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十六国与北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结合所学可知促使洛阳变化的主要原因(   
A.改穿汉族服饰推进服饰华美B.迁都洛阳加速了汉化改革
C.统一说汉语顺应民族交流交融D.鼓励与汉士族通婚缓减民族矛盾
2022-11-06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十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下表是北魏部分皇帝的谥号和姓名,这种变化(     
谥号姓名在位时间(公元)谥号姓名在位时间(公元)
道武帝拓跋圭368-409宣武帝元格500-515
太武帝拓跋焘424-452孝明帝元诩516—527
献文帝拓跋弘466—471孝庄帝元子攸528—531
孝文帝拓跋宏471-499孝武帝元修532-534

A.反映了汉化改革的结果B.反映了政权更迭的频繁
C.促进了北魏经济的繁荣D.削弱了鲜卑贵族的权力
2022-11-05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湖湘教育三新探索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 “邦国”、 “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刘渊在明知自己属于匈奴民族中人的情况下,却仍然以汉高祖刘邦后裔自居,并以汉为国号,这些举措不仅在主观上适应当时政治局势和地理环境,为其顺利地创建政权服务,在客观上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编自吴洪琳《十六国“汉”、“赵”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

材料三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 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出现的重要变化。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刘渊以“汉”为国号的作用。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列举唐朝受少数民族影响的表现。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和意义。
2022-11-16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史籍《洛阳伽蓝记》记载南朝将领陈庆之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风貌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鞅变法B.“光武中兴”C.江南的开发D.北魏孝文帝改革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拓跋鲜卑本是游牧民族,北魏建国后开始发展农业,到孝文帝时期,确立了以农耕为主的经济模式。随着经济转型,法律制度也发生相应变化。北魏太武帝修改律令,规定:“大逆不道腰斩,诛其同籍,年十四以下腐刑,女子没县官。害其亲者,轘之。”太和十一年(487),孝文帝下诏:“三千之罪,莫大于不孝,而律不逊父母,罪止髡刑,于理未衷,可更详改。”北魏前期游牧经济下,官吏依靠班赐获得生产生活所需物资,班赐的最大来源是掠夺战争。为了约束官吏,整治秩序,北魏设置赃罪,但贪污仍屡禁不止。孝文帝时期,实行班禄制,为官吏发放俸禄。盗罪在历史上由来已久,至迟在西晋时“盗”有了法律意义上的概括。拓跋氏隆兴之时,规定:“盗官物,一备五,私则备十。”太武帝以降,对于盗取官财的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盗劫官私财物者流放至边地,甚至处以死刑。太和十六年(492),孝文帝亲自勘定流刑:“诏群臣于皇信堂更定律条,流徒限制,帝亲临决之。”流刑自此入律成为正刑。这一系列措施,适应了经济转型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为北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编自姚周霞《转型前后北魏经济变迁对立法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魏法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法制改革的背景。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与汉印严谨、整饬、端庄典雅的基调不同,两晋南北朝的印章渐失匀整、工稳气象,而趋于恣肆消散,章法自由率意,印文纵放不羁,且将军与武官的印章逐渐增多。这种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受政权更迭、战乱频繁的影响B.外来文化的影响深刻
C.民众的审美取向发生巨大变化D.士族门阀制度的兴盛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北魏前期的云冈石窟佛像造型具有典型的胡人特征,后期的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具有中原文化特征。这种变化反映了北魏(     
A.统治区域扩大B.佛教影响削弱C.民族交融加强D.对外交流频繁
8 . 历代帝王庙——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的见证

材料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历代帝王庙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 年),是明清集中祭祀中华祖先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功臣名将的皇家庙宇。历代帝王庙以独特视角体现了 “ 中华一统、主权延续、朝代更迭、一脉相传” 的历史特点,也使得“ 中国” 这个概念及文化内涵更为丰富。

——摘自刘洋主编《北京西城历史文化概要》

材料二清朝顺治和乾隆时期历代帝王庙入祀帝王的调整变化

时期入祀帝王的调整和变化相关资料
顺治时期

(1643- 1661年)

①恢复祭祀元世祖忽必烈 ②新增祭祀元太祖成吉思汗 ③新增祭祀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④新增祭祀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⑤新增祭祀金世宗完颜雍
金世宗在中都(今北京)建大宁宫
(今北海公园),大定二十九年始建卢沟 桥。《世宗本纪》记载:即位五载,而南北
讲好,与民休息。于是躬节俭,……重农
桑,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家给人
足,仓廪有余……号称“ 小尧舜”。
乾隆时期

(1736- 1796年)

增加东晋、南朝之宋齐陈、 北朝之北魏、五代之后唐、
后周等帝王入祀,共188位
乾隆皇帝认为:“ 北魏的鲜卑族帝王,
结束战乱,雄踞黄河以北,勤思政理、讲
学兴农,确为英主,安可置而不论?”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简述北魏孝文帝和金世宗的历史贡献。
(2)材料二中,顺治帝对入祀帝王的调整可归为几大类?写出分类标准和序号,依据材料,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谈谈你如何看待清朝皇帝沿用明朝庙宇并调整入祀帝王之举?
2023-01-07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汉族由先秦既已产生的华夏族发展演变而来,而今中华民族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为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二   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人击败匈奴,取河南地,筑44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被带到游牧地区,牧地变为耕地,北方边境扩大。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

——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

材料三   通过孝文帝的改革,北魏政权从政治制度到经济基础完全转变为汉族传统形式的政权,拓跋鲜卑的主体部分也迅速和汉族融为一体,孝文帝本人及北魏政权由此受到汉族士人的拥戴,十六国以来北方的民族融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国家和民族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3)结合材料三与所学知识,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是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于中原汉民族文化的伟大典范。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都是旨在学习吸取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同时,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孝文帝的封建化改制对于鲜卑族和汉族来说,都有无可置疑的历史进步性。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设置进士科算起,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发布上谕停罢科举止,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整整延续了1300年。科举制的长期存在,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政治、文学乃至社会风俗等各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科举制的作用一直是双重的:它曾促进了中国的强盛统一,也一度使得中国衰败落后;既有利于吏治的清明,也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朋党;既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也阻碍了学术的进步;既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又使学校沦为其附庸;既选拔了大量才智之士,也虚耗了无数学子的人生光阴……总的说来,在科举制实行的前期,其进步作用较明显,而后期消极作用较突出。及至清末,科举制还来不及完成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转变,便在历史的浪潮中消失了。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制一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材料三   唐朝统一全国后,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国力强盛,周边民族及亚洲、欧洲等七十多个国家与唐朝建立了友好关系。唐朝统治者认为隋朝灭亡的一大原因在于外交政策的失误,过于“大汉族主义”,因此唐朝采用当时国际上遵循的外交语言,与各国元首亲热地称兄道弟,而且还特别重视民间经贸文化交流,通过不断的民间交流来影响到各国的外交政策倾向,对前来中国的海外商贾,采取了不少保护性措施。如《唐律》规定,官员不得无故刁难外国商旅进入关津,对于“无故留难者,一日主司答四十,十日答一等,罪止杖一百”。

——摘编自曹文君《从外交政策看唐朝统治者的对外意识》等

材料四   阅读唐朝人口变化表,回答问题。

时间

人口数(单位:万人)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约1900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26年)

约4142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

约4532

唐玄宗天宝二十三年(755年)

约5291

唐玄宗上元元年(760年)

约1699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约1576


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材料一指出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突出特征,结合材料和所学对孝文帝改革予以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科举制的双重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唐朝外交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4)根据材料四,通过唐朝人口变化指出其反映的时代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2-12-1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