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民族主义有时表现为一种情感或者思想,有时表现为一种运动,体现了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希望民族独立和强大。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15世纪,大西洋沿岸的经济开始活跃,并引起系列的社会变化,以英国为例,玫瑰战争从根本上削弱了封建势力,实现了国内政治的统一,伦敦成为国内统一市场的中心,以伦敦方言为基础的英语逐渐在全国范围内通用。1485年开始的都铎王朝非常注意强化王权势力,这些都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从1337年到1453年,英法爆发了百年战争,战争强化了正在生长的民族意识,也使两国的疆界逐渐明确,由此诞生了最初的民族国家。

——钱乘旦《欧洲文明:民族的融合与冲突》

材料二   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夫所谓元、明、清者,则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遇之”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媛”。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古、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材料三   民族主义起初是一种人道的、宽容的信条,这种信条不是建立各种民族主义运动相竞争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在手足之情这一概念的基础上。但是,在19世纪后半叶,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其原因在于社会达尔文主义(注:认为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影响以德国纳粹为代表的极端民族主义实施的反人类、反文明的罪恶行为给世界带来了灾难。

——马俊毅《论二战中的极端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兴起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
2 . 如表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主题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出近代中国(     
时间主题代表文献或译作
鸦片战争后了解世界《大英国统志》《四洲志》《海国图志》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求强求富《行军指要》《水师操练》《工程致富》等
甲午战争后救亡图存《泰西新史概要》《中东战纪本末》《文学兴国策》等
20世纪初民主革命《万法精理》《美国独立宣言》等译作
科学启蒙《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地球韵言》等
A.思想解放逐渐深化B.社会性质不断变化
C.民主观念持续更新D.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2024-04-28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若夫西洋诸国,恃智力以相竞。我中国与之并峙,商政矿务宜筹也,不变则彼富而我贫;考工制器官精也,不变则彼巧而我拙;火轮、舟车、电报宜兴也,不变则彼捷而我迟……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使西人不敢蔑视中华。

——摘编自1885年薛福成《筹洋刍议·变法》

材料二   尝考泰西之所以富强,不在炮械军兵,而在穷理劝学。……夫才智之民多则国强,才智之士少则国弱。土耳其天下陆师第一而见削,印度崇道无为而见亡,此其明效也。故今日之教,宜先开其智。武科弓刀步石无用甚矣。

——摘编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材料三   我中国地大物博与美(国)同,而吾国家产之富、矿质之丰,比之美国过之无不及。劳力之人工,我即四倍于美国。我国所欠缺者,资本也、才能也。偿我能得此两要素,则我之实业发达,不特可与美国并驾,全当四倍于美国。

——摘编自孙中山《中国实业如何发展》

材料四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我们还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集中精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使国家更加富强,使人民更加富裕,依靠不断发展起来的力量更好走和平发展道路。

——习近平《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是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2013128日)


(1)简析材料一、二、三中“富强”内涵变化的时代背景。
(2)指出材料四中“富强”内涵的新变化,并简述其意义。
4 . 清朝末年,社团勃发成为一时之政象。它们的存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政治文明的建设及社会的转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观察材料中的变化曲线图指出,清末学会组建的两个高潮分别出现在什么时期?
(2)图中学会数量出现第一次高潮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积极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学会重要创办人梁启超、孙中山两人在中国社会转型期间所做出的突破性贡献。
2022-11-28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如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的西学译著统计表。该表客观上反映了(     
A.西学译著是宣传西学的主要途径B.民众为爱国救亡开始进行积极探索
C.西学东渐的潮流开始发生重大变化D.民族危机引发对制度的深刻反思
2022-11-25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023·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苏报》创刊于1896年,初为“日商”报纸。1900年陈范接手后,开始“高唱保皇立宪之论”。1902年《苏报》特辟“学界风潮”,对国内外学生的爱国运动和革命运动作连续报道,在邹容的《革命军》出版后,立即加以介绍推荐,大加赞赏。这一变化主要基于(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预备立宪暴露清廷本质D.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7 . 1895—1898年,万元以上设厂资本总额1990.6万元,其中纱厂创办资本219.9万元,占全部创办资本的11%,而1905—1908年万元以上设厂创办资本总额7661.1万元,其中纱厂创办资本514.1万元,约占7%。清末设厂资本变化表明(     
A.重工业占据了主体B.投资设厂行业得到扩展
C.纱厂发展开始放缓D.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8 . 1881年,首批留美公派学生因逐渐洋化,被清廷视为大逆不道而提前召回;1905年后,新式学堂毕业或留学回国的学历却成为进入仕途炙手可热的凭证。这一变化(     
A.促进了清政府全面推广新式教育B.导致民主科学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C.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清政府统治需要D.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70、80年代,清政府向美国和欧洲分批派遣留学生,总计200余人。留学生侧重学习军事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各门专业知识。多数人回国后凭借西学专长,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和任用……这一时期官费留学生回国以后成为著名人物的有:留美的詹天佑、唐绍仪等,留欧的严复、萨镇冰、刘步蟾等。这批人在新兴的邮电、铁路、矿业等工业和教育、外交、海军建设中做出较大贡献。

——摘编整理自《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

材料二 甲午战后,经历重创的清政府开始把眼光从“泰西各国”转向小国日本。1898年光绪皇帝发布上谕,“自以派人出洋游学为要”“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此后又令各省督抚遴选在职官员及学生送日游历游学,并颁布了有关的鼓励章程,赴日留学之风骤然兴起。除了清政府派出大量的官费留日学生外,还有相当一部分自费出国的留学生。在长达16(1896—1911年)的留学热潮中,留日学生多达45000多人,60%的留日学生在留学科目选择法政科和师范科。留日学生中的一些先进分子,如黄兴、宋教仁、陈独秀、蔡元培、蒋志清(蒋介石)等成为中国同盟会的成员和骨干,跟随孙中山为推翻清朝腐败政权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摘编自彭洁《简论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甲午战后的留学活动较之洋务运动时期留学活动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留学活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0 . 晚清史官恽毓鼎(1862-1917)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初一日的日记中写道:“近来新学盛行,四书五经几至束之高阁……(考生试卷)且多为随手掇拾,绝无靠义理发挥者,大有如不欲战,不屑用心之势。”据此可知,该史官(     
A.对士人堕落深感羞愧B.对政府改革科举不满
C.对时局变化感到无奈D.感慨自己的前途渺茫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