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的统治措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4 道试题
1 . 下图所示的物产与物种交换模式,在古代亚欧贸易中延续了很长时间。对这一模式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的是
A.罗马帝国的扩张B.原始农业的产生
C.古希腊的海外殖民D.丝绸之路的开辟
2 . 汉武帝时,以刺史凌驾于郡守之上,用于监督、制约邯守权力,刺史仅限于“六条问事”,“非六条不察”,越权要受到恶处。设司隶校尉,监察除三公之外的中央、京师及京师附近的百官。在丞相府中设丞相司直,有权监察包括三公在内的中央各级官僚。汉武帝的这些做法
A.利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B.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D.将选官和用人权收归中央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初年,实行盐铁私营,“吴王专(垄断)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救济穷人),以成私威。私威积而逆节(叛逆朝廷)之心作(《盐铁论.禁耕第五》)。”汉武帝中期,由于多次征讨匈奴,导致国库空虚财政入不敷出。“而富商大贾或蹛财役贫(聚敛财物,奴役贫民),转毂百数(财富百车),废居居邑(囤积居奇),封君皆低首仰给(仰仗他们供给物资)焉。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帮助解决)国家之急,黎民重困(《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公元前119年,桑弘羊等人的鼓动下,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是以万物流通,而朝廷富实。当此之时,四方征暴乱,车甲之费,克获制赏,皆赡大司农(依靠盐铁专营的机构)。”

东汉时,“式(卜式,人名)既在位,见郡国(全国各地)多不便(以……不便;指责)县官作盐铁,(认为)铁器苦恶(不结实),贾(价格)贵,或强令民卖买之《汉书.食货志》。”


(1)据材料一,概括盐铁官营的背景。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汉代的盐铁官营政策进行评价。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家,辛勤的小农所从事的生产使汉帝国的粮食储备极为丰盛。与此相反,罗马帝国居民的粮食有三分之一来自埃及。与汉帝国相比,罗马的城市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大。在政治机制上,汉帝国的国家机器靠庞大的官僚机构来运转。从中央到地方,皇帝的触角可伸至每个角落。罗马帝国由元首(皇帝)和元老院治理,其统治中心实际上只限于罗马本土。意大利半岛以外的行省基本上呈半独立状态。他们有各自的议事会、军团和城市自治权,和帝国机器的运转很难同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汉民族强烈爱国意识的写照。罗马公民对国家政治不太过问,关心的是个体,是自己的冒险和发财。

——摘编自张齐政《也谈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兼与汉帝国比较》

材料二   235285年,“罗马前后更迭二十六位皇帝,废立皆决定于军队”,甚至出现了“三十僭主”的分裂局面,军队哗变,各地区割地自据。自4世纪中叶开始,罗马帝国内部奴隶反抗斗争不断,帝国外部大批蛮族入侵,两股力量里应外合冲击着帝国的统治。瘟疫造成的巨大人员伤亡直接导致罗马军队参军人数的下降,面对源源不断的外族入侵,罗马军队不得已征召了大量的蛮族雇佣兵,从而使罗马军队的蛮族化程度加深,这间接导致了罗马政治局势的动荡。在大灾难面前,人显得十分渺小与无助,人们开始逐渐丧失对皇帝的信任。再加上罗马人自身的传统民族精神随着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弱化,在这种情况下,罗马人民的社会道德体系逐渐崩塌。

——据邢国峰《蛮族入侵与罗马帝国的衰亡》整理

材料三   在对匈奴的斗争中,汉帝国文武兼备,通过武力征伐基本上解除了匈奴的威胁;通过政治联盟和文化渗透,很好地配合了军事斗争。西汉统治者综合运用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运筹帷幄,制定并成功实施了一整套战略,最终实现了北拓边疆的战略目标。

——摘编自张韶梅《西汉北拓边疆战略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帝国与罗马帝国在国情上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浅谈外来侵略对罗马帝国与汉帝国的影响。
2022-05-02更新 | 743次组卷 | 12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诸侯相,统领百官,汉初多由功臣担任。文景时期,多选宽厚长者任诸侯相;汉武帝后,众多儒生被选任诸侯国的相、中尉和内史等官职,“傅相皆儒者,旦夕讲诵,足以正身虞意”。上述变化反映出,西汉(       
A.注重推进移风易俗B.行政中枢权力转移
C.主流治国理念变动D.郡国并行体制完善
2022-04-26更新 | 939次组卷 | 36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
6 . 下表为汉武帝铸币制度调整表,该制度调整(       

年份

铸币重量

相关规制

公元前118年(武帝元狩5年)

废三铢钱,铸五铢钱

钱文首创“五铢”,令郡国铸造。

公元前115年(武帝元鼎2年)

铸赤仄钱,一枚当5个普通五铢钱

令京师造,国家赋税收入均使用此钱。

公元前113年(武帝元鼎4年)

铸造五铢钱。标准重量3.26克,实测3.10克。

钱文“五铢”,重如其文。将郡国铸币权收归中央,专令上林三官铸造,五铢钱制度建立。

A.平抑了汉初的物价飞涨B.契合了积极有为的时代主题
C.强化了货币的经济功能D.加剧了地区间经济的不平衡
2022-04-24更新 | 744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届高三考前保温卷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同姓王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对地方的统治,以拱卫朝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姓王的势力迅速发展,至文帝时,遂形成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解决办法。文帝采纳其建议,分齐国为七国,淮南为三国。景帝时又采纳晁错的“削蕃”政策,先后削去楚之东海郡,吴之豫章、会稽郡,赵之河间郡以及胶西六县收归朝廷,遂爆发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七国之乱。武帝时又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除了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推恩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由皇帝制定封号,别属汉郡。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贾谊试图通过削藩为皇权消解来自皇族内部的风险,通过服饰礼制的固化消解来自观念的风险,通过仁政施行消解来自民间的风险,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权威来保证皇室安全和社会稳定。在贾谊身上也可看到他同代人最普遍的政治观念的徘徊:言称向往周制,行却效仿秦法;言必称仁政爱民,却不遗余力为皇权计。

贾谊的时代,皇权政治基本稳固下来,早期藩国的存在,并未能改变郡县制的基本特质,天下一统成为基本模式,“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被重新定义,士人阶层失去独立生存的政治空间;经过法家农战政治的打击,社会的基本结构形式为小农经济,社会层次简单化,传统的士人阶层失去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空间。失去生存空间的士人,在新的政治框架下,在朝为“官”,在野为“道”。以儒家思想本身积极的社会态度而言,在大一统时代“在野为儒”也就失去儒的存在感。

——摘自关万维《贾谊与官儒时代的开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不同时期西汉朝廷在处理封国问题上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西汉朝廷削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贾谊的思想特征并分析出现这种思想的时代背景。
2022-04-22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建立了天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使汉代帝王均能因灾异敬惧修省。如宣帝地节三年九月地动,十月宣帝下罪己诏:“乃者九月壬申地动,朕甚惧焉……今复伤兵重屯,久劳百姓,非所以绥天下也。其罢车骑将军右将军屯兵。”材料表明这一思想
A.完全背离了孔子传统儒学思想B.旨在维护加强君主专制权力
C.是对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实践D.具有批判与改善政治的功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即位后,注重经营西域。在击败匈奴后,西汉于公元前115年,设立酒泉、武咸两郡,移民实边,将屯田和防御相结合。公元前60年,郑吉被任命为西域都护,“护车师以西北道”,统管天山南北各地,府治乌垒城,西域地区自此划入中央政权的版图。西域都护府为往来使者、商旅供应食宿,提供安全保护,并陆续清理和增辟新的道路,以确保中原与西域交通的畅通。

——摘编自郭丽《西汉时期的西域开发及其民族关系》

材料二   李世民提出的“胡汉一家,厚德载物,汉胡合治”是唐朝治理西域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根据不同地区的社会实际和民族情况,唐朝在西域地区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逐渐形成了由州县管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以及羁縻州府构成的多重管理体系。在政治区划方面坚持分而自治,推行轻税制,以西域四镇诸胡子弟与蕃将为捍卫边疆的主要力量,在文化方面,唐朝实行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以华夏文化为主导,与诸胡语言文字、文化民俗并存。大唐治理西域150余年,天山东部伊西庭三州核心地区基本安定,汉胡人民团结奋发,将西州(高昌城,今属吐鲁番)建成丝纲之路枢纽、国际都市。

——摘编自程喜霖《略论唐朝治理西域的战略思想与民族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经略西域的主要措施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西汉相比,唐朝经略西域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经略西域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
2022-03-17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2021-2022学年高一3月份大联考历史试题
10 . 汉武帝时,一方面广泛征召儒生们到中央和地方任职,另一方面又重用被称为“酷吏”的法术之士;还出现了儒生多习法律,酷吏缘饰儒术的新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儒学独尊地位的动摇B.无为而治理念的废止
C.儒家法家之争的终结D.儒法并重方略的推行
2022-03-14更新 | 285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隆回县第二中学2022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