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0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忠”字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中,本义是“尽心尽力”;春秋战国时期,其意义明显朝着下对上的关系发展或转化,并成为一种政治规范。《战国策》一书中“忠”字共出现97次,如表所示:

篇名

东周策

西周策

秦策

齐策

楚策

赵策

魏策

韩策

燕策

中山策

次数

2

1

31

9

5

21

9

7

11

1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A.法家思想成为社会共识B.秦国社会转型较为彻底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百家思想出现融合趋势
2 . 你要写关于民族精神方面的作文,应引用下列哪句名言?(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024·浙江·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有学者在评价春秋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时说:“他的仁是追求超越血缘关系、不分亲疏、无所偏爱的发自内心的‘仁’。……他效法自然、无为而治,和孔子的‘天人合一’一样具有丰富的仁道思想”。据此判断,材料中的“他”应是(       
A.老子B.墨子C.荀子D.孟子
2024-03-11更新 | 75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研究卷(一)历史试题
4 . 现存于安徽省博物院的鄂君启金节,是战国时期楚怀王发给一个叫鄂君启的人用于运输货物的铜制免税证件。铭文中详细规定了鄂君启水路、陆路交通运输的路线、车船大小与数量、运载额、运输货物的种类、禁运货物和纳税及免税等情况。鄂君启金节的出土证明了战国时期楚国(       )
A.水陆交通网络发达
B.民间商业贸易繁荣
C.国君严格管控经济
D.强化工商食官政策
5 . 变法运动成为战国时期的一股潮流,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其中变法效果最为显著的是(       
A.秦国的商鞅变法B.齐国的邹忌改革C.楚国的吴起变法D.魏国的李悝改革
2024-03-11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仿真模拟(专家卷一)历史试题
2024·浙江·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表“战国晚期以来贵州地区墓葬出土的中原铁器数量概况”,由此可推知(       

时代

墓葬数

铁器数量

备注

战国晚期

20座

16件

其中没有农具

西汉前期

140座

80多件

有镢、鍤、斧等农具

西汉中后期

70座

数百件

大多数为各类农具

A.庄园劳作方式在边疆逐渐确立B.西南丝绸之路伴随着冶铁技术传播
C.汉夷经济形成了较强的互补性D.西南夷的生产力水平得到一定提升
2024-03-11更新 | 145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下学期新高考研究卷(一)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实践能力的积累,人们从西周井田制束缚中摆脱出来,在更广阔的社会领域释放出更多的创造力,从而使得一部分人从西周分封等级制度中解放出来,释放出更多的积极性,从而引发了春秋战国时期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的整体关系的社会形态转变。

——摘编自周至杰《社会转型与春秋战国人学思潮研究》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是“失序”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的启蒙时代,在重构社会秩序的同时,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孔孟以修身为本;老庄崇尚自然;……各学派在人性善恶、德治法治、有为无为的议题上交锋碰撞,既彼此辩驳,又众说融汇,异彩纷呈的文化遗产深刻影响着历代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在中国思想史上也写下了灿烂辉煌的篇章。

——摘编自杨明柱《诸子百家:辉煌的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形态转变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道墨法四大学派在“重构社会秩序”上的思想主张。
8 . 商鞅在《商君书·算地第六》中指出“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民之求利,失礼之法:求名,失性之常。”故其变法措施,无论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还是奖励军功,抑或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都是立足于(       
A.人的双重属性B.顺应时代潮流C.人性诡谲多变D.巩固统治需要
9 .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运动成为一股潮流。这些变法(     
A.强化了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B.推动了社会转型
C.维护了分封宗法的社会秩序D.巩固了贵族特权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礼记·王制》中记载“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将少数民族情况纳入典籍记载中;“中国人”这个名词第一次出现是在《史记》中,“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王年少,太后中国人也”;《史记》里将中国人的祖先黄帝作为诸多民族的共同祖先。这反映出(     
A.同源共祖观念的发展B.多元一体格局的出现
C.中央集权政治的加强D.中原礼制文化的扩展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