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1 . 明代有诗云:“生男学语未成音,已教数钱还弄褚。陌头车轮声格格,耕夫卖牛买商舶。”该诗旨在反映明代(     
A.重视儿童的启蒙教育B.商业活动的繁荣发达
C.农业主体地位的丧失D.重男轻女观念的浓厚
2024-05-24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强基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许多诗人笔下的江南粮田千顷、稻花飘香。《唐国史补》卷下云:“凡东南郡邑,无不通水,天下货利舟楫居多”。中唐以后朝廷的财政收入更是仰仗江南,所谓“军国费用,取资江淮”。动乱中北方大量的文士和民众一起避乱江南,“唐季之乱,四方豪杰与京都士族往往避地江湖”,江南“成为一个与京城并立的文化中心”。张籍诗《江南曲》云:“江南人家多橘树,吴姬舟上织白虻。……江村亥日长为市,落帆度桥来浦里。……长江日午酤春酒,高高酒旗悬江口。倡楼两岸悬水栅,夜唱竹枝留北客。”杜牧亦称“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摘编自景遐东《江南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

材料二:随着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许多地方,尤其是在江南,城镇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江苏盛泽镇、广东佛山镇的发展是典型例子。据《吴江县志》:“盛泽镇……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幼为业,始称为市。”这个时候的盛泽,“经纬机杼之声通宵达夜”、“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广东佛山,景泰时尚称“堡”,到明中叶,“佛山之冶遍天下”,成了全国瞩目的冶铁重镇。明中叶后,不仅国内商业发展,对外贸易也很活跃。

——摘编自章权才《清代经学史》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中晚期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和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有学者认为“晚明社会是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开端。”你是否赞同该观点?并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理由。
3 . 宋代的《耕织图诗》用图像和诗歌的形式把农桑内容表露无疑,元代的三大农书则直接以“农桑”为书名,清代尚有《农桑经》等书以“农桑”为名。由此可推知,中国古代(       
A.农桑结合是农业结构的特点B.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农书撰写成为了民间的潮流D.农桑技术居于世界领先水平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史互证”是源于传统的训诂考据学方法,而参以宋代以来的史学方法以及近代西方史学、语言学、论释学理论精华的一种既打通汉、宋,又融合中西的史学研究方法。对于这一史学研究方法,梁启超认为诗古文辞、小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史料,善于治史的人往往能通过这些文学作品“于非事实中见出事实”;陈寅恪也曾提出:“小说等虽然有很多疏漏错误的地方,但是具有通性之真实。”

——摘编自景蜀慧《“文史互证”方法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任选一篇或多篇你熟悉的文学作品,采用“文史互证”的史学研究方法从历史层面对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文章篇目,史论结合,阐释清晰)
2024-01-03更新 | 102次组卷 | 7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王守仁曾设立了多所书院,并制定《社学教条》,要求教者“以启迪为家事,不但训饬其子弟,亦复化喻其父兄;不但勤劳于诗礼章句之间,尤在致力于德行心术之本。”王守仁此举旨在(       
A.规范家庭伦理B.推行社会教化
C.促进社会进步D.培养科举人才
2023-11-15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安宁河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62年版第三套人民币的壹元面值纸币上那个英姿飒爽的女拖拉机手原型人物是粱军,而她驾驶的拖拉机就是“东方红”拖拉机。1947年,17岁的粱军进入中国共产党人创办的乡村师范学校就读。在校期间,梁军积极报名参加拖拉机培训班,她驾驶着从苏联进口的拖拉机成为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50年代中期,随着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国家也开始大规模、有组织地开发北大荒。梁军也成为了北大荒建设队伍中的一员。1959年11月,洛阳第一拖拉机厂刚刚投产,就向北大荒国营农场运送了第一批13台“东方红”大型拖拉机。黑龙江省政府找到梁军,希望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开第一台中国制造的拖拉机。

——改编自胡铁华《新中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

材料二 木兰形象最早来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叙事诗《木兰辞》,该诗讲述了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以下作品均是以木兰为原型进行的创作。

时间作品主要片段
明代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花家女子木兰因父亲年老而易装从军,参与征讨黑山叛军的战役,最终凭借高超武艺生擒贼首豹子皮,得胜回朝,后辞去官职与王郎成亲。
1939年电影《木兰从军》木兰从军所去之地为匈奴所在严寒之地。木兰提出“不许贪赃枉法,不许欺侮百姓,不许临阵脱逃,不许徇私舞弊”等军纪。后来,她识破匈奴诡计,大败匈奴。
1956年豫剧电影《花木兰》木兰从军路上,同伴一直抱怨:“为什么倒霉的事,都叫男人来干?女子们在家中坐享清闲。”木兰大声争辩:“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
1998年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木兰被发现是女儿身后,被大军遗弃在冰天雪地中,这时的她异常沮丧。宠物木须龙安慰她,她是为了救父亲才到这种地步的,而她回答:“或许我并不是为了爹爹,也许这么做是想证明我自己有本事,这样往后再照镜子,就会看见一个巾帼英雄。”

——改编自刘婷《中西方“花木兰”形象的建构》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东方红”拖拉机诞生的背景。
(2)从材料二中提取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7 .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南朝齐粱之际的文风柔弱淫靡,追求藻饰以掩饰内容的空虚。主张诗“须以一气浑成为上”,反对诗作巧伪,提倡“诗主性情,不贵奇巧”。这可用于说明明末清初(     
A.中外文化交流交融加强B.理学思想的影响力扩大
C.政治局势影响诗歌创作D.社会形成个性解放思潮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建立六十多年以来,标榜的“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已不合时宜。武帝即位诏举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认为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新阳而疏阴”,所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均出自天意,不可变更。其思想深得汉武帝赏识。孔子修订的《诗》《书》《礼》《易》《春秋》被统治者尊为“五经”,被定为“法典”,传经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从此儒学成为汉代文化思想的主流。

——摘编自王新婷、金鸣娟、姚晚霞编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物”在朱熹的哲学体系中指一切事物,凡天地之间,眼前所接之事,皆是物。圣人只说“格物”二字,便是要人就事物上理会。且自一念之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静若动,凡居处饮食言语,无不是事。”他说:“盖天下之事皆谓之物,而物之所在莫不有理,且如草木禽兽,虽是至微至贱,亦皆有理。”

——摘编自刘畅《朱熹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三 王守仁把“心”上升到“与物无对”的唯一“主宰”地位,“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声称“理”“物”只是“心”所本有,有是心才有是理,“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良知即是天理”,“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外良知以求知者,邪妄之知矣;外致知以为学者,异端之学矣”。王守仁讲:“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他认为,“良知”是知行的本体,知行是复那本体的“功夫”。

——摘编自周立升《良知的实现从本体视角评王守仁的“良知”论》

材料四 有学者总结出“需要一竞争—选择”这么一条发展脉络:社会首先提出理论需要,社会各阶层根据这一需要作出反应,由于各阶层利益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理论认识,而各种理论认识通过社会满意程度来反馈,从而实现理论的选择。但我们认为,如果再考虑到历史机遇问题,即“需要一竞争一机遇一选择”,或许会更全面一些。偶然的机遇决定了当时的社会选择,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很快发展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之一。

——摘编自张洪波、葛善泽《五四前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迅速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儒学呈现出的新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宋明理学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朱熹与王守仁思想的共同点,并指出他们明“理”的不同途径。
(4)根据材料一、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儒学相比,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思想的独特“机遇”。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乾隆时刘汶《种烟行》一诗说道:“新谷在场欲糜烂,小麦未播播已晚。问何不敛复不耕,汲水磨刀烟上版。……愚民废农偏种烟,五谷不胜烟值钱。……往者岁歉难举炊,谁家食烟能疗饥。”该诗(     
A.反映了自然经济已趋于解体B.说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
C.道出了农业经济衰退的现实D.表达了作者对粮食安全的担忧
2024-04-0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十堰市郧阳中学、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半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曹植七步成诗”最早见于南朝《世说新语》)曹丕命曹植七步成诗的方式,自然让我们想起相关的佛教故事。……(当时诸多汉译佛典)都不约而同地说佛祖诞生时,自行七步而颂16字自赞偈。……《七步诗》关键词在“煮豆”,但以此为诗,最早亦似出于汉译佛典,它描述的本是鬼卒(用铁釜在地狱)拷治罪人的场景。

——李小荣《<七步诗>生成流播过程中的佛教因素》

材料二   南宋时期,朝廷开始否定曹魏正统。有利于污蔑曹氏父子的故事和诗作大行其道,亦不足为怪,《七步诗》开始为一些《曹植集》收录,亦在此时。加之民间流传的三国话本逐步成熟,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编自宋战利《<七步诗>托名曹植考》

材料三   明中期徽州新安商人程春宇编写的《士商类要》共四卷,第一、二卷主要记载明代各城市间的100条主要水陆商路,北起辽东,南达福建、广东,东起上海、山东,西至陕西、宁夏。其中徽州13条,杭州8条,苏州7条,芜湖7条,南京6条,扬州5条。第二卷的后半部分,附戴《客商规略》《船脚总论》《为客十要》《买卖机关》《贸易赋》等有关市场营销的基本常识。《为客十要》称(为商之人)要持“中和”之道,“凡待人,必须和颜悦色,不得暴露骄奢。年老务宜尊敬,幼辈不可欺凌。”《贸易赋》称“贸易之道,勤俭为先,谨言为本。”“凡在外,弦楼歌馆之家,不可月底潜行,遇人适与酌杯,不可夜饮过度。”《买卖机关》称(为商之人)“是官当敬……凡见官长,须要起立引避,盖尝为卑为降,实吾民之职分也。”

——摘编自姜晓萍《<士商类要>与明代商业社会》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七步诗故事的产生与流传反映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明代商品经济的时代特征。
2023-07-28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