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孟子曰:“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司马迁评价:“孟轲……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据此可知(     
A.孟子仁政理念缺乏实现的社会条件
B.孟子仁政思想违背社会发展潮流
C.司马迁认为孟子仁政思想没有价值
D.司马迁批判孟子仁政思想
2023-01-18更新 | 278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四月考历史试题
2 . 孔子主张“修己以安人”,孟子提出“修其身而天下平”,荀子认为理想的人格应当具有“经纬天地而裁官万物”的本领。这说明三者都追求(     
A.“舍生取义”B.“内圣外王”
C.“自强不息”D.“天人合一”
2023-01-13更新 | 273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思想家观点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
荀子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
庄子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

材料二 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 “富者田连阡陌”;……中国共产党在''改 地换天”的过程中,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赵俪生文集》、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老子在天人关系上的追求。在老子看来,天 地人关系中的“有”和“无” “难”和“易” “福”和“祸”都可以相互转化,其据以 分析的方法论是什么?概括荀子在天人关系上的思想主张。庄子崇尚怎样的精神境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商鞅于“帝王之制”“改”的是什么? 为了改变小生产状态,“改地换天”的新中国开展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请用一句 话概括“改造”的内涵。
2023-01-09更新 | 54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墨家提出“不党父兄,不偏富贵,不嬖颜色,贤者举而尚之”的思想;名家邓析子提出“无厚”主张,他说“君有三累,臣有四责。何谓三累?惟亲所信,一累;以名取士,二累;近故亲疏,三累。”;法家韩非子说“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政治动荡推动思想多元发展B.思想领域呈现出趋同的现象
C.不同思想流派阶级属性不同D.社会变革要求打破世袭特权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周礼原是一个集制度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为一体的社会控制系统,但春秋礼崩乐坏的乱世曾使思想陷入一个迷茫期,“变风”、“变雅”即反映了当时思想的迷茫。但乱世与迷茫又促使哲人们对社会作深刻的思考,酝酿着中国“轴心时代”的哲学突破,到春秋末终于出现了孔子和老子这样伟大的思想家。到战国时期,由于列国纷争日益激烈,思想界也进入一个以“强国”为主题的“百家争鸣”时代。

但随着战国后期统一形势的逼近和专制主义的发展,诸子百家也在对时势的调适过程中自发地进行着分化、组合与竞争。其实,诸子表面上高谈阔论,议论是非,其目的多是为了“货与帝王家”,只是各家皆有所长,亦有所短。

——摘编自王四达《周秦的社会变迁、思想调适与中国传统社会》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6 . 墨子认为君主的道德和功绩是承接天命的前提,获得君权以后,上天还会对君主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赏罚。韩非子则继承了其老师荀子的观点“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认为君主的权势,民众可以夺取,也可以给予。墨子与韩非子探讨的共同话题是(          
A.中央和地方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
C.人性的善与恶问题D.君权的来源问题
7 . 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也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论政,立行仁与正名二要旨。前者得孟子而大申,后者经荀子而更备。孟子承其教而发为“仁心”“仁政”之论,其说遂愈臻详备。仁心之起,源于性善。至荀子复攻孟子,一反其说,以为人生而有好利,嫉恶之心,耳目声色之欲。性恶之说既立,则礼之必要,不待深辨而已可知。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朕(唐太宗)举贤者,非朕独私,以能益百姓也。我于宗室故人,苟无能,终不得任。“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故知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

——引自《新唐书·杜正伦传》《贞观政要》

材料三   在国内,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中间势力是可以争取的力量。反动势力虽是一种消极因素,但是我们仍然要作好工作,尽量争取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都要团结,不中立的可以争取为中立,反动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式。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仁心”与荀子“礼之必要”的思想依据。结合所学,简述孟子对孔子“行仁”要旨的发展。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唐太宗选官任人的原则及相关的制度建设。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概括毛泽东讲话中提出的基本方针及其背景,概述其思考在探索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作用。②以上海为例,简述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并说明借鉴“先进经营管理方式”给中国企业带来的变革。
2022-11-30更新 | 219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春秋战国时期,孟子谓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书同名、车同轨”的主张。这一局面(     
A.表明奴隶制度进一步瓦解B.反映贵族丧失了世袭特权
C.体现了中央集权制的确立D.折射出传统秩序遭到破坏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将中华文明史放到全球视野下考察,对中国古代史进行如下的阶段划分。


中华文明的奠基期
第一阶段邦国并立时期文明晤光初现
第二阶段夏商西周文明中心产生和发展
第三阶段春秋战国文明突破

——摘编自周国林《全球视野下中华文明演进的阶段划分与道路选择》

选取材料中的一个阶段,并结合所学先秦史知识进行说明。
10 . 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主张:“古之治道者,以恬……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该思想家所属流派是(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