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十年间,欧美国家海军技术进步主要有三:第一速射炮,第二军舰高遮度,第三无烟火药。除无烟火药外,另外两项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应用,但应用者却是日本舰队。……黄海海战的失利不能忽视战略上的原因。清廷自1885年以后,在思想上丧失了对日本的警惕和防范之心,致使整个国防战略发生严重失误。

——摘编自潘向明《黄海海战失利原因再检讨》

材料二   甲午之败、马关之辱以及接踵而来的列强瓜分狂潮,使中国人痛心疾首,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中国有识之士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通过反思甲午战争中国为什么败、日本为什么胜、怎样才能“救亡图存”,推动了变法维新运动和革命运动。

——摘编自王晓秋《甲午战争彻底打破“天朝上国”迷梦》

材料三   中国政府很乐意欢迎任何资本,在我朝寻找投资机会……你们可以提供资本和技术,但铁路电报线路等事务的管理权必须由中国政府控制。我们必须维护国家主权,不容任何人触及政府的神圣权利。

——摘编自1896年李鸿章回答《纽约时报》采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甲午战败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从甲午战争后到20世纪初对待列强态度的变化,并指出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2 . 19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西北边疆史地学的发展,掀起了中国边疆研究的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涌现出了《朔方备乘》《康辅纪行》等一大批代表作。 这一时期中国边疆研究的发展折射出(       
A.清廷中央集权的强化B.民众的民族意识增强
C.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D.民众摆脱文字狱的枷锁
3 . 1898年9月21日,《中外日报》报道:“宁郡通久源纱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因此招募女工,并造有房屋40余间,以备来厂女工居住。”当时这家纱厂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B.中华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2023-06-28更新 | 53次组卷 | 45卷引用:陕西省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一)历史试题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同光年间,中国的边疆危机接踵而至,尤以新疆的情况最为突出。其时,东南沿海防务受日本侵台而告紧张。李鸿章主张移西征之饷做东南海防之用,遭到左宗棠为代的塞防论者激烈反对,由此掀起了海防与塞防之争。争论中,清廷态度摇摆不定。左宗棠多次上书,认为历代帝王“宵旰筹边,不遗余力”“若此时而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贼进尺,不独陇右堪虞,即北路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处恐亦未能安然”,强调“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不可偏废。光绪元年(1875年)三月,诏命左宗棠为督办新疆军务钦差大臣,筹办西征事宜。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海防和塞防之争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左宗棠得到清政府支持的意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1871年9月,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并认为该约签订后“纵欲倚西人为声援,断不能转白为黑”,日本不会再侵犯中国的藩属朝鲜。这反映出他(     
A.具有初步的近代外交意识B.企图利用西方国家牵制日本
C.清醒地认识到日本的野心D.力图借助朝鲜遏制日本侵略
2023-05-28更新 | 521次组卷 | 8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下表为1895年某州县基层教官日记 (部分)。下表可以用来佐证当时中国(     
时间日记内容
1月24日《津报》冬月初九:旅顺船坞有英兵船八只,倭不敢问,已退出。
3月24日闻东省之将帅,有避敌者、纵敌者、通敌者,为之愤然!
3月25日闻倭人有每日给渠四百万元始停战议和之信,为之愤然!
7月27日少杰来,得悉台北失守,刘永福退至台南。时事不可为矣,李鉴堂中丞腔忠愤,令人感佩。
A.拒和抵抗成为共识B.与列强矛盾激化
C.半封建化程度加深D.民族意识的觉醒
2023-05-19更新 | 479次组卷 | 8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二)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7 . 19世纪七八十年代,《申报》报道了很多清政府赈灾的情况,并及时刊登有关救灾的大量上谕。然而,九十年代以后,《申报》上有关清政府的报道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对地方督抚的报道越来越多。这表明(     
A.民主革命不断发展B.清政府分崩离析
C.中央集权渐趋衰落D.洋务运动成效显著
8 . 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广州、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天津、牛庄等十一个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后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这反映了(     
A.清朝主动实施对外开放B.西学东渐逐步推动中国近代化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2023-05-15更新 | 150次组卷 | 2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宝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李鸿章在甲午中日战争后表示:“永眠的中华开始觉醒,日本给予清国的刺激,相信对我国将来的进步会发生最有益的影响。”据此可知,李鸿章认为(     
A.《辛丑条约》加深了民族危机B.这场战争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C.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学习D.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0 . 鸦片战争后被迫开放广州、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开天津、牛庄等十一个通商口岸;甲午战争后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这反映了(     
A.清朝主动实施对外开放B.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C.中国借此扩大贸易逆差D.西学东渐逐步推动中国近代化
2023-05-04更新 | 70次组卷 | 3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