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1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诏令“诸州勿得苛留行旅赍装,除货币当输算外,不得辄发箧搜索。”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又诏“禁两京诸州不得挟持搜索,以求所算之物。”《宋刑统·贼盗律》记载:“恐吓取人财物者,准盗论,加一等。”宋朝的这些措施(       
A.加快了经济重心南移的速度B.体现出广大平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C.表明商税成为财政收入主体D.为商品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2 . 下表是两宋货币种类表。据表推知,宋代多种货币并行(     


北宋

南宋

说明

金属类

铜钱、铁钱、夹锡钱

宋代金属货币与纸币兼行,在货币流通中,不同货币间的比价不断变动,既有官定比价,亦有市场比价

纸币类

交子.小钞

淮交、东南会子、湖北会子

A.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B.为商品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C.不利于商业贸易活动的开展D.迫使政府开始调整经济职能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元时期,福建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迅速上升。泉州、福州成为内连晋江、闽江,外接东南亚的重要港口,尤其是泉州在北宋朝廷设市舶司以来,“番货远物、异宝珍玩之所渊薮……号为天下最。”“番商”出身的蒲寿庚长期掌管市舶司,其家族垄断泉州香料海外贸易近30年,“以善贾往来海上,致产巨万,家僮数千。”至元代时,泉州已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泉州街头出现“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况。

——摘编自钟羡芳、徐文彬《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等

材料二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构成的环南中国海地区,在近代形成了环南中国海华商贸易网络。在该网络中,中国出口商品以各类生活必需品为主,原有的以单一贸易为特征的跨国网络逐渐演变为一个集贸易、移民、金融等为一体的复合商业网络。与此同时,清王朝逐渐废除了一些禁令,对侨商携资回国创业采取鼓励政策。作为产业领军者的侨商,在国内采用欧洲工业技术进行生产,投资金融业,并服务桑梓,如“橡胶大王”陈嘉庚将超过半数的商业利润,用来在厦门创办集美学村、厦门大学等事业、并积极带头支持民主革命和抗日斗争。

——摘编自水海刚《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近代演变——以环南中国海地区为视域》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时期福建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在近代发生的变化,并分析侨商归国带来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茶产于四川,流行于江南。如图是辽代晚期壁画《备茶图》。据此可知(       

出土于河北宣化辽墓壁画《备茶图》
A.南方文化影响力扩大B.契丹族逐步封建化
C.经济作物在辽国推广D.风俗画在西域流行
2023-12-01更新 | 70次组卷 | 10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以来我国粮食亩产量相对指数变化表

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朝明清
全国粮食亩产变化指数+22.22.30.4+29.97.5+9.4+16.0
北方麦作亩产变化指数+9.71.513.3+10.38.3+38.9+35.1

注:“+”“-”为后一朝代比前一朝代增减情况。

材料二   两宋时期,南方粮食产量提高,允许一部分从事粮食种植的劳动力和较为劣质的土地退出粮食种植,经济作物大量种植,促进了南方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工商业的繁荣,交通运输业也随之发展起来,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集中了宋代最多的城镇。

——摘编自张雨潇等《气候变迁在宋代经济重心南移中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围绕“气候变迁与经济发展”自拟论题并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3-12-01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开封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1月份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唐社会是“头枕三河(指司马迁所说的河内、河东、河南),面向西北草原”,运行在大陆帝国的封闭轨道上。汉唐时期沟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尽管驼铃悠扬,商旅不绝,但这并不能改变当时中国的封闭性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性质。这种主要为社会上层服务的、以奢侈品和土特产为主的长途贩运型商业,与宋以后兴起的主要为黎民百姓服务的、以日常生活用品(如粮食、布匹、陶瓷、茶叶等)和生产资料(如农具、煤炭、木材、土地等)为主的规模型商业不可同日而语。晚唐以后,经济重心由于向东南方向移动而更加靠近拥有优良海港的沿海地区,为向开放型的商品经济过渡提供了某种历史机遇,加之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鼓励,我国社会开始脱离了原先内陆帝国的运行轨道,出现“头枕东南,面向海洋”。

——改编自张全明、李文涛《宋史十二讲》

材料二   北宋境内三分之二的耕地都在南方。南方水稻亩产大多高于北方麦豆一倍以上,加之南方普遍实行的是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因而单位面积产量高于北方。就手工业生产而言,由于南方许多地区都种植茶树、桑麻、棉花、甘蔗等经济作物,以此为原料的制茶、纺织、榨糖等行业在南方地区自然更加发达。由于海外贸易的拉动作用,东南地区的制瓷、日用器皿制造业等因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而更加具有活力。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东南财赋构成了宋朝财政收入的基础。

——摘编自游彪著《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势》

材料三   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大大提高,导致稻米播种面积减少,粮食不敷需要。号称“鱼米之乡”的江浙地区,因桑、棉的种植致使粮食紧缺,需要从湖广、江西等地运入,于是出现一些粮食业市镇。商人由湖广、江西运入大米,再由米行转卖到邻近各城镇。江浙地区是棉纺织业的中心,棉花种植很多,但仍供不应求。北方的河南、山东是新发展起来的植棉区,产量亦很可观,但棉纺业并不发达。当时南北方出现棉花和布匹的对流。

——摘编自王天有等《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唐以后我国从“头枕三河,面向西北草原”转向“头枕东南,面向海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宋代到明代江南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
2023-11-27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海外贸易空前繁荣。宋王朝在中原王朝中第一次在法令上允许并鼓励本国民众经营海外贸易,东南沿海民众兴起经营海外贸易的风潮。宋朝同时还积极鼓励海外商人来华贸易,实行多项激励海外商人贸易的举措。在经济重心南移、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巨大发展等因素的推动下,实现了中国古代对外贸易重心由西北陆路向东南海路的转移。中国古代对外贸易自此进入海洋贸易时代。外贸税收成为宋朝国库的重要财源。

——摘编自黄纯艳《“交相生养”——宋朝经济繁荣胜于前代的原因》

材料二   “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寇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海禁除政治考量外,还涉及“互市”“外贸”等硬性政策规定。从经济内生增长逻辑看,制度专断,市场受抑,民众非自由流动,是不利于当时经济发展的。同时政策缺乏弹性,利益就会缺失,商品经济也随之瓦解。因此,海禁政策从当时看,是贸易与政治的一体化,并且紧密联系。

——摘编自杨国《海禁政策究竟是怎么回事?——从全球化视角看明朝的海洋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2023-11-26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州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在唐代时,县大多区分为若干乡;到了宋代,在县之内除乡以外,还多设有“镇”市。《宋史·职官志》载:“诸镇置于管下人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市的出现表明宋代(     
A.经济重心南移已完成B.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C.地区经济专业化发展D.南北经济交流密切
2023-11-26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州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宋代,农村向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原材料、劳动力等。城市手工业发展成为城市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手工业除了满足本城居民的需要外,还向农村和其他地区输出手工业品和加工品。城乡之间的流通真正实现双向发展。由此可知,宋代(     
A.坊市的界限已经被打破B.城市乡村经济融为一体
C.城市经济形态发生变化D.农村经济结构趋于多元
2023-11-26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临颍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11月份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宋真宗时期,社会经济已经恢复并重新走向高涨,商品流通的活跃,为市镇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浙东地区,由于大面积发展粮食生产的条件不足,相应地,经济作物种植和山区林业、沿海渔业则十分发达;地处沿海的越、明、台等府州,盐业市镇十分兴盛;如绍兴府,自六朝以来一直是纸业中心;萧山县西兴镇,位于浙东运河与钱塘江交汇处,与临安城郊的浙江市隔江相望,处于水路交通要冲,商旅往来频繁。从地区发展来看,绍兴府的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州府,居浙东首位;从个体发展水平来看,如绍兴府的曹娥镇、渔浦镇、龙山市等,年商税额在1000至5000贯,已接近县级城市的水平。这些镇市实际上充当了与县城同一层次的经济中心地的角色,发挥着将远离州县城市的广大农村与城市联系起来的作用。

——摘编自姚培峰《宋代浙东市镇的经济形态与社会特征》

材料二到了明代初年,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全国各地市镇普遍兴起,从临时的、定期的集市发展为较大规模的工商业市镇,如长江流域的刘家隔,其“始居民十数家,宣德、正统间,商贾占籍者亿万计,生凿日繁,贸迁益众,卒成巨镇。”浙江崇德石门镇因榨油业的发达,成为拥有数千家的巨镇;嘉善的甘家窑镇,则是“民多业陶”;江苏吴江的庵江市,“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这些市镇的经济活动,有的已超出地区性的限制,而和全国各大都市发生联系,并在一些丝织业市镇出现了“有力者雇人织挽”的现象。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经济的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浙东市镇经济发展的原因,并概括浙东市镇经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经济发展的表现。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