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8 道试题
1 . 关于民权和君权,先秦儒家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是民权至上,将“民”作为治国的最终目的;二是君权至尊,认为君主是各种权力的来源,具有治国统民的大权。这两种观点(     
A.说明儒学发展存在矛盾B.都着眼于维护统治秩序
C.体现民本与君本的融合D.都迎合了当时政治需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墨家尚贤,认为任用官吏要重视才能,打破旧的等级观念;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二者都(     
A.反映了民众的迫切愿望B.具有一定革新思想
C.重视提升个人道德修养D.维护西周礼乐制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下表为部分先秦经典摘录,它们(     
经典摘录
《尚书》惟人万物之灵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管子》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固国,本乱则国危
《孟子》天下士人悦之,人之所欲也,富,人之所欲……取之有道
A.满足了王霸之道的需要B.顺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C.体现了百家思想的趋同D.关注了人的价值和需求
4 . 荀子认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这表明荀子(       
A.主张严格礼乐秩序B.强调加强中央集权C.反对以法治国观念D.重视以民为本理念
5 .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材料所反映的选官制度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夫尚贤者 ,政之本也”            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④“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A.①③②④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①③④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传统治国方略凝聚着中西方古代哲人的政治智慧,它为现代人留下了诸多思考和启迪。

材料一   孔子认为“天生德于予”,提倡德治。德治要求道德极为高尚的“圣人”治理国家,达到“修己以安百姓”的理想目标。孟子也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推行道德教化,让老百姓过上富足生活。与孔孟相比,荀子虽然更多关注人性中恶的一面,但他认为可以利用礼义教化和法律来改变人的恶性。韩非子则认为“好利恶害,人之情也”,因此提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

材料二   柏拉图早年把人的天赋善性看成政治的基础。主张靠“集权力与智慧于一身”的哲学王推行贤人政治来维护城邦制度,将“最高尚、最公正的东西”施于公民。从人性自私论出发,亚里士多德主张法治,因为法治一方面可以抑制人的性恶,另一方面又能促使人向善的方向发展,因为法律的精神是“善”的,即法律应是合乎正义的。政治团体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至善,其采取的途径主要是靠法治,其次是教育。在城邦中,中产阶级比任何其他阶级都较为稳定,因此,只有以他们为基础建立的政体才是符合“中庸之道”的最好的政体。

——均摘编自崔永东《中西法律文化比较》

材料三   “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清·顾炎武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西方治国方略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西方治国方略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武帝是如何实践“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的?
2022-05-05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山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到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著书立说,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这一时期思想文化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思想史》上卷等

材料二   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正当法国进步思想家们从旧的神人关系向新的人人关系过渡,而急切寻求新的思想、新的视野的时候,中国文化恰恰被传教士们介绍过来,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开始了对法国的传播,为启蒙思想家们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和特权、在思想上反对宗教神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料和极其有利的思想武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中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中便引用过孔子的格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摘编自吴星杰《中法文化交流与儒学在法国的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文化内涵,并分析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传入欧洲的原因。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墨子提倡全民同利、有财相分、有利相交的平等公正观。他主张“天下无大小国,皆天之邑也;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在社会关系上,应提倡“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强调,正义在于公利,为天下兴利除害,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对策。追求公共利益,就要反对自私自利的思想与行为。墨子把“国家百姓之利”作为义与不义的尺度,义作为一种崇高的价值追求,它的终极目标在于惠民,这正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理念。墨子主张尚贤、尚同,消除歧视,君主平等用人,人民平等参与政治。

——摘编自何芳《墨子民本平等思想的现代审思》

材料二:谭嗣同的社会教化观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颐“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观点,确立了社会生活实践的基本要求。政治方面谭嗣同反对“势”(君主的威势),要求消除“众生业力”,提倡“自主之民”,以期达到西方的平权;他提倡君民地位平等、世界(各国)“互通”、中西贸易要讲“均”,从根本上还是要自强兴国,以真正达到和西方各国的平等;他还强调“君民犹本之于末”、人无“等差”“分殊”男女天生“无异”,最后落脚于伦理立法,以构建新的伦理关系,他肯定孔子“有教无类”、主张不以科举内容“差高下”,终极目标是以“感化”取代传统“教化”。

——摘编自董平平《谭嗣同平等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子平等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平等思想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022-02-26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对于春秋时期社会大变革的形势,法家所持的态度是
A.要求顺应时势推动制度变革B.反对统治者好大喜功争权夺利
C.主张回复到先代的政治制度D.提倡兼爱非攻以减少战争破坏
10 . 韩非提倡”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主张君主根据法律而非凭自己的个人好恶检验官员的能力和业绩。这一主张
A.体现了韩非思想的多元化B.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诉求
C.已触及近代法治思想内核D.旨在制约君主权力的扩张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