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为了确保各系统监察机构监察权的行使,宋朝逐步确立了规范原则、风闻原则、独立原则和互察原则。规范原则是监察权的界定以及行使监察权的法律规定。从真宗朝起,宋朝逐步制定有关台谏机构行使监察权的法规。风闻原则是指监察官员在向皇帝谏诤和对官员进行弹动时,允许监察官员不公开自己的信息来源。这一原则虽在宋朝以前已经实施,但到宋朝不仅适用于台官,还扩大到谏官和走马承受(路级监察官员)。独立原则是指监察官员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皇帝和其他官员的干涉。宋朝台官、谏官、给事中、中书舍人、各路帅臣和监司,无不奉行这一原则。互察原则是指监察官彼此实施监察。台谏、给舍、帅司、监司、走马承受通判都实行上级对下级监察官的纵向监察,同时又实行同级监察官之间的横向监察。由此构成了一张遍布全国的比较严密的监察网,所有机构和官员都置于监察之下。

——摘编自曹大为等《中国大通史.宋》(下)


(1)根据材料归纳宋朝监察系统四大原则得以确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宋朝监察网形成的影响。
2021-11-12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九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摘编自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概括其主要措施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变法的成效。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成效的基本因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宰相官名前后五变:同平章事,左、右仆射,太宰、少宰,左、右仆射,左、右丞。宋代官制前承隋唐、后启明清,内容复杂,名实分离,是历代官僚机构设置最为复杂的一朝,也是文官制度高度发达的一朝。特殊的职官分离现象在宋代官僚制度中尤为明显。在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的同时,武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抑制。由于宋代地方各级组织互相牵制,尤其路一级组织事权分散、区划交叉、中心分离,没有单一的权力圈和单一的权力中心,也就失去了割据一方的地理基础。同时,宋代行政区划是中央官员的分治区域,而不是地方官员的分治区域,路、州、县的官员由中央官员担任,就削弱了地方分权的人事基础。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官制度高度发达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宋代文官制度。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至晚清近800年间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议以否定为主。一是北宋朝廷南渡以后,宋高宗命重修《(宋)神宗实录》,“唯是直书安石之罪”,后人评“公(王安石)之受秽且蔓延于千万世,尤莫甚于此书”;二是宋理宗在淳祜元年(1241年)下诏,以周濂溪、二程、张载、朱熹五人从祀孔庙,“王安石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三语最为万世之罪人,岂宜从祀孔子庙庭,合与削去,于正人心。”

——摘编自李华瑞《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

材料二   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为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川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易世而未之游(洗刷)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摘编自解玺璋《梁启超为什么要写王安石传》

材料三   纯粹法家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他们所采取的是国家本位,而不必是王家本位。他们抑制私门是想把分散的力量集中为一体以谋全国的富强,人民虽然受着严刑的压迫以为国家服役,但不必一定为一人一姓服役,因而人民的利益也并未全被抹杀,人民的大部分确实是从旧时代的奴隶地位解放了。商君正是这种法家的成功的代表。

——郭沫若《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


(1)根据材料一,分析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议以否定为主的原因。
(2)任选材料二中的一则新法措施,说明其在当时实行的积极效果。
(3)据材料三,简析商鞅的历史贡献。综合材料,指出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宋朝印象“面面观”。某校高中学生历史社团分组寻找材料,准备进行一场关于宋朝历史的拓展学习讨论。

第一组:(宋太祖)变置施设必当其务……故能驾驭将帅,训齐士卒,外以捍夷狄,内以平中国。于是除苛赋,止虐刑,废强横之藩镇,诛贪残之官吏,躬以简俭为天下先。……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

——摘编自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1068年)

第二组:今西北强梗,边备未足,京师卫兵多远戍,或有仓卒,辇毂无备,此大可忧也。……新招者聚市井之辈,而轻嚣易动,或财力一屈,请给不充,则必散为群盗。今生民已困,或连年凶饥,将何以济!

——摘编自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1043年)

第三组:北宋末,人口达到一亿多。宋代的垦田面积达到7亿多亩,农业生产力提高,粮食商品率达40%,使得大批农业人口脱离土地束缚,进入城市生活。北宋的城市人口占20.1%,东京少说有100万人。“城郭之人,日夜经营不歇,流通财货,以售百物,以养乡村”。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通晓不绝。城市配备有公共性专业消防机构:“潜火队”,东京设置专门的“街道司”,用来管理城市的环境卫生。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综合以上小组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陈述你眼中的宋朝印象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2021-11-19更新 | 20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鞅说“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又说“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 ……改革他认为不合时宜的旧制度,从而进行制度创新。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于制度创新》

材料二:对孝文帝汉化问题,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观点一
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自觉的、坚定的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的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是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的进步的历史运动。

观点二
孝文帝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吸收的多是汉文化的糟粕,丢掉的却是拓跋族的勇武质朴的特点和长处,因此是迂腐的汉化。

——摘编自景有泉《近年来北魏孝文帝改革研究综述》

材料三:为了解决当时的“积贫”问题,王安石的指导原则是“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就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促进中小工商业者发展,从根本上巩固并扩大税源;强迫逃避税负成性的大地主大商人和特权阶层多交税费,强迫原来不承担差役的市民、未成丁、单丁、女户、佛寺道观和官员家庭交纳免役钱。

——摘编自姜锡东《“王安石变法”的成败得失》

材料四: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内外交困的清朝政府对其经济政策作了调整。核心是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清政府在采取措施维持、改造和扩张国家资本的同时,也放宽了对私人资本的限制,鼓励和允许他们在一些领域中的发展,个别的还给予一定的资助与扶持。

——摘编自徐卫国《论甲午战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改革不合时宜的旧制度在秦国进行的制度创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孝文帝汉化问题的认识。
(3)指出材料三中王安石变法是如何解决“积贫”问题的。
(4)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经济政策调整与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
2021-10-25更新 | 271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静海区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所取得的效果是相当可观的。以熙宁八年兴修的木兰陂为例,该工程修成后,“溉南洋之田万余顷,岁输军储三万七千斛”,“自是南洋之田,天不能旱,水不能涝”。南宋后期,人们还为主持修陂的李长者修庙祭祀,颂其功德。

——摘编自吴泰《熙宁、元丰新法散论》

材料二 宋初务弱外兵。其后中央的军政,不加整顿,禁军也弄得很腐败。又历代厢军升为禁军的很多,每遇荒年,又把招兵看作救荒的政策,于是兵数骤增。熙宁三年行保甲之法,以十家为一保,保有长;五十家为一大保,有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有都保正、副。户有二丁的,以其一为保丁。保丁中每日轮派五人备盗。后来才教保长以武艺,教他去转教保丁。王安石欲以民兵代募兵。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田水利法实施所取得的效果。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实行保甲法的目的。
(3)综合上述材料,简评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和性质。
8 . 对于王安石变法,历朝历代都褒贬不一。阅读材料:

材料   纵观九百多年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议,其所以迭宕起伏、毁誉不一,也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着九百多年的“社会气候”。把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作聚敛之术、“聚敛害民”,把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视作兴利之道、“剥民兴利”,不仅是熙宁(宋神宗年号之一,1068年-1077年)、元祐(宋哲宗年号之一,1086年-1094年)时反变法派批评新法的主要观点,也是南宋至晚清绝大多数史家和思想家评议王安石新法的基本观点之一。梁启超撰写的《王荆公》,是20世纪研究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它一改南宋以降对王安石及其变法否定性评议为主的局面,将王安石富国强兵的思想与当时改良以图中国强大的思想联系起来,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梁启超的肯定性评价为大多数人所遵奉,从而成为20世纪前半叶的主流观点。

——摘编自李华瑞《九百年来社会变迁与王安石历史地位的沉浮》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结合变法措施,分析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被视作“剥民兴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指出南宋至晚清大多数史学家与梁启超评价王安石变法的着眼点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各自反映的不同“社会气候”。
2021-12-01更新 | 263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百校大联考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将原有井田制,即土地归国家、诸侯宗氏所有,人民只是在井田上耕作,改为承认土地私有制。并且规定人民可以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由各人所占有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在政治制度的改革上,商鞅将全国乡邑合成三十一县,其管理人员都由中央任免,使君主能够直接掌握县的行政。他还通过一系列的利益激励,促使军人在战场上勇猛杀敌。

——摘编自赵燕霞李怡《商鞅变法与秦国崛起》

材料二   变法多年,除了使政府收入显著增加外,其他方面收效甚微,大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并未改观。王安石尽管本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无畏精神,积极投身变法,但他的变法急功近利,脱离实际,结果欲速不达,反而致使“天下汹汹”。王安石背后的宋神宗,在变法初期给予了王安石大力支持,但随着变法的逐步提升,在不断加大的阻力面前开始动摇。王安石想富国富民,但他的“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想,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重点却偏向了“取天下之财”,百姓的负担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加严重了。而且变法是在北宋的上层建筑不能有效维护其经济基础和促进社会生产发展的这种背景下发生的,改良是不可能解决封建社会固有矛盾的,其改革的失败是必然的结局。

——摘编自张守慧《论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之成败及其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成功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022-02-0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示范高中教学协作体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一是“自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的新气象。秦汉一统与以前的夏、商、周的根本不同在于:以前虽也有周人表述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统一观念,但天子更多是被尊为共主,其政教之所及,往往是象征多于现实,文化重于政治,秦统一使天子由共主转换成唯一的治主,教化所及也意味着具体治理之所及,故政教所及的意义,也渐由文化的变为主要是政治的。周秦之间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实施具体治理的范围大小问题——共主不直接施治,而大一统则要治。广土众民的治理,成为一个前无经验又不得不面对的根本问题,这是一个持续两千多年的历史挑战。

——摘编自罗志田《地方的近世史:“郡县空虚”时代的礼下庶人与乡里社会》

材料二   大致在南北朝以前,历代都是在广土众民的局面上待续以前诸侯国时代直达基层的治理模式。秦设三十六郡,郡下为县,县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在这样的体制下承担着日常治理重任的是县。另一方面,汉代就有由虚到实的州,唐代有道、宋代有路,多少都近于元以后的省,充分体现出大一统实在太大,很难由皇帝直接管理州、县。但在有封建传统的中国,这类介于中央和州县的机构,常常成为麻烦的制造者,宋代明显有将天下之权收归于朝廷的举措,结果造成“郡县空虚,而本末俱弱”。

——摘编自罗志田《地方的近世史:“郡县空虚”时代的礼下庶人与乡里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秦政治体制的主要差异,并指出秦汉两代为应对广土众民,在国家治理方面各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宋代“郡县空虚,本末俱弱”的原因。
2021-07-24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豫西名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