.诸侯势力日益膨胀
C.周幽王行为荒唐D.幽王破坏了宗法制
2023-11-16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第六中学等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中国古代社会转型:量变与质变]

材料       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发展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几种社会形态。广义的社会转型是指人类社会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这是一种质的变化;狭义的社会转型是指在同一种社会形态下,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甚至较为剧烈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涉及社会形态的变化,只是一种量变。

——摘编自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


从中国古代史的两个时期(春秋战国、隋唐)中任选一个时期,对材料中有关“社会转型”的观点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11-1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襄阳市第六中学等六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史料给人的最突出的印象是,战争日益加剧。所以许绰云编写的统计材料乍一看显得令人吃惊:根据这项材料,公元前722—前464年的259年中,只有38年没有战争,而在公元前463至前222年的242年中,没有战争的年份不少于89年。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主观的印象比用统计学来衡量更有意义,因为后一种方法掩盖了一个事实,即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相比,战争虽然更加频繁,同时有更多的国家卷入,但规模要小得多,时间较短,也不那么激烈。

——《剑桥中国史》

材料二   战国时代,在大规模的残酷战争中,全国人民都遭受了深重的苦难。如同苏秦所说,一场大战,所有战死者的安葬、医药费用和车马武器的损失,“(天下)十年之田,而不偿也”。在人民心理都趋向于政治统一且周天子不起作用的当时,人民的愿望和思想总要有一个寄托,于是不同学派的学者提出了不同主张,墨子就说:“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天下既已治,天子又总天下之义,以尚同于天。”孟子针对当时兼并战争中“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情况,也说“定于一”,而且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荀子认为“天下归之谓王”,就是说,做到天下归心,就能完成统一的“功业”。《吕氏春秋》不但提出了建立统一的集权国家的迫切要求,同时还明确指出了“民之所走(归向)”是在建立统一的集权国家过程中“不可不察”(《功名》)的问题。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上古时代(上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战争的不同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发生的影响。
2023-11-15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示范高中教联体测评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11月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敢。”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和经济背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文化政策上有何异同点?
2023-11-1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汉川市实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私”字大行的时代,财产私有化迅猛发展;人们为争私利熙熙攘攘而奔走上下,直至大打出手,朝野不安;社会关系以私为纽带进行了空前的大改组;士人的私理、私论大行其道、传播天下。总之,私字布满社会各个角落。

——刘泽华《春秋战国的“立公灭私”观念与社会整合(上)》

材料二 春秋战国两个时期革新最核心的差异在于是否以君主集权为旨归。结果,国君权力分散走低的趋势至此出现转机,开始了君主集权占据主流的时期……君主集权成为最可行能救急的模式,故制度的调整或改良就成为巩固权力的一个硬性要求,客观上促进了革新的深入与加速……数量日益上升的国家编户齐民,扩大了兵源,贡纳租税占了国家财政的相当比重……乡里行政制度渐渐严密,国家控制加强,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整个行政权力架构对下层民众的倚重。

——摘编自苏辉《春秋战国之际的动荡格局与权力更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私’字大行”出现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国家”的表现。
2023-11-14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