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 道试题
1 . 19 世纪中后期,左宗棠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不断派遣随行官员分赴新疆各地,清理户口,清丈土地,招民屯垦,征收粮税等。这一举措(     
A.体现出“因俗而治”的原则B.为新疆正式建省准备了条件
C.推动《尼布楚条约》的签订D.击败了侵略者保卫西北边疆
2 . 中日甲午战争后,社会上出现了“昔者不自知其为国,今见败于他国,乃始自知其为国也”的沉痛认识。因此,“国”的概念广泛兴起,“国权”“国民”“国耻”“国教” 等词汇成批地涌现,“中国”“中华”“华夏”等取代“大清”成为流行词。这说明甲午战争(     
A.使民族国家意识大为增强B.迫使清廷承认民族平等的原则
C.使民主共和观念迅速传播D.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2023-01-03更新 | 414次组卷 | 29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期间,中国被迫开放了大批商埠,均因签订不平等条约而开放,这些商埠被称为约开商埠。在约开商埠中,列强往往以土地永租的名义占有租界,并掌握租界内的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成为国中之国。即便是租界以外的地段,由于条约限制,中国地方政府也很难行使完整的管理权。

——摘编自汪国华《晚清自开商埠成因及特点刍议》

材料二   鉴于约开商埠的危害,有人主张自开商埠,以使利权不致外溢。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瓜分之势,还要偿付巨额赔款、借款,总理衙门奏称计惟添设通商口,藉裨饷源。1898年,清政府为隐杜觊觎,保全主权,而下诏自开商埠。此后,济南、昆明等内地城市相继开放。在自开商埠中,清政府不准列强设立租界,商埠管理权完全由中国地方政府行使。昆明开埠后出现了数十个大型商业行帮,有店铺数千家。济南自开埠至辛亥革命,共出现了16家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邮政、电报、电话一并设立。有些城市开埠后对市政进行法制化管理,城市生活也趋于文明卫生。

——摘编自张践《晚清自开商埠述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约开商埠与自开商埠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使清政府自开商埠的因素,并分析其影响。
4 . 1897年,部分参加过甲午战争的日本老兵想移民美国夏威夷,对此,美国夏威夷海关官员多次拒绝其上岸,几份美国报纸也对此表示谴责。此外,《纽约先驱报》发行人詹姆斯登也表达了对日本移民大量涌入夏威夷的反对。据此可知,甲午中日战争(     
A.引起了各国对日本的谴责B.影响了日本的国际形象
C.赢得了美国对中国的国情D.改变了中日的军事实力
2022-12-23更新 | 159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部分重点高中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虽然这场战争没有八国联军带来的记忆那么深刻,也没有甲午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作为签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一场战争,鸦片战争的意义无疑十分重大。

——摘编自弗里曼《清朝能在禁绝鸦片的同时避免战争吗?》

材料二: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也。

材料三: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来,重用宦官,偏听偏信,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使国运岌岌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表皮,未触实质。而慈禧太后竟将海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颐和园之用款。……自光绪十五年至甲午中日战争六年间(1889~1894年),竟然只舰未添。原来清政府的海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列,此时已被日本赶超……日本几乎所有主力舰船都已安装速射炮。

——摘编自罗援《甲午战争惨败的十大教训》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为反抗外敌入侵进行了哪些抗争。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内容出自哪一纲领性文件,并说明其有何意义。
(4)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甲午战争期间,面对清军的失败,伦敦《经济学家》杂志发出警告:“在日本获得完全胜利的时候,中国的未来将产生最值得担心的后果”,英国随即向德法俄美等国提议联合劝告中日和平解决:俄国《公民报》也说“当日本获得全胜而缔结和平条约时,不能不使日本懂得有它所不能要求的东西”。这反映出(     
A.日本取得战争胜利已成定局B.日本扩张引发列强担忧
C.清政府“驭夷”外交效果显著D.列强舆论左右战争进程
2022-12-14更新 | 440次组卷 | 6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继琉球、越南之后,朝鲜与中国之间的藩属关系也被割断。中国的惨败,使一些侵略者的 代言人公开提出分配这个病夫的遗产”问题,把“瓜分中华帝国一事提上侵略日程。”“中国惨败”后 (     
A.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人民反抗B.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D.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2022-12-11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新蕾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是海军的出场和……决找是在黄海海面上进行的。”材料中的“战争”的失败(     
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B.拓展了列强经济侵略的方式
C.结束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D.使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9 . 近代某一时期,清政府在“恐日”“仇日”情绪的支配下,实行“联俄制日”。随后中俄签订《中俄密约》等条约,结果竟使俄国逐步把东三省变成其势力范围。这种局面出现的背景是(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B.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C.清政府甲午中日战争战败D.东北兴起义和团运动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4年7月25日,日军在朝鲜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船队,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不到9 个月的时间里,两国陆军一战于朝鲜,二战于辽东,三战于威海,海军在黄海也展开决战。清军“水陆交绥,战无一胜”,清廷被迫向日本屈膝求和。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订,清廷割地赔款,落得一个丧权辱国的结局。从一定意义上说,甲午之败,虽败于日本,实质上根在制度,根在清廷,根在清军自身。“国势蹙也,财源匮也,民心涣也,威柄失也,而四者皆国之命脉所系,失之何以自立?”

——摘编自《甲午战争120周年:必须有强大的实力》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台湾被迫割让给日本。对此,台湾人民进行了顽强抗争。《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三天,台北市民“鸣锣罢市”,集会抗议割台,宣布饷银不准运出,制造局不准停工,台湾税收要全部留作抗日之用。 一批台湾爱国官绅也纷纷上书清政府,反对割台。1895年5月至10月,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黑旗军一起,展开了一波又一波反抗日军占领的武装斗争,重挫了日本占领军。

——摘编自李艾丽《从反割台斗争看台湾同胞的爱国主义传统》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特点及体现的时代精神。
2022-12-06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神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