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初专制集权的加强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6 道试题

1 . 在中国历史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哀帝说:“丞相者……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但明太祖朱元璋却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

材料二: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短促)”。

材料三:两汉时期,皇帝对丞相待之以礼。丞相竭见皇帝时,皇帝起立,赐丞相座。丞相病了,皇帝还要亲自去探视。隋唐时期的宰相大臣上朝奏事也有座位。但到宋朝,宰相只能站着同皇帝议事。据说是宋太祖改变这一做法的,有一天,宰相范质等人向宋太祖奏事,开始大臣们还坐着,宋太祖称自己眼睛昏花看不清,让大臣们近前指给他看。等范质等人回到原处,座位已被撤掉。此后宰相大臣就只好站在皇帝面前议事了。明代自朱元璋起,明文规定“大朝议”须“众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跪地时间特别长,以至于大臣们都备有特别的护膝。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归纳有关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焦点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西周、秦、元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2)西汉、宋代的丞相权力先后有何变化?
(3)宰相大臣由坐到站再到跪的上朝礼仪变化,反映了怎样历史发展趋势?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魏晋以来,平时不设宰相,而尚书、中书和门下,迭起而操宰相之权。隋改中书为内史。唐初复旧,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承而行之。其后多不除人,但就他官加一个同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名目。而中书门下之事,实亦合议于政事堂,并非真截然分立的。尚书,历代都分曹治事。至隋才设六部,以总诸曹。自唐以后,都沿其制。

——摘编自钱穆《中国通史》

材料二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作用,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在制约机制中采取的官制改革并分析其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宋史·职官志》记载:“外官,则惩五代藩镇专恣,颇用文臣知州,复设通判以贰之。”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使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B.保证地方财政上缴朝廷
C.分散知州权力形成制约D.防止地方武将专横跋扈
4 . 宋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变化莫过于改道为路,每一路各设四个监司官,称为帅、漕、宪、仓,分别掌管军政、财赋和刺举、邢狱、常平仓和农田水利等诸多事务。诸司互不统属、互异互补、互申互察。这一设置在当时(       )
A.推动了刺史制度的形成B.出现了权力失衡的现象
C.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D.造成了运行机制的迟缓
2023-11-11更新 | 972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宋朝时,县的长官称为知县或县令,知县或县令主管一方民政、司法和财政,如地方驻有军队,则兼任兵马都监或监押。知县下设县丞,为知县之下的副长官。县丞之下有主簿,主管本县出纳财物。主簿之下置县尉之官,主管阅习弓手、维持治安、巡捕盗贼等。这一制度设计旨在(    
A.规范基层治理形式B.稳定基层社会秩序
C.强化对地方的管理D.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6 . 宋朝武举制度考试中,武将晋升并不以武举为主要标准。在武学的教育体系中,教官多由文官担任,教育内容侧重于忠义道德等文化素养的培养,而且士族子弟大都耻于习武,民众鄙弃武科。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宋朝(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程朱理学获得官方推崇
C.推行崇文抑武方针D.科举选拔功能发生转变
2023-11-07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北宋范祖禹认为:“唯本朝之法……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司马光也写道:“诸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者”。这说明宋初采取的措施(       
A.导致行政效率低下B.扩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C.强化了中央集权D.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8 . 《神宗皇帝实录叙》载:“熙宁之初,锐意求治,与王安石议政意合,即倚以为辅,一切屈己听之。更立法度,拔用人才,而着旧不用。于是人言沸腾,中外皆疑,虽安石不能自保,亦乞罢政事……安石性刚,论事上前,有所争辩时,辞色皆厉。上辄改容,为之欣纳。”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党争使宋朝治国渐趋理性务实B.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改变
C.士大夫政治对皇权有一定限制D.从君臣共治走向君主专制
2023-11-01更新 | 329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邓州市第一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拉练(二)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宋代时期,常派特使巡行以了解官情民隐。熙宁末年,朝廷曾经下诏,在出外察访的特使中,如果有人任意违法,允许被巡察路的监司“觉察闻奏”。这反映了宋代(     
A.官僚系统存在严重腐败B.中央信息渠道来源多元
C.国家监察体系更加完备D.地方机构权力受到约束
2023-10-18更新 | 339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第一〇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据史料记载,北宋建立后,地方政权实行路、州、县三级制。一路之中帅、漕、仓、宪四司并立,规定“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民通签书实行。”这些做法(     
A.加强了中央集权B.杜绝了地方官员的徇私舞弊
C.旨在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D.铲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基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