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子夏到后来属于魏国的西河讲学,授徒三百,其中李悝成为法家著名的改革家,吴起是兵家与法家的代表人物,田子方、段干木具有道家思想,禽滑厘是墨家巨子,公羊高、谷梁赤注重研究儒家的《春秋》。这反映出春秋战国之际(     
A.诸子百家思想同源异流B.士人热衷于创立学派以标新立异
C.思想的多元化发展趋势D.儒学深刻影响统治者的执政理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对于魏、齐等大国的君主,孟子劝之以仁政;对于滕、宋等小国的君主,孟子仍认为只要推行仁政,便可无敌于天下。孟子“仁者无敌”的主张(     
A.指出了当时富国强兵的途径B.适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
C.总结了各国治国理政的经验D.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现实追求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战国时期韩非子指出:“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其言古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韩非子此论(     
A.反映出与道家学派的对立B.体现出新兴势力的价值追求
C.标志着儒法斗争全面升级D.说明变革思想得到广泛认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在对待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子重人事,轻鬼神;孟子、荀子分别主张“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韩非子主张无神论;墨子提出人定胜天的“非命”观点。这表明当时(     
A.唯物思想初步形成B.百家争鸣局面开始出现
C.思想趋同愈加明显D.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
2023-03-24更新 | 609次组卷 | 72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下列人物与观点对应正确的是(     
A.孟子人性恶,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B.庄子天道与自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C.墨子隆礼重法,“制天命而用之”,“兼爱”和“非攻”
D.韩非子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法术势结合,加强君主专制
6 . 孔子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韩非子说:“今轻刑罚,民必易之。犯而不诛,是驱国而弃之也;犯而诛之,是为民设陷也……则可谓伤民矣!”这表明两者(     
A.重视民众的治理B.轻罪重刑的策略
C.外儒内法的思想D.以刑辅德的理念
7 . 《韩非子·和氏》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在韩非子看来(     
A.贵族政治完善了国家治理体系B.军功爵禄制是维护专制的重要手段
C.人才选拔方式发生显著的变化D.强化专制君主权威有助于政局稳定
8 . 墨子既“贵义”又“尚利”,提倡“他人之利,天下之利”。他把利看作义的内容、目的和标准,把义看作是达到利的手段,提出以利作为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这说明墨子的义利观(     
A.具有反传统的启蒙意义B.带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
C.体现出鲜明的政治立场D.否定了法家的重义轻利观
2023-03-14更新 | 1882次组卷 | 15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等几派显学相互辨难,阐述义理的中心都集中在“内圣外王”的主题上“内圣”是指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即“修身”;“外王是指参与社会政治管理,即“治国”。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A.诸子百家立场一致B.中国文化出现大一统趋势
C.中国文化形成了关注现实政治和人伦的特征D.中国文化摆脱了神学影响
2023-03-06更新 | 248次组卷 | 31卷引用:陕西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以“礼”为核心,主张君臣的权力应该以礼为界限。和孔子所认识的君不君、臣不臣是社会的失序不同,孟子认为君臣无常位是正常的,君主只有爱民、保民才能赢得民的归顺,才能使君权稳固和扩大,社会才能真正稳定。荀子的时代为了建立适合统一中央集权政治的新秩序,他主张礼法并用、王霸兼采来加强君权。

——摘编自张亲霞《先秦儒家王权思想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朱熹认为封建君主制体制下的君权缺乏外在有效约束,因此必须“正君心”,“人主之心一正,则天下之事无有不正”。与先秦的君权制约机制相比,朱熹的“以理制欲”学说增加了董仲舒的“灾异遣告”论。朱熹认为,无论是内在的道德规范,还是外在的约束,其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最终都必须建立在君主的主观自觉之上。因此,朱熹提出“君臣共谋”的理论以加强对君主独断的防范。

——摘编自朱松美《对朱熹君权制约论的历史性考察》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君权思想认识上的不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对君权思想的发展。
(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君权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